經常會有患者咨詢醫生:“醫生,你看我這心電圖的報告單上寫著竇性心動過緩,嚴重不嚴重,需要治療嗎?”
其實,“竇性心動過緩”這一醫學術語,簡單來說就是指心跳比正常人慢,雖然聽起來讓人擔心,但只要我們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應對方法,就能有效地管理它。今天,我們就來深入了解一下竇性心動過緩的成因、癥狀以及科學應對之策。
心跳的“慢節奏”:什么是竇性心動過緩
竇性心動過緩,指的是心臟跳動的頻率低于成人靜息心率的正常值,通常是每分鐘60次以下。這種情況在經常鍛煉的運動員、高強度體力勞動者及老年人中較為常見,屬于生理性的竇性心動過緩。但也有可能因心肌梗死、顱內壓升高、甲狀腺功能減退等病理因素導致心臟傳導系統受損,從而使心率減慢。
成因探秘:生理與病理的雙重因素
竇性心動過緩的成因可以大致分為兩類: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原因多見于長期鍛煉的人群,如運動員和體力勞動者,他們的心臟功能強大,心率自然偏低。而病理性原因則包括心肌梗死、顱內壓升高、甲狀腺功能減退等疾病,這些疾病會損害心臟傳導系統,導致心率減慢。
癥狀與風險:不可忽視的“慢”信號
竇性心動過緩的癥狀因人而異。當心率在40~60次/分鐘之間時,患者可能僅感到輕微的心跳沉重,甚至沒有明顯癥狀。然而,當心率進一步減慢,或伴有器質性心臟病時,患者可能會出現氣短、疲勞、胸悶、乏力、頭暈等癥狀,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暈厥,危及生命。因此,對于竇性心動過緩,我們不能掉以輕心,應及時就醫檢查,明確原因和程度。
科學應對:從生活方式到藥物治療
面對竇性心動過緩,調整生活方式是基礎。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合理膳食,減少高鹽、高脂、高糖食物的攝入,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戒煙限酒,避免濃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飲品;適度運動,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增強心臟功能。
然而,對于病理性竇性心動過緩,單純的生活方式調整可能不足以控制病情。此時,藥物治療成為必要的選擇。患者應按時按量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在西藥方面,有鈉通道阻滯劑、β受體阻滯藥、延長動作電位時程藥、鈣通道阻滯藥等四類可選。此外,中藥復方制劑也為竇性心動過緩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如臨床常用的參松養心膠囊。該藥物由人參、麥冬、山茱萸、丹參等多種中藥材組成,能夠改善心臟功能,調節心臟電生理活動,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臨床研究表明,參松養心膠囊對竇性心動過緩患者的心悸、氣短、乏力等癥狀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同時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服用藥物期間,患者應定期監測心電圖,評估療效,并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一旦出現不適癥狀,應立即就醫。
無論是調整生活方式,還是選擇藥物治療,如參松養心膠囊等中藥復方制劑,都是應對竇性心動過緩的有效手段。重要的是,我們要從了解開始,用科學的方法管理竇性心動過緩,降低其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通過今天的科普分享,希望您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竇性心動過緩,用實際行動守護自己的心臟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