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愛給網
制圖|俠客君
春節,俗稱“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12月4日,我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申報片中,“四川南充閬中”的字幕出現了3次,閬中春節民俗元素出現了22處,總時長為1分19秒,閬中也成為申報片中春節民俗元素亮相最多的縣級城市。
閬中是一個什么樣的城市?春節為何能夠在這里起源并且發揚光大?閬中,讓世界聚焦于你。
01
春節起源
閬中與春節
閬中,擁有許多豐富多彩且獨具特色的節日與習俗,享有“春節發源地·閬中天下稀”的美稱。
據文獻記載,自西漢初,巴郡閬中人落下閎編制太初歷、恒定春節以來,該歷法正式確定了“以孟春正月為一元之始”(即春節)的日歷制度。經過兩千多年的傳承和發展,已成為我國內涵最深厚、內容最豐富、參與人數最多、影響最廣泛的傳統節日。
過年啦(冶興明 攝)
落下閎因其在天文學上的貢獻,被尊稱為“春節老人”“春節先圣”。至此,“春”的符號就始終深深扎根于閬中,閬中也因此被認為是春節文化的發源地之一。2010年,閬中被全國文聯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授予“中國春節文化之鄉”美譽,這也成為閬中又一張文化名片。這里至今仍保留著管星街、星座苑(落下閎故居 )、觀星樓、落陽山等眾多與落下閎有關的紀念場所和古代觀天測地的遺跡。
春節送“福”(涂益菠 攝)
每年春節期間,閬中都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舞龍、舞獅、打鼓、唱歌、書法展覽、民間藝術表演等。在這里,人們可以感受濃郁的地方文化和傳統氛圍,體會春節帶來的濃濃年味,享受團圓和喜悅。
嘉陵江華燈初上
02
天下山水
閬中自然地理
閬中,位于四川北部,嘉陵江中游
東枕巴山、西倚劍門、雄峙川北
山圍四面,水繞三方
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優秀旅游城市
號稱“天下第一江山”
嘉陵江與閬中
嘉陵江,長江上游支流,因流經陜西鳳縣東北嘉陵谷而得名。(一說來源《水經注》二十(漾水)載:"漢水南入嘉陵道而為嘉陵水" )發源于秦嶺北麓的陜西省鳳縣代王山。干流流經陜西省、甘肅省、四川省、重慶市,在重慶市朝天門匯入長江。
而閬中境內主要河流就是嘉陵江,從北向南流經石子鄉、保寧鎮等13個鄉鎮,過境全長59.45km,還有白溪、東河、構溪、西河等4條嘉陵江支流貫穿境內,分別于江南鎮、文成鎮、河溪鎮、南部縣定水鎮流入嘉陵江。
古城正巧處于大巴山脈、劍門山脈與嘉陵江的交匯處,四周依山傍水,嘉陵江呈“U”形環繞閬中城區,山水城相依相融,勾勒出一幅天然的太極圖。閬中四面山形如高門,因此得名閬山;而嘉陵江流經閬山,因此得名閬水;城在閬山閬水之中,因此得名閬中。這種獨特的山川形勢,使得閬中古城與嘉陵江形成了緊密而不可分割的關系。古城與江水、山勢融為一體,構成了獨特的風景。
閬中一瞥(黃浩 制圖)
嘉陵江閬中曲流晨霧
閬中山水秀美、風光奇絕,集濕地、青峰、綠水于一身,擁有錦屏山、蟠龍山、構溪河濕地等眾多自然景觀。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駐足停留,留下不少令人稱絕的詩畫佳作,早在1000多年前,閬中就是著名的旅游勝地。
蘇軾曾贊道“閬苑千葩映玉寰,人間只有此花新”,陸游也曾在此留下了“城中飛閣連危亭,處處軒窗對錦屏”的佳句。吳道子三百里《嘉陵江山圖》,即以錦屏山為軸心,杜甫詩句“閬中盛事可腸斷,閬州城南天下稀”即指此。
錦屏山
閬中東河(冉玉杰 攝)
構溪河漁歌
03
古今閬中
歷史與古跡
或許正是因為閬中美麗富饒的自然環境,早在新石器時代,此地便有先民居住,夏商周時已成聚集之地,戰國時期更是巴國的最后一個首都。
公元前314年,閬中設縣,漢為巴郡,隋朝改稱“閬內縣”,宋以后稱作閬中,歷代均為郡、州、府、道、軍治所,是古代巴蜀軍事重鎮。
川北道署
古城內擁有上百處名勝古跡,既有祠堂廟宇、寺院樓閣、摩崖石刻、古民居保護區等,也有清幽雅靜獨辟一方的伊斯蘭教圣地巴巴寺與“嘉陵第一江山”錦屏山公園等。
讓我們一起去看下,閬中悠久的歷史和眾多的名勝古跡!
閬中白塔
古城張家小院
閬中古城
閬中古城位于閬中市城區南側,自秦滅巴置縣以來,已逾 2300 年,一直為蜀道“咽喉之地”,素有“閬苑仙境”“巴蜀要沖”“天下第一江山”之譽。
請橫屏觀看
古城夜色(鄧智平 攝)
由于地理格局兼備了“龍、穴、砂、水、向”等“地理五訣”,古城的建筑風格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的居住風水觀,棋盤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風格于一體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風格迥異的建筑群體,是我國古代建城選址“天人合一”完備的典型范例。
閬中古城至今仍保持著唐宋格局、明清風貌,商代城池的遺跡、漢代城郭的舊址猶存,是四川現今保存最大的古城,全國整體保護最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正所謂“秦磚漢瓦魂,唐宋格局明清貌;京院蘇園韻,川渝靈性巴閬風”。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詩一畫,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孕育著人類的智慧。
閬中古城(冉玉杰 攝)
漢桓侯祠
傳說中的張飛廟,始建于蜀漢末年,后來幾經毀壞重建,是川蜀大地三國文化的璀璨明珠。現存祠廟位于古城西城景區中心點,是建于明清時期的四合院,整個建筑布局規制整齊,呈對稱分布,包括大門、牌坊、大殿等建筑,是一個完整的祭祀祠廟。
大殿內有張飛及其戰馬的雕塑,威風凜凜,再現張飛威武雄壯的將軍本色。在雕塑兩側有《桓侯廟記》和《漢張桓侯祠》,上面分別記錄著張飛的忠義和功績。
華光樓
“閬中有個華光樓,半截入在天里頭。” 華光樓是一座全木結構的三重過街明樓,樓身建于5米高的石砌臺基上,通高36米,三重檐歇山式屋頂,是閬中現存樓閣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一個,被稱作“閬苑第一樓”。
歷史上多次被毀,現存為明朝嘉靖時期被毀后重建,地處唐朝時期著名的南樓舊址。臨高樓俯觀古城風光,美不勝收,《南樓》詩云:“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圍山勢鎖煙霞。”站在華光樓北邊,丹青城廓、嘉陵山水盡收眼底。
中天樓
中天樓又名四排樓,閬苑十二樓之一,是閬中古城的風水坐標,被稱為“閬中風水第一樓”。
始建于唐,位于古城中心地帶,古城以它為中心向四周發展擴散。相比華光樓,更加氣派精美,其屋頂以及木梁之上都有許多精美的雕刻,整座樓看上去較為精致,也更加古樸。
中天樓(任冠金 攝)
滕王閣
又名滕王亭子,位于古城北郊嘉陵江邊的玉臺山腰間,迄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為唐高祖李淵第22子滕王李元嬰所建,是一座唐代風格歇山雙重垂檐屋頂宮殿式古典建筑。杜甫曾以詩句“春日鶯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間”來贊美,與南昌滕王閣齊名天下。閣內陳列著大量的歷史文物和書畫作品,展示了閬中古城的歷史和文化。
陽光下,紅墻飛檐,琉璃瓦熠熠生光;閣配殿、長廊短亭,四周林木參天;閣內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請橫屏觀看
四月春綠玉臺山
(李建國 攝)
除了傳統的古建筑,宗教建筑也不得不提。閬中古城宗教文化源遠流長,自漢唐以來,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先后傳入,隨后,基督教、天主教相繼而來,教徒們在這里修寺廟、教堂,構成了閬中多元文化中的另一道風景線。
04
科舉文化
閬中出狀元
閬中,是四川出狀元最多的地方。唐代出了尹樞、尹極二狀元(尹樞是全國年齡最大的“古稀狀元”,也是四川壽命最高的“長壽狀元”),宋代出了陳堯叟、陳堯咨二狀元。
狀元及狀元傳說是閬中科舉文化中的核心文化,而坐落在古城學道街,被譽為“中國科舉文化的活化石”的清代貢院(俗稱考棚)又對文化傳承起到了如虎添翼、錦上添花的作用。據《閬中縣志》記載:“順治九年壬辰(1652年),全川未靖,補行辛卯科鄉試,圍設保寧府。甲午、丁酉、庚子三科皆在保寧,至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始移成都。”這座貢院在清朝的四川科舉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閬中古城區,已經形成了一個“以清代貢院為中心,由府縣文廟、學道街、狀元街、三陳街組成的科舉文化街區”。
作為川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依托地理優勢、文化條件,這里還發展出三國文化、紅色文化等多元的古城文化。
閬中文化名片(侯瀟伊 設計)
春節,在閬中等你
古城的民俗文化更是多姿多彩。動人心魄的打錢棍,風情萬種的川北皮影,深情優美的山歌調,耐人尋味的川劇座唱等,構成了民俗文化的瑰麗長廊。
此外,張飛牛肉、白糖糕、錠子鍋盔、牛肉面、保寧醋等充滿民俗民風的小吃,足以讓你大飽口福,巴適得很!
據悉,國家文旅部非遺司已將閬中作為全國5個春節非遺傳承實踐活動地之一。
2024年新春,閬中以“落下閎與二十四節氣文化”為主線,將節氣民俗與國人情感結合起來,開展“尋年味·賞年俗·享年趣”三大主題活動,包括萬人同品臘八粥、閬苑仙葩迎春燈會、正月十六游百病等15項活動,持續推出南津關《蜀道盛世》、江上夜游《客來閬中》演藝,古城拋繡球、提燈夜游、巴象鼓舞、張飛巡城、舞龍舞獅、春倌說春、春節老人賜福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動。
老人拜年
魚燈游戈
巴象鼓舞
牛燈表演(張曉東 攝)
王皮影表演
據封面新聞消息,由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春節”申遺成功慶祝活動將于12月6日至7日在閬中古城舉辦。屆時,將依托古城特色建筑,打造沉浸式場景,組織全省春節習俗相關非遺項目進行非遺巡游表演及活態展演,為廣大人民群眾奉獻一場春節民俗文化盛宴。
走起!讓我們相約這場非遺盛宴,共同聆聽歷史的回響,感受文化的溫度,共同慶祝“春節”申遺成功!
本文由“四川文旅廳”授權轉發
本文創作團隊
來源/四川文旅廳
制作/新維地景
文字整理/汪文婷
編輯/李馨宇
關注公眾號,收看更多有趣內容
部分圖片來源于閬中市文旅局、四川省文旅資源云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