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史上,最偉大的愛國者其實往往是那些敢于批評國家缺點、為國家進步而奮斗的人。
真正的愛國主義不是對國家的盲從盲信,也不是無條件地支持國家的一切決策。相反,愛國主義是對一個國家的深愛,以及對國家不斷進步的無限渴望。
而偉大的批評家本質上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因為批評家不是要詆毀,而是要完善;不是要貶低,而是要提升。
美國黑人作家詹姆斯·鮑德溫曾經寫道:“我愛美國勝過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堅持永遠批評她的權利。”
真正的批評家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既能反映出社會的進步,也能反映出社會的瑕疵。但批評家在批評的同時,也提供了改進的措施。
愛國者進行批評其實是一種犧牲和奉獻行為,因為要受到多方的壓力,包括來自民眾的壓力。
這種犧牲和奉獻則源于一種信念,即希望他們的國家、社會能夠變得越來越偉大。批評家的聲音不是來自仇恨,反而是來自一種深刻而持久的希望。他們是發現問題的守護者,希望通過批評敦促國家走向更加公正、平等和光明的未來。
只要看看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就能理解什么是愛國者。亞伯拉罕·林肯在成為受人尊敬的總統之前,曾批評過國家分裂。他堅定不移地反對奴隸制,并不是對美國存在的譴責,而是強烈呼吁美國履行《獨立宣言》的道德承諾。
這份創始文件宣稱,“人人生而平等”,但奴隸制與這一精神截然相反。林肯對奴隸制的批評是呼吁拯救美國的靈魂。
一個偉大的批評者,往往比那些僅僅贊美國家的人更為珍貴,因為他們不僅看到國家的進步,還能勇敢面對國家的問題,并推動其走向更好的未來。
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孫中山先生,正是這樣一位批評者。他以“天下為公”的理念,深知只有通過批評和改革才能真正強國。孫中山不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不顧自身安危,毅然發動多次革命,最終推翻了數千年的封建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
孫中山先生的批評和行動并非出于破壞國家的目的,而是希望通過革命建立一個更公正、強大的國家。他不希望中國這個國家變壞,只是希望統治這個國家的清政府徹底改變。
孫中山曾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這句話說明他清楚認識到,即便國家在取得階段性勝利后,仍需不斷改進與發展,仍需要新的批評和建議。
在美國,馬丁·路德·金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批評者。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正處于種族隔離的黑暗時期,許多人對社會現狀感到無力和失望。然而,馬丁·路德·金以非暴力的方式,領導了民權運動,直面美國的種族隔離制度,持之以恒地進行抗議。
1963年,馬丁·路德·金在被監禁期間寫了《從伯明翰市監獄發出的信》,概述了民權運動的道德基礎。同年8月,他在華盛頓對聚集在國家大草坪的20多萬人發表了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
1965年3月7日被稱為“血腥星期天”,因為爭取投票權的示威民眾在經過亞拉巴馬州塞爾馬的埃德蒙·佩特斯橋時受到州警和一些平民的毆打,結果被迫返回。
1964年,約翰遜總統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民權法案》,禁止在就業、公共場所以及其他生活領域中實行歧視。馬丁·路德·金出席了將此法案簽署成聯邦法律的儀式。之后,他繼續敦促制定一項不得通過識字測驗等歧視性做法剝奪黑人投票權的法律。1965年,約翰遜總統簽署了《投票權法》。
1964年,馬丁·路德·金所作的努力使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68年4月4日,馬丁·路德·金在他下榻的田納西孟菲斯旅館的陽臺上遇刺身亡。
偉大的愛國者總是如此,他們要遭受許多磨難、詆毀甚至攻擊,只有經歷了大量的痛苦,才有可能讓自己的愛國心真正昭示于天下。
蘇聯的索爾仁尼琴也是一位典型的批評愛國者。
索爾仁尼琴(1918年12月11日—2008年8月3日),蘇聯及俄羅斯哲學家、歷史學家、短篇小說作家,蘇聯政治犯。
索爾仁尼琴不加掩飾地批評蘇聯和蘇共,但定居美國后又毫不留情地批評美國社會的一些問題。他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他在文學、歷史學、語言學等許多領域都有較大成就。
在蘇聯批評蘇聯,在美國批評美國,索爾仁尼琴只是希望不斷發現社會當中的問題,并加以揭示,他并非恨蘇聯或者恨美國。
在二戰期間在蘇聯紅軍中服役后,索爾仁尼琴因在一封私人信件中批評斯大林而被判在勞教所度過八年,然后被流放。
索爾仁尼琴先后在位于哈薩克的數個勞改營勞動,在一個專門關押政治犯的“特別”勞改營,他從事礦工、磚匠、鑄造工等多個工種。
赫魯曉夫進行的改革于1956年將索爾仁尼琴從流放中解放出來,他只有一部作品被允許在蘇聯出版,即小說《伊萬·杰尼索維奇的一天》(1962年)。但在蘇聯以外的地區出版了《癌癥樓》(1968年),《一九一四年八月》(1971年)和《古拉格群島》(1973年),激怒了勃列日涅夫,索爾仁尼琴失去了蘇聯公民身份。
1974年索爾仁尼琴飛往西德,并于1976年與家人搬到美國,在那里他繼續寫作,并轉而批評美國。于1990年,臨近蘇聯解體時,他的國籍得到恢復,四年后他返回俄羅斯,并對葉利欽執政下的俄羅斯糟糕的社會局面進行批判直到2008年去世。
他因追求俄國文學的傳統的道德力量而獲得1970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所著的《古拉格群島》是極富影響力的作品,“對蘇聯提出了正面挑戰”,發行了數千萬冊。
對索爾仁尼琴,人們普遍視其為與蘇聯當權者斗爭的偉大文學家與英雄,但索爾仁尼琴也抨擊資本主義世界的消費主義等現象,他是一個永遠的反對派。
1994年5月索爾仁尼琴回到闊別二十年的祖國,并發表了簡短演說:“我流亡期間一直關注祖國人民的生活。我從未懷疑專制主義必定垮臺,只痛心人民從這種體制中擺脫出來所付出的慘重代價。一想起人民近兩年所過的日子就痛不欲生。我知道國內還存在許多反常現象,人民對未來感到迷茫,但我堅信命運掌握在每個人手中。”
他如今被稱為“俄羅斯的良心”。
從這幾位偉大的愛國批評者能看出來一個共同特點,即他們的愛國行為總是需要面對艱難困苦的壓力和阻力,但最終又會受到祖國人民的認可。
在每一個時代,又會有一些反對他們的人,認為他們的批評愛國行為是在詆毀國家,但事實證明,他們不僅沒有讓國家退步,反而促成了重大的進步,同時也拯救了人民。
偉大的批評者,這樣的愛國者存在,永遠都是一件幸事、好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