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德國在一戰的失敗,1918年11月13日,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布廢除布列斯特條約。11月16日,紅軍總部命令北方面軍迅速攻占納爾瓦和普斯科夫。當時各方實力如下
愛沙尼亞軍隊:1.3萬人(1919年1月),在前線0.57萬人(其他數據為0.445萬人)
拉脫維亞軍隊:1919年1月3日共4個連456人,1月5日在葉爾加瓦組建了1個獨立步兵營
立陶宛軍隊:1919年1月25日共400人
白衛軍西北軍:1.75萬人
還有0.3萬名芬蘭志愿軍和200-400名瑞典志愿軍
紅軍第7集團軍:轄諾夫哥羅德步兵第2師、步兵第6和第10師,共0.79萬余人,裝備58門火炮和285挺機槍
紅軍西集團軍:轄步兵第17師,普斯科夫步兵師和西方步兵師,共0.78萬余人,裝備18門火炮和204 挺機槍,該集團軍主要負責白俄羅斯和立陶宛方向的進攻
1918-1919年愛沙尼亞境內作戰示意圖
進攻發起前,第7集團軍得到了尤里耶夫步兵團、拉脫維亞步兵第1和第6團、拉脫維亞步兵師幾個騎兵連和炮兵連的加強。1919年1月初,步兵第10師從烏拉爾軍區轉隸該集團軍。第7集團軍總體來說實力并不強大,而且它的作戰區域不僅僅是愛沙尼亞還有拉脫維亞。
11月22日紅軍北方面軍第7集團軍步兵第6師沿著亞姆堡公路對納爾瓦(筆者注:守軍共0.4萬人,裝備36門火炮、68挺機槍和1列裝甲列車)進行了正面攻擊但沒有成功,損失較大。11月28日,紅軍步兵第6師和納爾瓦紅旗愛沙尼亞步兵團(共0.4萬人,裝備19門火炮)進行了第2次攻擊,同時在波羅的海艦隊支援下實施了登陸。由于擔心遭到包圍,德軍撤出該城。
11月29日紅軍第7集團軍從德軍手中解放納爾瓦,繳獲2門火炮和500支步槍,隨后宣布成立愛沙尼亞勞動公社(Эстляндской трудовой коммуны)即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并組建了愛沙尼亞紅軍,編有6個步兵團。11月25日,第7集團軍南部集群(諾夫哥羅德步兵師和步兵第6師一部,共0.25萬人,裝備8門火炮)對普斯科夫發起攻擊(白衛軍北方軍0.45萬人,裝備30門火炮)。26日,德軍和白衛軍放棄了普斯科夫,紅軍隨即在27日進駐。
1968年蘇聯發行的幾年愛沙尼亞勞動公社50周年郵票
愛沙尼亞政府在德國軍隊、芬蘭軍隊和白衛軍的幫助下迅速在塔林周圍建立了牢固的防線,并且大量使用裝甲列車。紅軍之后則沿3個方向展開攻勢:納爾瓦-拉科維雷-塔林;普斯科夫-維爾羅-尤里耶夫;瓦爾科-彼爾諾夫。往塔林方向進攻的紅軍在12月16日占領昆達、拉科維列,12月26日占領塔帕;12月24日紅色拉脫維亞步兵第49團占領塔爾圖。到了1月初,紅軍解放了愛沙尼亞大部分領土,距離塔林還有30-35千米。在塔林南部進攻的第7集團軍一部抵達派爾努(Пярну)和維爾揚迪(Вильянди)一線。
雖然德國東線指揮部在11月28日發布命令,宣布德國軍隊從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境內以及克里米亞撤軍,但在實際行動中確實處處阻礙紅軍的前進,在白俄羅斯搶劫人口、轉移財產和破壞交通;以各種方式推遲部隊撤退;協助白衛軍和干涉國部隊,使得波蘭軍隊有機會占領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并沒有撤到1914年的邊界,而是滯留在白俄羅斯西部(比如考納斯)和波羅的海沿岸國家(拉脫維亞西北部的科夫諾-格羅德諾和利耶帕亞地區),防止紅軍進入東普魯士。
1918年12月在塔林的英國巡洋艦Caradoc
為了抵制紅軍的“侵略”,愛沙尼亞政府向西方國家和芬蘭求援,得到了他們的積極回應。1918年12月12日,英國海軍分艦隊在海軍少將辛克萊爾(Edwyn Alexander-Sinclair)率領下抵達塔林,他們運來了2門火炮、200挺機槍和6500支步槍。之后,英國艦隊駐扎在距離喀瑯施塔得僅有40海里的芬蘭比耶爾科(Биоркэ),在芬蘭灣占有主導地位,而紅海軍則與之進行了一年的較量。
1919年初,波羅的海艦隊擁有7艘戰列艦(3艘舊式戰列艦)、9艘巡洋艦、61艘驅逐艦、22艘潛艇、11艘布雷艦、14艘掃雷艦、9艘護衛艦、3艘炮艦和105艘輔助艦船,不過由于缺少足夠燃料和嚴重磨損需要維修。
1919年在喀瑯施塔得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戰列艦
1918年11月15日,根據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托洛茨基的命令,組建了波羅的海艦隊機動作戰編隊(Действующий отряд кораблей Балтийского флота ДОТ БФ),編隊司令德米特里耶夫(С.Н.Дмитриев),參謀長加利爾(Л.М.Галлер),最初編成如下
戰列艦“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和“安德烈-佩爾沃茲萬內”號
巡洋艦“奧列格”號
驅逐艦“阿夫特拉伊爾”號(Автроил)、“阿扎爾德”號(Азард)、“加夫里爾”號(Гавриил)和“米克盧霍-馬克萊”號(Миклуха Маклай,1918年12月18日改名“斯巴達克Спартак”號)
潛艇“旅行Тур”號、“虎”號、“豹”號、“響尾蛇”號、“狼”號和“美洲虎”號
原沙俄海軍上校加利爾,1940年6月4日晉升海軍上將
1919年3月15日,新的編成為
戰列艦“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和“安德烈-佩爾沃茲萬內”號
巡洋艦“奧列格”號
6艘驅逐艦:“阿扎爾德”號、“加夫里爾”號、“哥薩克兵”號、“驃騎”號、“烏蘇里人”號和“阿穆爾人”號
布雷艦2艘:“納羅瓦”號和“烏拉爾”號
2個掃雷艦大隊(8艘)
1個護衛艦大隊(6艘)
3艘輔助船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之前伏爾加河區艦隊的建立(筆者注:該區艦隊1918年6月建立,艦隊抽調了4艘驅逐艦和4艘潛艇)和同年4月2日拉多加湖艦艇支隊的建立以及修理問題的拖累,在5月份做好作戰準備的只有戰列艦“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驅逐艦“加夫里爾”號、布雷艦“納羅瓦”號以及3艘掃雷艦,其余艦艇則是在作戰過程中逐步編入艦隊。
艦隊航空兵此時編制上為1個旅,編有48架飛機,不過由于缺少部件,實際可以出動只有20-27架。其中第1大隊(裝備12架水上飛機)駐奧拉寧包姆、2個殲擊機中隊(8架殲擊機)駐彼得戈夫、水上飛機第4和第5中隊(共有9架飛機)駐施里謝爾堡和彼得羅察沃德斯克。
M9水上飛機
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