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二戰時日軍的計劃,先攻中國后取印度,最后憑借中印兩國以及東南亞的豐富戰略資源一路向西平推,與德國會師從而達到瓜分亞歐大陸的美夢。
然而讓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侵略中國長達14年的、甚至讓美軍都吃盡苦頭日軍,卻在入侵印度僅僅5個月后就宣告放棄,這是為什么呢?
背后原因也是讓人哭笑不得。
日本自從在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正式宣告投降,一共在中國土地上肆虐了14年的時間,使得中華大地生靈涂炭、國家處在旦夕之間。
在這漫長的14年里,日軍在中國戰場上憑借極為強悍的戰斗力、裝備精良的武器、以及所謂的“武士道精神”,相繼占領了東三省,而在1937年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后,日軍更是在短時間就攻占了大半個中國。
如果不是之后中國人民同仇敵愾,視死如歸、頑強阻擊敵人,恐怕整個中國都將落入日寇的手中,五千年文明古國將付之一炬。
在侵華戰爭之初,日軍憑借軍隊素養和武器裝備的優勢一路上可以說是勢如破竹。但日本軍政府并不滿足在中國戰場上取得的戰果。
于是,就有了日軍對美軍發動偷襲的“珍珠港”事件、以及侵占東南亞諸國的一系列戰役。在二戰爆發初期,日軍在亞洲戰場上確實表現得非常強悍,不僅是在中國戰場,就連太平洋戰場上的美軍都被打得頗為狼狽。
而隨著日本野心不斷膨脹、戰線越拉越長,使得這個彈丸小國越發的感到力不從心,開始出現了頹勢。
到了戰爭晚期,日軍分別投兵中國、太平洋,已然分身乏術。在亞洲其他戰場上也是顏面盡失,大有一虧千里的態勢。
與此同時,與日本同為“軸心國”成員的德國同樣在歐洲戰場被打的的找不著北,為了扭轉頹勢、改變戰爭走向,希特勒與日本軍政府首腦經過好一番商討,決定攻擊印度。
至于為什么會將印度作為攻擊目標,德日雙方可是動了好一番腦筋的。因為當時的印度還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政府為了統治這個物產豐富的國家,在這里駐扎了數量可觀的軍隊。
德日這兩個同盟國將印度作為扭轉頹勢的突破口,妄想速戰速決拿下印度,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的后方據點,繼續實施其擴張的野心。
日軍之所以有這么強的信心,是因為他們認定印度雖然有英軍駐守,但是英國本土早已被德軍圍得孤懸海上,主力軍和精英早就調回了英國本土。更別說不值一提的印度軍隊了,所以拿下印度簡直易如反掌。
可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確定好進攻印度的計劃后,日軍將首個攻擊目標選在了位于印度北部的一座名叫英帕爾的城鎮,因為這里不但位置重要、而且也是英國人主力發展的城鎮,彈藥、物資儲存極為豐富。
只要日軍先拿下了英帕爾,那么這里大量的戰略資源以及各種設施便能夠直接為日軍所用,以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除此之外,英帕爾的所處位置也是盟軍向中國輸送援助物資的必經之路,占領這里便可切斷中國大后方的補給線。
既能夠獲得大量物資,又能遏制中國軍隊可以說英帕爾成了日軍心中的兵家必爭之地。
為了確保這場戰役能夠順利實施,日本軍政府可是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派出了在國內有著“小東條英機”之稱牟田口廉也親率近8.5萬裝備精量的日軍直撲英帕爾。
牟田口廉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戰爭狂熱分子,正是他自導自演的“盧溝橋事變”,拉開了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序幕。
日軍雖然派出了牟田口廉也這樣高級別的將領來指揮近9萬人進攻英帕爾,但不論是從最高指揮官還是普通士兵,都沒有把英軍與印軍放在眼里,認為拿下英帕爾不過是在彈指之間。
牟田口廉也更是放出狂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拿下英帕爾、洞穿印度的門戶,繼而長驅直入印度腹地。
戰爭最開始,日軍的確是勢如破竹,攻擊非常順利,打得英印聯軍毫無招架之力,大有一舉拿下英帕爾的架勢。
對此,牟田口廉也非常滿意,在他看來,英帕爾已經是日軍的囊中之物了,接下來要考慮的是如何進行下一步軍事行動。
可是很快地,牟田口廉也就被狠狠地扇了耳光。
前線傳來消息,原本勢如破竹的日軍突然停下了進攻的腳步,甚至裹足不前,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不是來自英印軍隊的阻擊,而是大自然。
英帕爾附近茂密的樹林、泥濘的山路讓日軍的行動頗為不順,再加上印度潮濕的環境,使得瘧疾、霍亂等疾病在日軍內部大面積爆發,極大地打擊了日軍的戰斗力。
這些非正常減員讓日軍損失慘重,而且駐守在英帕爾的英印聯軍也不是像牟田口廉想象的那樣不堪一擊,他們搞了一出“堅壁清野”,讓遠道而來的日軍吃不到、喝不到,疲態盡顯。
雖然日軍在進攻印度前已經做好了充足的后勤準備,光是用來牛羊、豬等牲口就足足準備了三萬只。
但是讓日軍沒有想到的是,這些在溫和平原地帶飼養長大的牲畜根本無法在印度持續的高溫下存活。
沒過多長時間這些牲畜就接連死亡,這三萬只日軍原本是為了長時間作戰而準備的,可一下子死了那么多,日軍就是人數再多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吃得了的。
況且在炎熱的天氣下這些肉短時間內就會變質,吃了拉肚子算小問題,嚴重的還會出現中毒的情況。
日軍向來“錦衣玉食”,不像中國軍隊物資匱乏,為了填飽肚子野草、樹皮都是“家常便飯”。
肉食的飽腹感很強,在沒有肉食的情況下,日軍準備的大米豆類等各種糧食在短時間內被迅速消耗,很快就陷入到了沒有糧食的困境。
而印度的天氣也成為了絞殺日軍的武器,頻發的雷暴天氣使得英帕爾附近大雨傾盆,大量雨水將泥土地變得泥濘不堪、甚至連成了寬達幾十米的大河,使得日軍無法前行。
而且雷暴天氣使得日軍提供物資的飛機無法飛行,這就使得幾萬日軍被困在英帕爾城外,既動不了、也沒有后勤補給,縱使日軍個個戰斗力驚人,也架不住好幾天不吃飯。
到了最后,8萬多日軍根本無力拿起武器,而是到處尋找可以裹腹的食物,生存的渴望已經完全取代了戰斗意志。
再加上炎熱潮濕環境帶來的瘧疾,讓日軍多數士兵都死在其中。
在這種局面下,近9萬日軍早已經是潰不成軍,成了一團散沙,英印聯軍瞅準機會就是一頓反擊,但日軍已經完全沒有了招架之力。
日軍從3月初出兵,到7月份再也堅持不下去狼狽撤軍,一共不到5個月的時間,幾乎全軍覆沒,這也成了日軍在亞洲戰場上最慘痛的失利。
日軍在英帕爾遭遇的這次慘痛失利,說明當時的日軍已經是窮途末路,盲目的自信和對對手的極度蔑視最終讓日軍吞下了這次苦果。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作者,作者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