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本來正考慮是否要孩子,父母一催,立馬就決定暫時不要了。為什么呢?
因為本來決定要不要孩子的收益與代價處在一種微妙的平衡上,但是父母的催促增加了做這件事的代價,當代價超過收益,這件事自然就被擱置了。
父母催促產生的代價就是:我們不希望讓對方覺得其對我們的選擇具有命令或掌控權。因此我們需要做與其催促相反的事情來達到這一目的,哪怕自己明明想做但出于這樣的原因也會暫時擱置。
那么問題在于為什么我們不希望父母有這樣的掌控感?換而言之,不想讓他們“稱心如意”呢?
我想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或許是曾經自己的決定沒有被支持如今的報復,或許是自己的局限性導致不夠理解父母的想法,或許是缺乏充分的相互溝通等等。總之,沒有辦法單一說是某一方的原因造成的。
像抽煙、喝酒、網吧、酒吧、紋身、變性、早戀等等,許多與父母唱反調的事情,里面究竟有多少是因為父母反對我們才去做的呢?又有多少是出自其本身的正反饋呢?
比較遺憾的情況其實是自己本來想做卻最后因為父母的催促選擇不做然后未來后悔。當然這也是一個人認識世界的過程,由自己的局限性造成的,通過這樣的理由也可以脫離情緒。
只不過若是能不僅僅感知到當下的情緒,還能意識到自己情緒產生的原因,思考這件事當下和未來的利與弊,再選擇自己的做法。哪怕依然是選擇“不讓父母稱心如意”的做法,但是這樣至少在面對代價時,我們更能心平氣和地接受,因為我們已經充分做好準備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