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的朋友在網絡打字時,經常會用很多粵語字,外地不懂粵語的朋友看到就如讀天書一樣。那究竟,這些粵語字為什么會和現在中小學教的常用漢字有那么大差別呢?而這些粵語字又是怎么來的呢?
▲點擊收看視頻
第一種是古字的沿用,就是指現代漢語已經基本不用的古代漢字,往往就是指“本字”。
所謂“本字”,就是指一個字的最初形式。例如:睇、畀、鑊、抌、?、黐、攰、晏、趯等等,這些字在宋朝或者更早期就已經出現,而在現在的粵語中保留了下來。
第二種是假借字,即是借用已有漢字,來表示粵語讀音和意思的字,為何要借用呢?
首先,因為很多字只靠口耳相傳,很少有機會寫下來,加上讀音可能不斷產生變化,久而久之,本字就變得過于生僻和難寫。例如表示“蛋”的本字“膥”,大家早已普遍寫成“春”了。
▲圖源網絡
另外,有一些粵語字詞讀音其實是來自古百越語,本來就有音無字,無本字可以考證。廣東人就借用一個較為簡單、易認易寫的同音字來代替。例如:呢、痕、冧、蝦、點、邊、嘆、曬、啖、呃等等,這些字有很多都是受到古百越語影響。
▲圖源網絡
第三種是新造字。新造字就是指粵人自創的漢字,在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之中都不存在。
廣東人造字基本都遵循”六書造字法“的要求。比如掟、瞓、踎、脷、劏、煲就屬于形聲字;而冇、奀、孭、乸、就屬于會意字了。
其中一種較為常見的造字方式,是用一個粵語同音字或近音字,加上“口”字旁組成。“口”字旁就成為了粵語字的標識,這類字亦可以算是形聲字。
一些常見的粵語字例如啲、哋、嚿、咗、乜、嘢、佢、嘅、唔、啱等等,都是傳統粵語新造字,在清代的粵語書寫文獻中就已經出現。而?、嘜、、等,就是相對現代的新造字了。
第四種就是訓讀字,同樣是借用,但假借字是借音不借義,而訓讀字就是借義不借音。
訓讀字數量不多,有孖、歪、靚、跛、凹等等,這些字本來都是另有讀音,但廣東人就按照粵語口語發音,賦予了它們一個新的讀音。
第五種就是地名用字,就是在粵語地區只作為特定地名使用的字。
例如深圳的“”圳”、東濠涌的“涌”、西塱的“塱”、瀝滘的“滘”等等,在其他文本之中就很少使用了。
有專家統計過,常用的粵語字就有將近一千個。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粵語字的寫法和意思,我推薦這本《廣州話正音字典》,解釋詳細,查閱方便,點擊下方鏈接即可入手。
羊記精選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