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樂鄉樹人
本文共2800字,閱讀約需10分鐘
請關注并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永不失聯系
教育要在黑白之間保留適當的“灰度思維”,充分理解教師的難處,充分認識教育實踐的“境脈特征”,給教師一點調適空間,這樣往往也能贏得學校的發展空間。
剛上任校長不久,在面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和建議時,這樣一條意見“跳”入我的視線:我是學校XX老師的家屬,妻子每天早上7點到校,整天不能回家,本想著她正常下班后能照顧孩子和家庭,可她經常放學后還要繼續留在學校,不是學習就是開會。學校能不能考慮到年輕老師還有自己的孩子和家庭要照顧,減輕老師的一些負擔???
這條來自教師家屬的建議令我感到震撼。于是,我對學校的日常管理尤其是教師的學習、教研、工作部署等會議安排情況進行了解。原來,因學校幾乎都是雙人包班制,白天很難將教師集中起來開會,所以會議一般只能安排到學生放學離校后。
面對這一矛盾,我在校長辦公會上原文宣讀了那條建議,并呼吁行政干部認真反思,引起大家的共鳴。正是這條意見推動了學校會議機制的變革:少開大會,一個月只開一次;不開晚會,不開長會,會議限時在60分鐘內,能通過工作群布置和當面交辦的工作一律不上會。
會風一變,氣象更新。以會議變革為信號,學校有序推進了彈性坐班、請假下放、分層備課、學習減負、教研松綁等一系列常規管理變革,建構起“底線管理+柔性制度”模式。歷經5年,學校形成了“輕負簡政”的治理結構。
一所學校發展的關鍵變量是教師。早在2010年,我就把“學校發展,教師第一”作為自己的治校理念。我的理解是,“教師第一”與“學生第一”并不沖突,“學生第一”體現的是教育的需求導向,“教師第一”則體現的是教育的治理導向,“教師第一”是“學生第一”的必要前提。那么,如何踐行“教師第一”?
??首先,要把“解放教師,給予空間”變成實實在在的場景。
我們要盡量給教師提供一個自主、自由、寧靜、簡單的工作環境,最大限度地降低教師的“負擔感”,才能提升其職業“幸福感”。
所以,學校管理要關注教師最直接的工作體驗和表現出的工作情緒,把“剛性要求”放在關鍵事項和重要領域,把“柔性制度”釋放給不同追求的教師,讓每一名教師都能切身感受到緊張工作中的“彈性空間”。
??其次,要以“理解教師,揚長容短”作為善待教師的立場。
善待教師是教師文化生長的土壤。真正善待教師,會視學校每一名教師為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資源。我認為,尊重教師的最高境界是尊重教師的個性風格,接納教師的性格缺陷。俗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每一名教師都有其自身的性格和脾氣,不是每一名教師都能迎合校長和學校,但他們大多數卻能忠誠于學校、盡職于工作。
善待教師具體表現在“容錯”上。教師在工作中的失誤,學校管理者要有包容之心。我發現,一些在管理上有獨特方式、在教學上有專業影響的優秀教師,在處事上有時會表現出“率性”而“敏感”的一面,有時還很“沖動”和“叛逆”。對這樣的教師,我們更多地選擇了包容,甚至會作出一些管理要求上的“讓步”,只為了發揮其所長,給予他們一些堅守夢想的熱情和勇氣。雖然學校某些行政干部對我的態度表示“不理解”,但時間久了他們也能理解我的“用心良苦”。
教育要在黑白之間保留適當的“灰度思維”,充分理解教師的難處,充分認識教育實踐的“境脈特征”,給教師一點調適空間,這樣往往也能贏得學校的發展空間。
??再次,要搭建“發展教師,成事成人”的豐富平臺。
松滋市實驗小學把“成事成人,越而勝己”作為教師發展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做法。
一是方向上有引領。每月一次的教師例會,我們會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教師增進對“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教育改革的前沿理念、教育環境的復雜多變”的理解和認同。
二是實踐中有影響。我們倡導“承擔即成長”的教師成長理念,推動教師在崗位上磨煉,在實踐中成長,在課堂上成名,在關系中修行。我們以“發現身邊的榜樣”和“講好育人的故事”兩個不同視角幫助教師理解“彼此看見,相互成全”和“好關系成就好教育”的教育精髓。
三是專業上有支撐。學校努力創設崇尚專業、尊重專業、依靠專業、發展專業的學術氣質。我們建立起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交往、專業管理、專業育人的濃厚氛圍,堅持以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來改變學校的樣態,通過項目化的活動讓教師“卷入”,如“素養大賽”“青藍結對”“青春結伴”“雙創雙優”“生命敘事”“情趣社團”“點燈行動”等項目,支持教師在共讀、寫作、課堂、教研、社團、城鄉交流、家校共育等平臺成長成熟、成事成人。
??最后,要讓“展示教師,共享榮光”成為永葆職業活力的常態。
教師職業的特殊性,除了基本的物質保障外,更需要職業尊嚴和共享榮光的獲得感。教師的狀態要追求“像蜜蜂一樣工作,像蝴蝶一樣生活”。所以,學校要精心設計教師成長的“連接時刻”“欣喜時刻”和“榮耀時刻”。
所謂“連接時刻”,即支持鼓勵教師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聆聽“窗外”的聲音。只要是對教師專業成長有價值的培訓和研修,我們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都會全力給予支持,讓教師走向省內乃至全國的平臺去交流、展示、體驗。我們通過城鄉輪崗交流,讓骨干教師在鄉村支教中體悟“不一樣的孩子和不一樣的教育”,發現自己的價值。我們鼓勵教師利用小長假、寒暑假去旅游看世界,回到學校和全體教師分享“行走的教育”。
所謂“欣喜時刻”,即增強重要時刻的儀式感,精心設計節慶活動,讓教師享受滿滿的幸福感,幫助教師認識到教育既要有專業的卓越,又要有生活的情趣;既要會工作,又要會生活。
所謂“榮耀時刻”,即把每一次成果、榮譽進行放大分享,家長送來的一面錦旗、家長發來的感謝短信、教師獲得的成果證書等,都要變成展示的契機、教育的故事。概而言之,發現長處,激發潛能,創造契機,培植榜樣,成事成人,分享帶動,把小學辦成教師成長的“大學”。
當“教師第一”從心中的治校理念變成眼前的學校樣態,教育的魅力幻化成眼前這樣一些溫暖的場景:
教師在辦公室集體與校長暢聊,教師下班后還主動在辦公室探討教學設計,教師在家校沖突后被理解支持的家長慰藉鼓勵,教師在嚴寒酷暑中走訪留守兒童送教上門,一個已辦理調離手續的教師被一群家長的執著和深情喚回,還有一群教師每周奔波在大山與城區的支教路上……
作者丨 黃華斌 (湖北省松滋市實驗小學黨總支書記)
并轉發給更多人看哦~
因為微信公眾號改革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
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請關注并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不再失聯
點擊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