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似乎成了現代人生活中的主調了。據統計,自2004年以來,“焦慮”一詞的搜索頻率增長了300%。
是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時刻充滿緊繃嗎?還是信息爆炸帶來的選擇困難導致了我們的焦慮?亦或是,卷生卷死的常態讓我們無所適從。
于是,開始有人感嘆,為什么古人都不會焦慮?多么希望回到沒有內卷的古代啊。
小君只想說,你可別癡人說夢了,古代怎么可能沒有內卷,要說起古人卷的可比我們嚴重了。只不過大部分底層民眾作為時代的炮灰沒有資格卷罷了。在古代,不卷也有不卷的苦,那就是為了生存而苦苦掙扎。
估摸著有朋友要問了,那為何都不見古人抱怨內卷焦慮呢?
誰說古人不抱怨了,只不過古人所苦的多是生存危機罷了。
我們來看看南宋詞人朱敦儒作品,就知道他曾經有多苦:
有奇才,無用處。壯節飄零,受盡人間苦。
欲指虛無問征路。回首風云,未忍辭明主。
—— 朱敦儒《蘇幕遮》
朱敦儒寫這首詩時,恰逢金兵鐵蹄南下,南宋家國破碎。朱敦儒有心報國,卻因他主戰的立場與偏安一隅的宋高宗相左而不被重用。
他的痛,可不僅僅只是職場內卷,工作不順心之痛。而是,眼見江河破碎,故園恢復無望,即便到了此時懦弱的朝廷依舊妄殺抗金將領,眼看著愛國志士們火熱的心一點點的被澆熄逐漸冰冷之痛。
那么古人是如何調節內心的痛苦呢?
答案便是以自我內心的修養,來對抗這無常世界施加予的痛苦。讀書明理,不單單給了古代學子改變命運的希望,更讓他們在自我修養中,培養出了強大的內心療愈能力。
正如朱敦儒,一生可謂跌宕起伏。他在宋朝最繁華的時期,生于文化之都西京洛陽。父親是河東轉運判官、右司諫朱勃,母親受封齊國夫人。可謂出身名門,自幼養尊處優。
年輕時一直過著肥馬輕裘,詩酒美人,意氣風發的日子。優渥的生活讓他并不向往官場,而是選擇了縱情山水,逸樂人生的生活,追求不受約束的人格。
然而四十五歲那年,靖康之變,金兵鐵蹄踏破大宋山河,朝廷倉皇難逃。原本的俊逸公子朱敦儒,此時卻成了顛沛流離,窮困潦倒的逃難流民。
國破家亡讓他幡然醒悟,尋求入仕報效國家,以期能一雪靖康之恥。但是重新組建的南宋朝廷,根本無心抗金。將朱敦儒召回朝廷也不過是將他當做個吉祥物罷了。
失意的他浮沉宦海多年,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對抗時局。于是,心灰的朱敦儒只能帶著滿心無奈苦悶,自我療愈。見其詩,便可知其心境。
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云。不須計較苦勞心,萬事原來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況逢一朵花新。片時歡笑且相親,明日陰晴未定。
—— 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夢》
世事本就難如意,那又何必去計較自己的一生辛勞。何不惜取當下,三杯美酒一朵花,在這世間蹉跎,能有一時樂,便享受一時樂,至于明日當如何,便不必太在意了。
郁悶者困于往昔,焦慮者憂于來日。既然郁悶與焦慮都不能解當下的困境,何不珍惜當下片刻之樂呢。
其實,古人的苦大多更甚當下的許多人。
只不過他們往往不怨天,不尤人。
以自我的修養來對抗這世間的痛苦。
每每珍惜當下的片刻,便往往能在苦難中開出堅韌之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