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今晨,看到兩個讓人憂傷的新聞,還都帶著些困惑。
看完之后的感覺是復雜的,但是有一點很明確,那就是好想知道他們背后的故事。
是什么讓他如此決絕?到底是一開始通報的“逃逸”,還是義無反顧的“自殺”?
又是什么讓她不得不瘸著腿出攤?又為什么連五十塊錢的罰款也要借著繳?
是的,就像那個聲音說,借30能借,借50也可以借。言外之意好像是說,你不是真的困難,你在跟我裝?那么到底是刁蠻攤販故意為難城管執法,還是生活所迫無奈“違規出攤”?
我們需要知道更多事實,然后去做是非判斷,再然后去解決問題。
而且,我相信媒體有這樣的能力。尤其是,我經??吹?,一條簡短到只有寥寥十幾字幾十字的新聞,署名記者編輯比新聞字數都多。
我們可能有全世界最龐大和最強大的新聞調查和傳播的力量,關鍵是如何運用。
昨天,中記協的一篇《今天,我們為什么需要輿論監督?》小小刷了屏。我不知道大家在轉發的時候,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應該認同或感慨這個標題,或者說一個常識。
事實上,不只是今天,昨天明天我們也需要啊,任何時候都需要。也不只是我們,你們他們也需要。難道說,“我們”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
像上面說到的兩條新聞,都不算是輿論監督新聞,而是最基本的民生新聞。
去挖掘背后的故事,看見他們的困難,遠比諸如哪個村又修了路、哪里的老百姓餐桌上多了肉、老社區里裝了電梯更有民生價值。因為后者是一種結果,一種成績展示,是過去完成時;前者是去發現問題,然后尋求解決問題。
這就好比,醫生的職業是看病救人,而不是天天宣傳某個人痊愈了、多健康。
說了這么多,無它,就是想知道這兩個新聞人物背后的故事。他們可能也不是某種極端個案,而是代表著一類群體,這就更加有現實意義。
所以,我們能知道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