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大叔再度揮舞起制裁大棒。
近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發布了出口管制的“強化版”新規,進一步限制中國人工智能和先進半導體的發展。
從新規文件看,BIS對出口管理條例(EAR)的某些管控進行了調整,通過新增和修改實體清單,對某些關鍵技術進行管控,其中涉及中國的先進計算、超級計算機以及半導體制造設備等領域的共計140家企業和科研機構,包括北方華創、盛美半導體、華大九天、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張江實驗室等。
不論是哪一屆美國政府,針對中國科技領域和優勢產業的遏制都是一貫的政策,從光伏組件、光伏電池到半導體設備、高性能芯片、先進存儲、先進封裝技術,以及新能源汽車等等,無一不是被重點“關照”的領域。
就像彈簧,壓得越狠,反彈力度越大。中國科技在受到制裁的同時,一場底層的技術與產業變革也悄然展開。這其中,車路云一體化作為融合5G通信、人工智能、數字孿生、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技術的核心,通過“以點帶面、以面匯網”的方式,串聯起人、車、路、網、城,無疑是當下科技領域一個引人注目的焦點。
如今,中國在這一領域的進展開始讓山姆大叔如坐針氈,這背后到底隱藏著一盤怎樣的大棋?車路云能否在中國科技反圍剿之戰中率先突圍?
全球車路云“爭奪戰”
2016年,中國率先發布了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發展路線圖,成為首個在全球范圍內提出要大規模發展和應用智能網聯汽車的國家。以此為開端,車路云一體化的構想逐步形成。
業界普遍認為,車路云一體化有望成為實現智能網聯與自動駕駛規模化落地的一條可行性路線。同時有人提出,其在未來推進城市交通智能化水平提升過程中的重要程度遠遠大于單車智能。
事實上,中國在發展車路云一體化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方面,既擁有體制、產業和市場等多方面的先天優勢,又擁有亟需解決技術突破、模式創新、普及應用等問題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因此勢在必行。
2021年5月,住建部、工信部共同確定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長沙、無錫首批全國6個“雙智”試點城市。同年12月,重慶、深圳、廈門、南京、濟南、成都、合肥、滄州、蕪湖、淄博10個城市被確立為第二批“雙智”試點城市。
2024年1月,工信部、公安部、自然資源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并于7月初確定了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武漢、重慶、南京、蘇州、成都、杭州-桐鄉-德清聯合體等20個試點城市(聯合體)為首批車路云一體化試點城市,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的模式,打造一系列車路云協同發展的城市級應用項目,力求提升城市智慧交通發展水平。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國在車路云一體化領域的發展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已建設17個國家級測試示范區,7個車聯網先導區,16個“雙智”試點城市,開放測試道路3.2萬多公里,發放測試示范牌照超過7700張,測試里程超過1.2億公里,各地智能化路側單元(RSU)部署超過8700套,多地開展云控基礎平臺建設。
中國在交通基礎設施領域大刀闊斧的行動,讓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如坐針氈。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的基礎設施水平卻不如人們想象中的那般強大。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美國基建水平落后的現實已經愈發難以遮掩。
《紐約時報》發表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克里福德·溫斯頓的文章稱,美國公共交通系統每年因事故、擁堵、路面損壞等造成經濟損失超過1萬億美元。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也估算,如果不補上投資缺口,到2039年底,美國落后的基建可能導致10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從2014年至2022年間,由于城市擁堵、道路老化等問題,美國駕駛員在公路上每年要浪費69億小時,導致近2000億美元的工資和燃料費被花在了路上。根據交通數據分析機構INRIX數據顯示,2023年交通擁堵給美國造成的損失超過704億美元,比2022年增加15%,平均每個司機在交通擁堵中損失42小時。
面對重重困局,美國開始尋求突破,無論是特朗普政府還是拜登政府都提出了超萬億美元的基建計劃。一方面,美國政府拿出超千億美元的資金,鼓勵私企進入基建領域,讓更多的人加入到基建的行列中去;另一方面,美國將重建道路橋梁、跨建鄉村公路等基礎設施。
除了提升基礎設施的質量,美國開始推動交通體系的智能化升級。今年8月,美國交通部正式對外發布了《網聯拯救生命:加速V2X部署計劃》,從政策層面加速了美國發展車路云一體化的發展。
該計劃自2024年至2036年,分短期、中期、長期三個階段,在全美加速C-V2X車聯網部署。至2036年,C-V2X在高速公路實現100%覆蓋,75個大型主要城市十字路口實現85%覆蓋,其中大多數地區能夠提供弱勢交通參與者安全服務。C-V2X上車層面,實現6家車企支持行駛安全應用的車輛量產,至少20個車型實現C-V2X功能。
同時,歐洲、韓國等均提出大力發展智能網聯交通系統的政策。歐盟發布《網聯、協作和自動化出行路線圖》,明確V2X頂層發展規劃,加速推動V2X規模部署。韓國表示,將采用C-V2X車聯網部署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并計劃在2026年實現首爾城市級的協作式智能交通系統和自動駕駛部署。
技術和市場進入大規模驗證周期
從中國正在大規模建設的車路云網絡來看,其可以被看作未來智能世界的底層系統,廣泛連接智能汽車、低空飛行器、機器人、無人機、AI手機、AIPC等各類智能設備,這些智能設備將基于全局數據信息進行實時決策和精準規劃,實現更高效的協作。在未來城市智能化升級進程中,車路云網絡所起到的作用將比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更加重要。
車路云一體化的重要意義更多在于“一體化”,即車輛、路側基礎設施以及云端平臺之間的深度融合與協同作業。
對于車端,車路云網絡從智能網聯汽車的協同感知、協同決策、協同控制需求出發,通過C-V2X或5G通信技術將全局交通信息觸達車輛,實現車與車、車與網絡之間的實時交互,并對自動駕駛的感知、決策、規劃、控制系統產生作用,助力實現更安全的自動駕駛。
對于路端,通過路側傳感設備、算法與算力平臺的有機結合,可以滿足服務自動駕駛和智能網聯汽車的要求。如在傳感器側使用路側專用激光雷達;在算法側建立涵蓋融合感知、全域跟蹤、事件檢測的感知算法;在算力側部署具備智能分析能力的嵌入式邊緣計算單元等。
對于云端,建立智能網聯云控平臺,匯集來自路端、車端和交管部門的海量數據,轉化為面向云控服務、運營管理和測試評價等應用平臺的服務數據,構建起實時數字孿生系統,從而為車輛提供實時數據服務。
由此可見,通過融合車輛、路側基礎設施及交通云平臺的數據,車路云網絡對真實交通世界進行實時數字化,從而提供了一個更全面、準確的數字孿生感知環境,極大地擴展了單車的感知范圍和數據處理能力。同時,云端強大的計算能力則可以進行復雜的數據處理和分析,為車輛提供精準的行駛建議和決策支持,有助于解決全局安全、全局效率、全局博弈決策的問題,全面提升城市交通效率,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
與傳統交通感知需求不同,自動駕駛和智能網聯車輛除了對交通事件、交通流態勢有感知需求外,更關注對個體目標位置、速度、航向角的精準感知,交通參與者的感知能力直接影響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因此數據的精度、可靠性、實時性從根本上決定了車路云一體化的應用質量,這就需要單個節點的數據質量要足夠高。
蘑菇車聯創始人、CEO朱磊認為,提升單節點數據質量是車路云網絡建設的重中之重,路側數據上車是車路云建設最基本的要求。
保證數據質量的核心并不只是路側硬件設備,更多的是系統和算法。車路云一體化并非單純地堆硬件設備,而是需要類似于安卓、蘋果這樣的操作系統來整合攝像頭、激光雷達、通信計算等硬件,并通過AI算法模型對數據進行處理。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每個單節點的數據質量足夠高,從而滿足智能汽車等智能體的應用需求。
車路云一體化的數據也并非傳統意義的通訊指標,而是一套車輛可以識別的感知指標。因此,還需要與車企緊密合作,共同制定數據標準和接口規范,以確保數據的有效傳輸和利用。
簡而言之,車路云網絡讓車輛不再是孤立的智能體,而是融入到一個更大范圍的智能交通生態系統中。道路上布設的智能路側設施如AI數字道路基站、V2X通信設備能夠實時監測路況,為車輛提供超視距感知;云端則利用大數據和AI算法,對交通流量進行優化調度,實現更高效、安全的行車環境。
這套網絡還為車輛提供了強大的后盾支持,即便在惡劣天氣或復雜交通狀況下,路側設施也能提供比車載傳感器更穩定、可靠的數據,并通過云平臺的實時分析輔助做出準確判斷,這種穩定性和可靠性對于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實現至關重要。
此外,車路云網絡還將顯著提升交通系統的智能化和響應效率。通過集成路側設施和云端數據,車輛可以獲得更廣泛的感知能力和更精準的數據分析,從而實現更高效的交通管理。例如,在交通事故發生時,車路云網絡可以迅速感知并分析事故情況,及時調整交通信號和車輛路徑,減少事故對交通流量的影響,從而有利于交通管理部門對城市交通的全局可控,提升交通整體運行效率。
此前,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中特別強調,要求部署C-V2X基礎設施,實現試點區域5G網絡覆蓋。《通知》還鼓勵對城市公共領域存量車進行C-V2X車載終端搭載改造,新車車載終端搭載率達50%,并鼓勵試點城市內新銷售具備L2級及以上自動駕駛功能的量產車輛搭載C-V2X車載終端。
12月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意見提出,推動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以支撐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和改善城市出行為切入點,建設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設施融合感知體系。深入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5G)+車聯網”發展,逐步穩妥推廣應用輔助駕駛、自動駕駛,加快布設城市道路基礎設施智能感知系統,提升車路協同水平。推動智能網聯汽車多場景應用,滿足智能交通需求。
這表明,隨著中國5G技術、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網絡的進一步發展,車、網、城將形成合力,共同構成智能時代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支撐中國在未來科技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車路云一體化不只是技術競爭,更是治理能力的較量。中國在技術應用、統籌規劃、基建部署方面具有先發優勢,但美國在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探索上同樣不容小覷。這場競爭的最終贏家,必將是能夠將技術創新與社會治理完美結合的那一方。
這場科技制裁與反圍剿的戲碼才剛剛開始,暫時的領先并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未來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考驗的不僅是技術實力,更是產業生態的完整性和創新活力,以及產業政策的戰略定力。唯有持續投入、勇于創新,才能在這場事關未來國運的科技爭奪戰中殺出重圍,完成從大國到強國的終極蛻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