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推動科學學在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發揮更大作用︱科學學探索

0
分享至

點擊上方藍字 世界科學,再點右上角三顆痣 設為星標 ,從此你的世界多點科學~

新質生產力作為當代先進生產力的具體表現形式,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路徑。

科學學作為一門研究科學和科學活動發展規律及其社會功能的綜合性學科,由于其特殊的學科性質,決定了科學學無疑應該是我們研究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最重要視角之一。

為此本文著重闡述了科學學何以能夠助力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如何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的新時代科學學等三個問題,力求為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更多的理論智慧。

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1]

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對新質生產力作出重要論述,“概括地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他還指出:“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 [2]

新質生產力作為當代先進生產力的具體表現形式,代表著生產力的躍遷和質變。新質生產力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手,其催生的創新技術和商業模式,不僅將對全球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競爭格局重構起決定性作用,而且必將對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產生深遠影響。

新質生產力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標志著新質生產力時代的崛起,預示著人類社會將迎來一場全面深刻的戰略性變革。

當前,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宏偉壯闊的實踐已經在各行各業如火如荼地展開,與此同時,學術界也已從經濟學、哲學、政治學、統計學、教育學等各種視角來研究新質生產力時代背景下的各種問題、經驗、規律和對策,但通過查閱文獻發現目前從科學學視角出發的研究還非常薄弱。而科學學的特殊學科性質,又決定了科學學無疑也應該是最重要的視角之一。

鑒于此,本文擬從科學學視角出發,著重圍繞科學學何以能夠助力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科學學可以如何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如何不斷發展新質生產力時代背景下的新時代科學學等問題談一些看法。

謀在深處:科學學何以能夠助力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

一門學科或一種理論能否對另一個學科或研究領域起到支持作用,本質上顯然要看這一門學科或一種理論是否有它獨特的視角,能不能對另一個學科或研究領域提供新的洞見和支持。

對照科學學的研究范圍、研究對象、學科性質和現有研究成果基礎,發現科學學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殊優勢,有條件為新質生產力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科學學與新質生產力之間有大量交叉領域存在

對于新質生產力的研究來說,目前亟須研究的問題主要有如何準確認識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典型特征、生成邏輯、戰略地位,如何準確認識新質生產力與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邏輯關聯,如何準確認識和把握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內在關聯,如何識別并進一步明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問題與主攻方向,如何科學構建新質生產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如何盡快建立起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如何系統化地完善新時代的發展政策體系以有利于新質生產力在我國的全面發展等。

但這些問題的背后,其實質問題是開展對科技創新以及在其基礎上建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研究。而對于科學學來說,作為一門科學的科學,它在本質上主要研究的也是科學技術的問題,包括如何推進科學技術發展,如何協調科學與技術、科學與社會、科學與人文的關系,如何促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規范化等問題。

錢學森在《關于建立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的問題》中寫道,“什么是科學學?我認為:科學學是把科學技術的研究作為人類社會活動來研究的,研究科學技術活動的規律,它與整個社會發展的關系”[3]。

由此可見,科學學與新質生產力這兩個領域之間有明顯交叉或高度疊加的部分。

不僅如此,因為科學學在本質上研究的是促進科學技術發展問題,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基礎或者說根本動力也來自科學技術的發展。正是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才催生了當代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

因此,兩者在研究重點、研究目標和研究邏輯等方面也是高度相通、高度一致和高度同質的。

科學學可以為新質生產力提供系統方法論

新質生產力雖是最近才提出的一個新概念,但它的形成與發展實質上是一個系統性的社會生產變革過程。因此對于新質生產力內涵的認識,一定要站在一種戰略高度來認識,它是一個戰略性概念,是一個包含政治概念、學術概念與產業概念“三位一體”的復合概念。 [4]

要深入理解新質生產力這個思想深邃、內涵豐富、意義重大的科學論斷,要求我們必須從系統化方法論視角對新質生產力進行整體性的分析。

而科學學是一門研究科學和科學活動發展規律及其社會功能的交叉學科,是一門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對科學進行整體研究的綜合性新興學科,由此決定了科學學具有綜合性、交叉性、系統性、橫斷性等特征,具有母體學科和元研究的性質,這種天然又獨具的學科性質是其他一般性學科所不具有的。

所以,科學學思想,事實上也就是管理和規劃科學技術活動的方法論,因此它可以很好地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系統化的思想武器,而新質生產力在其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也確實需要這樣的思想武器來總結經驗、指導實踐、規劃未來。

我國科學學界的人才與成果儲備已能夠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科學學在我國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快速發展,已經建立起了一支學科門類齊全、老中青結合的人才隊伍。

據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秘書處統計,截至2024年8月,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已有注冊會員8000余人,下設6個工作委員會和34個專業委員會。

作為全國一級學會,研究會擁有一大批從事科學學、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研究的著名專家學者。研究會自1982年6月成立以來,為發展我國科技政策與管理工作、推動我國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開展了各項活動,已經產生了比較豐富的成果,特別是在科技創新、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的識別、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型舉國體制、科技人才評價等方面的研究,主辦或合辦的學術期刊有《科學學研究》《科研管理》《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創新與發展政策》 (Innovation and?Development?Policy) 。 [5]

顯然,這些優勢是其他學科很難相比的。換句話說,我國科學學界在對科技創新的研究、政策創新的研究、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研究、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的研究、新型基礎設施的研究、擴大對外開放的研究、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的研究、加快形成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機制的研究、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研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研究等方面,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都已有比較好的人才儲備和科研成果基礎。

所以,我們可以實事求是地說,我國科學學界有信心也有能力為我國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提供自己學科視角的智力支撐。

干在實處:科學學如何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科學學創始人貝爾納曾指出:“要想把科研效率略微提高一點點兒,就必須有一種全然不同的新學問來指導。這就是建立在科學學基礎之上的科學戰略學?!彼牟恍嗑拗犊茖W的社會功能》是科學學的奠基性著作,該書既論述了“科學現在所起的作用”,同時也論述了“科學所能起的作用”,包括培訓科學家、改組科研工作、進行科學交流、籌措科學經費、發展科學戰略、用科學改造社會等。 [6]

由此可見,科學學的作用和影響范圍是極其廣泛的,當然,科學學界要發揮出好的作用,就需要有一種好的組織、規劃和落實,包括戰略和戰術上的。

戰略上要開展好有組織的科研:凝聚力量、群策群力

回顧我國科學學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到我國科學學正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成長起來的,也是在不斷為我國改革開放事業作出自己的學科貢獻中贏得自己的學科地位的。

我國科學學研究自其誕生之初就深入研究關乎科技創新進步、科研體制機制、科技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政策的關鍵問題,深刻剖析我國科技發展中的政策難點、體制堵點和現實問題,肩負著面向國家發展需求,提供科技戰略咨詢和指導創新實踐的歷史使命。

廣大科學學研究者在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推動人才強國戰略實施,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等方面都貢獻了自己的智慧。 [7]

當前我國正進入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個新時代,國家在《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已經明確了近期的工作重點和要點。

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

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強化環保、安全等制度約束。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8]

這好比是吹響了集結號、沖鋒號,我國的各行各業也都在積極投入到這一偉大實踐中。

就我國科學學界或者說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來說,一個重要的挑戰就是如何盡快動員和凝聚各個專業委員會、各個學科研究方向的力量,群策群力開展好有組織的科研,其主要任務就是及時跟蹤、梳理和發現新質生產力研究中的發展重點、主要問題和挑戰,然后對照學會下設的各有其長的專業委員會和科學學所屬的各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優勢,對其進行有目標有組織的科研攻關。

筆者構建的有組織科研戰略框架示意圖見圖1。其中外圈層代表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下設的各個專業委員會力量,中間層代表的是科學學所屬各主要研究方向力量,中心代表的是關于新質生產力的各種相關研究需求。


圖1 科學學界有組織科研戰略框架示意圖

戰術上要完成好每一項高質量的科研:專業視角、科學獻策

宏觀戰略框架明確以后,還需要戰術上的具體落實。 對于科學學領域的每一個專業委員會和每一個研究方向來說,其主要責任則是要發揮出各自的研究優勢,開展對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研究。

舉例來說,比如對于技術預見專委會、技術創新專委會、生態環境與綠色創新專委會等來說,可以在聚焦關鍵技術領域,研究技術變化趨勢,規劃未來技術目標,制定具有先導性、戰略性、前瞻性、引領性的技術路線圖,助力新質生產力時代識別技術趨勢、研判技術機會、制定研發計劃、決定技術投資優先級,為產業創新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創新指引方面發揮作用。

科技人力資源專委會、科研組織管理專委會等可在研究分析科技人才隊伍的總體分布、結構變化和群體特征,繪制科技人才分布、人才結構、人才缺口等組圖,建設相關領域科技人才數據庫,為制定科技人才發展戰略,識別培養戰略性人才、前置鎖定尖端人才、精準吸納海外人才奠定基礎方面發揮更多作用。

企業創新與產業政策專委會、科技成果產業化專委會等則可在聚焦戰略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通過分析產業基礎、發展狀況和創新趨勢,結合國家政策、上下游產業鏈分布和相關企業發展等條件,研判產業發展方向、創新制高點和實現路徑,及時提出產業發展政策建議等方面發揮更多作用。

由于科學學涵蓋的研究方向眾多,各專業委員會的側重點和特色也豐富多樣,下面以科學學中的科學計量學方向為例,闡述科學學如何為新質生產力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論智慧。

科學計量學是運用數學統計學等定量方法計量科學研究成果、描述科學體系結構、分析科學活動的時空特征和運行機制、探索科學活動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這決定了科學計量學更擅長在跟蹤分析和評估新質生產力的成果分布、人員 (作者) 分布、領域 (機構) 分布、合作方式、主題演進、知識來源等方面作出貢獻。

圖2~圖4是筆者通過檢索中國知網2023年9月—2024年7月期間發表的論文數據后所繪制的一組知識圖譜 (數據檢索時間:2024年7月20日) 。不言而喻,這些由科學計量學視角出發繪制的有關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譜系式版圖,可以為我們深刻洞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結構、發展過程和發展邏輯提供認知地圖,有利于我們對新質生產力相關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高產作者的合作網絡、新質生產力研究在行業領域的擴散進展情況等問題形成一個比較系統、客觀的認識,并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分析。


圖2 新質生產力研究主題圖譜


圖3 新質生產力研究的高產作者合作網絡


圖4 新質生產力研究主題的擴散進程(按月份繪制)

顯然,如果我們再從其他科學學視角出發進行更多類似的研究,也都同樣可以得到一些新的發現和啟示,從而為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貢獻更多的智慧力量。

勇立潮頭:不斷發展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的新時代科學學

中國科學學發展的起點是錢學森1977年12月9日在《人民日報》發表的題為“現代科學技術”的著名論文,文章指出:“當現代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高度綜合而又有基礎到應用的嚴密結構的體系時,就應該有一門代替消亡了的自然哲學的學問,它專門研究科學技術體系的組織結構,研究體系的邏輯性和嚴謹性,研究科學技術與哲學的聯系等。這也可以稱為‘科學的科學’。這門學問在以前不會有,因為自然科學沒有形成體系,當然也不會有研究體系的學問?!?[9]

時光荏苒,科學技術的進展相比于半個世紀以前已經有天壤之別,在新質生產力時代已經拉開序幕的新時代,無疑要求科學學研究作出合格的回應。因為,對于科學學來說,這既是使命與責任,也是開拓和發展的一次重大機遇。按照我國科學計量學創始人趙紅州的口頭禪:“哪里有知識就到哪里去?!爆F在我們也必須與時俱進,向新的目標進發,即發展新時代的科學學,開創新質生產力時代我國科學學的新局面。

堅持科學學本質上是一門社會科學的學科定位

對于科學學的學科定位,不少專家學者都有論述。比如錢學森1980年在《關于建立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的問題:為 <科研管理> 創刊而作》一文中就明確指出“科學學是一門社會科學”。 [3]

但是在大數據時代逐漸來臨的新環境下,當前科學學研究也呈現出了高度推崇數據驅動的發展態勢,以致有的將這種數據驅動的科學學認為是一門新興學科。

對此不少學者近期也專門作出了回應。

比如,陳悅提出,科學學是以認識和理解科學技術發展為目的的,其創生是基于馬克思的“科學與社會是統一的”這一基本觀點。中國科學學具有突出的社會科學屬性,是一門涉及價值立場和價值判斷的社會科學。[10]潛偉認為,中國科學學研究發展的道路,始終立足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實踐相結合的道路。這不同于現在部分美國學者提出的數據驅動的“科學學”,而是在更廣闊的領域開展學科交叉研究??茖W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空中樓閣,而是植根于一定歷史、經濟和政治條件的社會和學術制度,輕視這些因素只會帶來嚴重后果。[11]

對此,筆者也非常贊同科學學本質上是一門社會科學的學科定位,而不僅僅是數據驅動的科學學

不言而喻,隨著新質生產力時代的逐漸來臨,數據和技術無疑都將源源不斷地加速產生,這固然有利于科學學界利用強大的新工具和新技術來分析和理解激增的科學大數據并得出更精細化的結論,但這仍然不是科學學的全部。

筆者認為,科學學本質上仍然歸屬于社會科學,與數學、統計學、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密切相連,其學科知識基礎包括管理科學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以及數學、統計學、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知識等。

因此,在新質生產力新時代,中國科學學在未來發展中,在追求數據化、精細化的同時仍然必須要堅守綜合、交叉的社會科學特質,這是由其特殊的研究對象決定的,也是科學學區別于其他學科的一個鮮明特征。

堅持始終不渝地精進技術

有學者認為,1977年科學學作為一門考察科學研究活動并總結其運動變化規律的學科在中國被正式提出,之后的近半個世紀,貝爾納范式下的中國科學學研究經歷了從定性思辨到數理統計、再到科學知識圖譜的演變路徑,錢學森、趙紅州和劉則淵是其發展各階段中的三個不容忘卻的代表性貢獻者。 [12]

筆者基本認同這個說法,但認為第三階段的代表性貢獻者中最好能加上信息可視化領域的最早開拓者之一——陳超美——的名字,因為正是他開發了CiteSpace系列應用軟件,從而使國內的科學學界能夠快速進入到知識圖譜可視化時代,也為未來科學學家應該始終不渝地精進技術作出了示范。

展望未來,筆者認為,研究新質生產力時代的科學學,需要以新質生產力武裝自己的科學學家來研究,對于未來科學學家的培養和篩選來說,我們要特別重視那些掌握了大數據、機器學習、數學建模、人工智能等最先進技術的科學學人才,他們未來的目標是開發出能夠高效承擔新質生產力時代海量數據處理的不知疲倦的科學學家,我將他們稱為“機器科學學家”或“人型智能科學學家”,這些機器科學學家能夠高度自動化地檢索、閱讀、計算、分析某一領域的文獻,并能夠篩選出具有獨特價值的數據供人類科學學家進一步篩選使用,從而進入人-數據-機器協同的智能化知識服務新時代。

筆者認為未來我國科學學領域的第四個階段的代表性貢獻者應該屬于開發出這類“機器科學學家”的科學學家。他打造出了新時代科學學的金剛鉆,發展出新時代科學學的尖端武器和學科重器,更加捍衛和鞏固了新時代科學學作為高階學科的學科地位和學科榮耀,所以他也才可以成為第四階段科學學的代表性貢獻者,我們呼喚這樣的科學學家能早日出現。

堅持開放包容和交叉集成

從學科發展路徑角度考察,我們可以發現,開放包容和交叉集成策略一直就是科學學的靈魂,科學學區別于其他一般學科的一個明顯不同之處就是它一直吸收整合了多個學科的研究視角、理論和方法,并大量使用數據,它的本身是受益于自然科學家、計算機科學家、數學統計學家、歷史學家和社會科學家的涌入和合作的。 [13]

在新質生產力時代,科學學界顯然要繼續繼承這種傳統,通過集聚新質生產力時代的各學科優勢,繼續不斷拓寬學科發展空間。

展開來說,即要面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新需要,高度關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先進技術發展,主動適應新技術變革,加強新技術應用,推動新時代科學學研究的數字化、數據化、智能化轉型升級,不斷拓展學科外延,集聚各學科力量,促進學科交叉,促進知識、數據、信息、情報、技術、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協調發展,既服務好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同時也服務好行業實踐需求。

作為科學學研究者自身來說,則要在跨學科視野的培養上、信息和計算能力的提高上、國際國內兩個學術場域的學術交流上全面努力,以交叉集成之策,不斷推動新時代科學學在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發揮出更大作用。

參考資料

[1] 習近平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強調牢牢把握東北的重要使命 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N]. 人民日報,2023-09-10(01).

[2] 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 人民日報,2024-02-02(01).

[3] 錢學森.關于建立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的問題:為《科研管理》創刊而作[J]. 科研管理,1980(1):3-8.

[4] 曾憲聚,曾凱.新質生產力:復合概念、發展基礎與系統創新路徑[J].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2):5-15.

[5] 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簡介. http://www.casssp.org.cn/

[6] 貝爾納著,陳體芳譯.科學的社會功能[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7] 潘教峰.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學研究[J].科學學研究,2023,41(01):1-2.

[8]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 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

[9] 錢學森.現代科學技術[N].人民日報,1977-12-9.

[10] 陳悅,王智琦.數據迷霧下漸行漸近的科學學[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2,43(10):70-81.

[11] 潛偉.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科學學研究[J].科學學研究,2022,40(01):1-3.

[12] 王國燕,徐飛.中國科學學研究的范式演變[J].科學學研究,2021,39 (03):385-392.

[13] Fortunato S,Bergstrom C T,B?rner K,et al. 2018.Science of science[J].Science,359(6379).

-本文選自《世界科學》雜志11月刊“科學學探索”欄目。文章作者湯建民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教授,浙江省社科發展研究和評價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科學學、評價學-

《世界科學》雜志版在售中 歡迎訂閱

點擊圖片或以下方訂閱方式選購

月刊定價15元/期

全年訂閱價180元

訂閱方式一:

“雜志鋪”訂閱有折扣~

訂閱方式二:

全國各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4-263

訂閱方式三:

機構訂閱,請撥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世界科學 incentive-icons
世界科學
《世界科學》編輯部運營賬號
1696文章數 26843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鲁木齐县| 琼中| 兴化市| 个旧市| 宜良县| 克山县| 酒泉市| 天台县| 孝义市| 汉阴县| 永清县| 盱眙县| 莱州市| 新野县| 桑日县| 格尔木市| 乌鲁木齐市| 怀安县| 宁波市| 建宁县| 德安县| 如皋市| 乌拉特前旗| 边坝县| 江北区| 大洼县| 黑山县| 安泽县| 大名县| 酉阳| 桂东县| 广丰县| 康平县| 广宗县| 县级市| 望奎县| 页游| 安西县| 华安县| 西宁市| 巴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