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億人口刺激不動消費,為什么呢?錢都去哪里了呢?
先說結論:因為我們迷信應該“消滅中間商”, 所以都去電商消費,本來本地實體經濟該賺的錢,都貢獻給了電商。如此一來,所有城市里每個人創造的財富小溪,通過互聯網匯成了江河湖海,奔流而去,涌向了少數集中擁有電商優勢的城市,不再歸來。
本地實體經濟因為失去了生命之源,干枯、凋敝、死亡、消失,而我們的工作卻又需要本地實體經濟提供就業,企業賺不到錢,個人也無錢可賺,只能更加依賴電商買便宜貨,勉強維持生存,而錢繼續從城市流出。
這是一場關于財富流動的惡性循環。
通過本文,我會跟大家一起分享三個問題:1.電商對實體經濟到底有何影響;2.為什么美國電商對實體經濟影響小;3.為什么中國電商對實體經濟影響大。
1.電商對實體經濟有何影響?
先來講個故事。
有這么一座城市,只有一口井供所有人喝水,城市里每個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努力從井里提水。
然而古怪的是,人們把水提上來,從來不往自家拉,也不跟鄰居分享,卻執迷于把水統統送給另外一個城市,每天如此。
這故事一定會引起你好奇:他們這天天白忙活,到底是圖個啥呢?
這是一個好問題。
我們在一座城市里上班掙錢,就相當于一群人在一個城市里打井提水。不過打的是財富井,提的是財富水。
我們的消費習慣是:只要掙到了錢,就把錢花在買電商和直播帶貨,這錢于是就通過互聯網,流去了別的城市。
哪些城市呢?就是那些以做電商和直播帶貨有比較優勢的城市。
隨著時間的推移,全國各地的財富水井抽干了,少數城市的財富蓄水池卻滿起來了,形成了一種“越窮的城市越窮,越富的城市越富”的現象。
財富都集中去到在那些做電商的城市了,馬太效應就來了。
到這里看明白我在講什么的朋友點個贊,看看有多少人。
通過電商把錢從一座座城市抽走,手段可比轉移支付厲害多了。
因為轉移支付還需要審批,專款專用;而電商通過互聯網把錢抽走,合法合理,速度快又效率高。
轉移支付的目的是把富裕地方的錢轉移給經濟落后的地方,去扶貧、去拉動經濟;電商卻是劫貧濟富,把大多數城市里的錢都抽走了,那些城市的財富水井就干了,見底兒了。
沿海那些集中做外貿出口的,本來因為貿易摩擦都沒訂單了,工資都要發不出來了,結果因為這波兒直播帶貨興起又支棱起來了,一個個出口轉內銷,這又續了幾年的命。不得不承認,這就是電商在發揮其作用。
這時候有人肯定會噴我,說:美國也有電商,人家美國的實體經濟就沒事,你這就是胡說八道。
好的,下面咱們就快進到的正文。
2.為什么美國電商對實體經濟影響小
為什么美國電商對實體經濟影響小呢?我們引入兩個科學指標來進行衡量和分析:一個叫cr3,一個叫滲透率。
先來看cr3這個指標。
我們可以用該指標橫向對比中美電商頭部的壟斷情況。Cr3,又叫市場集中度,是用來描述在一個特定市場中,前三名最大競爭者的市場份額總和。
cr3值高,說明市場前三名的競爭者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數越大越壟斷;cr3值低,則意味著市場較為分散,大家都能賺到錢。
那中美電商市場的cr3表現分別如何呢?
根據民生證券研究院報告顯示,2022年美國的CR3只有48%,前三的電商平臺為亞馬遜、沃爾瑪、蘋果。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研究美國電商,蘋果官網竟然都上榜了,為什么會這樣呢?稍后就會說到。
再看中國這邊,電商平臺cr3為 84.8%,分別為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
這里面除了京東會有點自營外,三大平臺更多的都是分散的中小賣家,這說明了什么?你花的每一筆電商購物錢,全進到了那些電商發達城市的個人口袋里去了。
看懂的朋友點贊吧。
中國的cr3相比美國高了接近兩倍,這么高的市場集中度,又都是中小賣家,說明在中國,少數電商平臺已經能對市場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了,錢只進到了少數人口袋,這對線下經濟的沖擊更大。
說完了cr3市場集中度,咱們再來看看另一個詞,叫電商滲透率。
近期新能源電車滲透率超過50%的報道大家都看過,什么意思呢?
50%的滲透率,說明中國市場每賣兩臺車,就有一臺鐵定是新能源,這大大蠶食了油車的市場份額。
電商滲透率也相似,數據越高越擠占線下實體零售的份額。
那么,中美現在電商的滲透率分別如何呢?
以2023年數據來看,美國電商滲透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不到20%;而中國已經接近50%,是美國的2.5倍。
什么意思呢?同樣買5單商品,美國是4單線下賣出,1單線上賣出;而中國線上線下五五開,線下零售被線上擠占了一半了。
那么問題就來了: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國電商對實體影響更大呢?
3.為什么中國電商對實體經濟影響大?
這就不得不說中美消費者在購物習慣、消費觀念的差異,以及物流成本對消費決策的影響了。
先說購物習慣。
美國消費者買電商,更喜歡去品牌官網購物,不太依賴第三方電商平臺,比如亞馬遜,沃爾瑪,塔吉特 等。
舉個例子:比如買一部蘋果手機,美國人的習慣是直接去蘋果官網下單,而中國人可能會去多個電商平臺比價,最后從某一個網店買一個有折扣的產品,即使有風險也愿意賭一把。
數據顯示,美國消費者在亞馬遜、沃爾瑪、塔吉特等電商平臺購物的比例為41%,通過社交媒體平臺購物的比例較低,錢直接給了企業,收入普惠了所有員工,收入未來會在全國線下消費;而中國消費者更偏好使用綜合電商平臺進行購物,有58.97%的消費者選擇綜合電商平臺,錢都進到了個人網店主的錢包,留在了電商發達城市。
說完了購物習慣再說消費觀念。
美國人購物其實首選不是電商,還是喜歡去線下。
美國人平均收入較高,消費注重品質,習慣于開車去大型商超購物;而中國這邊只關注價格,要求便宜,這樣的要求只有電商能滿足。
口說無憑,給大家看一張圖。
這張圖是2024年中國消費者選擇線上購物的8大理由,經用戶投票多選后生成的餅圖,數據來自艾媒咨詢。
其中,投票最多的前四個理由:
第一是商品選擇多。什么叫商品選擇多?就是同一個類型產品不認牌子只認貨;
排名第二、三、四的理由更有代表性,分別是優惠活動多、購物方便、價格更低,說白了就是要買便宜的、到貨快的。而說到品質,正品保障明明很重要,卻只能屈就第五。
最后再說說物流成本。
看這張圖。十年過去了,中美城市人口密度有變化嗎?沒有。
但中美的物流基建卻早已天壤之別,帶來的就是物流成本差距。
以“中國物流與采購雜志”提供的數據來看:截至2023年底,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物流相關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增長超過10%,全年新增建設國家物流樞紐 30個,累計形成 125個覆蓋全國、類型豐富的物流樞紐體系,全年建成1000余個縣級寄遞配送中心和 30.3萬個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物流網絡都已經全面深入到農村,全年冷藏車保有量 43.1 萬輛,冷庫總量 2.28 億立方米。
這些數據說明了什么?說明在國內,不管你買啥全都能給你快速送到家,重要的是運費越來越便宜。
4.總結
依賴電商,就是把全國所有城市錢井里打出來的財富水,利用互聯網都給抽走了,“北水南調”,調向幾個電商發達城市而去。
這種模式不似轉移支付,更像是劫貧濟富。
它完美的符合了馬太效應,“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沒有電商的時候,老百姓賺到的錢,本來都是在家門口那條街上進行消費,解決衣食住行、吃喝玩樂,那些店鋪賺到了錢也在那條街上消費,錢一直在一個城市里流動,錢流經的路上,每一個人都賺到了錢,錢一直儲存在這個城市的蓄水池里,未來會進入再循環。
即使錢拿來買房子,也是留在了這個城市。
現在因為大家都消費電商和買直播帶貨了,家門口的店鋪沒人消費了,這條街、這座城市里所有的中間商都被“消滅”了。
企業倒閉,沒人提供工作崗位了,大家更難賺錢,賺不到錢就更依賴電商買便宜貨。
錢更加快速地、持續地流出城市,惡性循環。
所以:
錢去哪里了呢?那些擁有電商比較優勢的城市;
富了誰?那些城市里從事電商和直播帶貨的人;
我們為什么沒錢消費了?城市的財富井被抽干了,財富蓄水池空了。
電商吸走財富的故事可逆嗎?抱歉,歷史潮流,無法改變了。
除非未來有轉移支付,否則錢再也流不回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