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但斌的最新演講,他的核心主題是:投美國,投科技,我把演講內容,放在這里,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這篇文章的主題我在《小心了,老齡化可能是醫藥行業的墳墓!》已經講很清楚了。
創新這口飯也不好吃。
為什么美國的創新藥強?除了人才強和技術積累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美國國內的醫療市場足夠大,能夠平攤高昂的研發成本, 2022年美國的人均經常性衛生支出為12,473.791美元,比我們人均GDP都高。
創新藥開發期間9~16年,開發費用從幾億美金到十億美金以上。和他相對的仿制藥的開發期間是3年左右,開發費用僅幾百萬美金,開發成本幾乎是100:1,如果沒有足夠大的市場,就算有技術,有人才,也是死路一條。
這個市場就是支付端。
很多人都不明白我為什么每次說醫藥,都要把保險拉進來,很簡單啊,沒人付錢,你的商業模式就走不通,那誰來付錢?
別忘了,就算是在美國,政府醫保也是虧損的業務。
不要老覺得集采怎么怎么了,對藥企不友好,就算在美國,醫藥行業市場中也存在著保險公司、PBM(藥品福利管理)等多種向批發商“砍價”的機構。其中,GPO(藥品集中采購組織)存在有100多年的歷史。它通過聚集采購量、與制造商或者批發商進行折扣協商等方式,來達到節省醫療機構費用的目的。
日本的創新藥賺錢,核心就是出海去賺美國的錢了,哈哈。日本最大的藥企武田甚至7成以上營收都來自海外,這個海外核心就是美國。
創新藥本身是一個一個風險頗大的行業,類似于風投,根本不適合普通人或者普通企業,所以新藥制造商為了克服創藥的風險來讓股東獲得不斷的收益,就要不停的進行新藥的開發。相當于用n個這樣的波形把業績平滑化。
新藥的這個非線性收益特征決定了新藥開始販賣的時候PE是非常高的(甚至在研發階段不斷燒錢看不到利潤),等專利快到期了后面別的管線沒跟上的時候,PE又會變得非常低但是風險大。
所以,醫藥要賺錢靠譜的邏輯是:有人才有技術、有資金有平臺、能出海(歐美市場)。仿制藥部分就是靠資金實力,大魚吃小魚了,而絕大多數所謂的醫藥公司只能去死或者喘著氣活著。
我們繼續往下講,主要是光大證券有一篇研報《創新周期律:撕開科學敘事,讀懂經濟實質》給我的觀點提供了數據支持,這里做個分享。
截至2023年底,全球藥企市值TOP20中,美國注冊的企業有11家(禮來、強生、MSD等),占據全球制藥巨頭的半壁江山,其他巨頭企業則較為分散地分布于各發達國家,包括瑞士(羅氏、諾華)、澳大利亞(CSL)、日本(第一三共、武田)、丹麥(諾和諾德)、英國(阿斯利康、GSK)、法國(賽諾菲)等。
盡管很多制藥巨頭來自于美國以外的國家,但剝開注冊地的表象,從營收角度審視這些公司,可以發現其營收結構中,無一例外都高度依賴美國市場,可以說美國市場的藥品銷售收入,支撐起了全球制藥巨頭的半壁江山。過去數十年的創新藥產業全球化,從銷售的視角更加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全球創新藥美國化”。
我用大白話解釋一下:
創新藥的研發周期長、成本高、風險大,那么研發成功后需要一個巨大的池子來平攤成本、獲取利潤。如果市場太小,成本無法分攤,研發成功的創新藥就是天價藥,根本不具備商業價值。而有能力給創新藥提供這個超大市場的就是美國。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前二十家創新藥公司,期核心的營業收入(包括利潤)都來自于美國。
但是,美國的醫藥市場存在巨大的弊端。
第一、美國的醫藥市場花錢實在太多了。2022年,美國醫療行業規模為4.46萬億美元,占GDP比例為17.3%,無論是絕對值還是占比,均遙遙領先于全球其他國家,屬于獨一檔的存在。2022年美國的人均經常性衛生支出為12,473.791美元,比我們人均GDP都高。
2023年我國衛生費用占GDP的比例是7.2%
第二、美國人的醫療系統比較低效,2021年平均預期壽命卻僅有76.33歲,排名第50,明顯低于第一梯隊(80歲以上)。
第三、美國的商業保險極為發達,從費用結構來看,健康保險擴容是構成美國過去半個世紀衛生總費用增長最核心的支撐因素,截至2022年占比達到72%。
大白話:沒有發達的商業保險,就沒有足夠的支付端,就沒有足夠的市場,就沒有創新藥的生存空間。
仔細拆解美國的醫療支出,我們發現占大頭的竟然不是醫藥,而是醫院護理收費,看圖:
我個人預計,隨著老齡化的深化,我國的護理成本也會急劇上升。
現在全球創新藥的困局在于美國也撐不住了,很大概率會傾向于控費。特朗普上一任期曾試圖廢除“奧巴馬醫保”,未來的醫療政策存在不確定性。即便在美國的存量市場中,短期和長期都只有頭對頭擊敗國際一線創新藥的高價值產品可以在美國市場獲得可觀利潤,這就需要極強的產品力才行,而單一的產品突破也沒什么用,需要持續的創新藥研發平臺才有投資價值。
創新藥本身是高風險的行業,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即使具備研發的實力,也沒辦法成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綜上,我認為創新藥的投資要謹慎,如果一定要買,那就選擇指數基金。
最近連續寫了三篇文章,關于醫保制度、醫藥,算是一個小系列,三篇一起看,相信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1、美東時間12月4日早晨,聯合健康旗下UnitedHealthcare首席執行官布萊恩·湯普森(Brian Thompson)在紐約曼哈頓遇害,再次將美國商業醫療體系的爭議推向風口浪尖。社交媒體上對此事件的評論指向了民眾對健康險公司操縱醫療機構和醫生的極度不滿,美國保險以及醫療行業的頑疾也再度暴露。
據報道,在遇害現場發現的子彈上寫著“delay”、“defy”和“depose”三個詞,呼應了一本批評保險公司拒賠策略的書《拖、拒、辯》(Delay, Deny, Defend)。
我曾經多次從獲賠率、訴訟成功率以及產品定價等方面用數據論證,在主要經濟體里面中國的保險是最好的(整體判斷,非具體產品),很多人都在吹捧歐美,現在看看吧。
2、12月6日,看到萬得給我推動的快訊,莫名陷入了傷感,我們的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跌破1.95%了,預計后續還會降息。
盡管長期國債收益率持續下行,但央行多次提示市場風險,并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平衡債市供求,好像也回天乏力。
資金成本這么低,10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0.3%,漲幅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3%。10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2.9%,環比下降0.1%;全國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2.7%,環比下降0.3%。1-10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和購進價格均比上年同期下降2.1%。
PPI是CPI的先行指標,PPI穩不住,CPI繼續下滑的可能性極大,中長期看,通縮壓力很大。
我在雪球上聊儲蓄險,很多人和我杠說扛不住通脹,現在哪里有通脹,我們現在更應該擔心通縮!
我下午數了數自己賬戶里面的錢,勉強夠小康,就差一波牛市,我就可以體面離開上海了。
離開上海的可能性很大,基本上是定了,隨時可能會走。
上海雖然有很多新鮮刺激的玩意,但是不適合繁衍生息,更像是熱鬧的大集市,看過就好。
咱們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