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鐘書先生曾言:“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并非全因為澡洗得干凈,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為你心上沒有掛礙。”
心無掛礙,人才有所安。隨著年歲的增長與生活的洗禮,我們逐漸領(lǐng)悟到,心安是福,心安才是歸處。
得失隨緣
人心不安,大多源自得不到或舍不得。得失心太重,常因患得患失而難以找到快樂與安寧。
《莊子》云:“得而不喜,失而不憂。”人生本就是在失與得之間徘徊,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隨緣而安,方能心境寧靜。
陶淵明辭官隱居,失去了五斗米的富貴,卻得到了采菊東籬樂、悠然見南山的寧靜與自得。得與失,常在一瞬間,焉知得為福?失為禍?
曾國藩曾說:“沒了得失心,聲氣舒展,此心與旁觀者一般,何事不濟?”放下得失之心,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看,萬事皆能迎刃而解。隨緣、盡興,心安即是歸處。
不恐不驚
豐子愷有句名言:“不寵無驚過一生。”生活中充滿不確定與未知,心不安則處事艱難,心安則萬事安。
唐代盧承慶調(diào)查漕運事故時,發(fā)現(xiàn)一船糧食被沖走。初時,他認為運糧官失職,但該官未顯怒色,反而表現(xiàn)從容。盧承慶因此提升了對其評價,最終得知事故由突如其來的大風(fēng)引起,與運糧官無關(guān)。這一過程中,運糧官的“不恐不驚”令盧承慶印象深刻,最終得到了升遷。
如運糧官一般,接受變化,多一絲平常心,不恐不驚,或許就會有驚喜出現(xiàn)。以不變應(yīng)萬變,就是這個道理。正如金庸筆下的鳩摩智所說:“世外閑人,豈再為這等俗事縈懷?老衲今后行無止定,隨遇而安,心安樂處,便是身安樂處。”
知足為樂
明代學(xué)者洪應(yīng)明有云:“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
一位學(xué)者行遍天下,尋找最快樂的人,最終他來到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原以為宮中的主人定會是最快樂的。然而,他看到主人愁容滿面,問其原因,主人答道:“我每天都活在恐慌和擔憂中,哪有快樂?”學(xué)者失望離開,途中偶遇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他正烤火哼著歌,神態(tài)愉快。學(xué)者問:“你是全世界最快樂的人嗎?”老人回答:“我剛享受了一頓美餐,現(xiàn)在又能烤火取暖,簡直是無比幸福。”
這正應(yīng)了那句話:“知足者,貧賤亦能樂;不知足者,富貴也擔憂。”心安者,方能知足。楊絳先生在《一百歲感言》中提到: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愿以償。上蒼并不將所有幸福集中于一人,人生的幸福往往是多面性的,唯有知足,心安,才是真正的圓滿。
處事隨緣,不恐不驚,知足常樂,無心即心安,人若心安,那便也有了歸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