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AI領域炙手可熱的明星企業(yè)——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月之暗面”)陷入了由其前身公司及其早期投資人發(fā)起的一場法律糾紛之中。這場突如其來的仲裁風波不僅牽動了投資圈的神經,更引發(fā)了業(yè)界對國內AI創(chuàng)業(yè)生態(tài)的深度關注。
此次仲裁的核心爭議點在于一份名為“同意豁免書”的文件。根據仲裁方的說法,月之暗面的創(chuàng)始人楊植麟和聯合創(chuàng)始人兼CTO張宇韜在未獲得該豁免書的情況下,就著手創(chuàng)立月之暗面并完成了新一輪融資。這直接違反了他們早先與北京循環(huán)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循環(huán)智能”)及其五位資深投資機構之間的協(xié)議。這些投資機構包括金沙江創(chuàng)投、靖亞資本、博裕資本、華山資本和萬物資本,它們共同認為,楊植麟和張宇韜的行為損害了他們的權益,并向香港國際仲裁中心(HKIAC)提交了仲裁申請。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仲裁,月之暗面迅速作出回應。通過其委托的銘德律師事務所資深合伙人David Morrison發(fā)表聲明稱:“該事項既缺乏法律依據,也不具備事實基礎,本所將依法提出抗辯。” 此外,月之暗面強調,公司在成立之初便遵循所有相關法律法規(guī),且得到了現有股東的支持。
源于一紙“同意豁免書”,但實際上折射出的是新老投資人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隨著月之暗面估值從2億美元躍升至33億美元,部分早期投資人似乎錯失了搭乘這列AI快車的機會,兩者之間的巨大落差成為了這場仲裁的實質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同為老股東的真格基金和紅杉中國并未參與其中,這兩家機構恰恰都參與了月之暗面的融資,尤其是紅杉中國更是跟投了多輪融資。
在這場資本博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沙江創(chuàng)投內部圍繞大模型投資的兩種態(tài)度。作為金沙江創(chuàng)投管理合伙人的張予彤是月之暗面融資進程中的關鍵推手,而董事總經理朱嘯虎則持續(xù)質疑國內大模型領域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這種分歧最終在今年4月見分曉——張予彤選擇離開金沙江創(chuàng)投,盡管坊間傳聞她可能加入月之暗面被否認,但她的去向本身已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同一家投資機構中針對大模型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投資理念,以一種戲劇性的方式走向了分道揚鑣。
除了外部的資本漩渦外,月之暗面的內部也并非風平浪靜。據媒體報道,公司內部正經歷著一輪人才流失。今年9月,公司暫停了兩款面向海外市場的產品——情感陪伴類產品Ohai和AI視頻生成工具Noisee,轉而將重心聚焦于核心產品Kimi的開發(fā)。這一決策背后,是一系列核心人才的離職潮,其中包括前負責人明超平(Leon)以及公司大模型產品負責人王冠等。
在國內AI行業(yè)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當下,月之暗面的故事或許會成為一個注腳:在資本與技術的賽道上,創(chuàng)新者究竟該如何把握節(jié)奏?這個答案,也許正藏在不久的將來里。無論結果如何,這場紛爭無疑為AI行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者們敲響了一記警鐘,提醒他們在追求技術創(chuàng)新的同時,也要重視與投資者之間的關系維護及法律合規(guī)的重要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