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9)開幕首日便傳出有關巴黎協定第六條的新聞,因為涉及全球碳市場的共識達成而備受輿論關注。盡管距離全球碳市場的正式啟動所言尚早,我們已經能夠通過不同國家/地區對待碳市場的冷熱態度,洞察到應對氣候變化與保護生物多樣性協同治理所面臨的重重挑戰。
為此,綠色和平與聚焦商業、文化與歷史演進的播客節目《中間地帶》合作,邀請嘉賓共同解析今年COP 29最熱點議題——碳市場——的運行機制,以及林業碳匯的交易邏輯和實踐誤區產品,并探討森林價值為何要轉化為碳信用價值,又為何不能止步于此。
嘉賓介紹:
海博 《中間地帶》主播
李怒云 中關村綠色碳匯研究院理事長兼院長
陳姝璇 綠色和平森林與海洋資深項目主任
內容節選: (本文為基于節目錄音的口述稿,對原文進行了刪減與歸納)
森林可以賣空氣賺錢?
李怒云
在許多生態環境優越的地區,如長江源頭的青海以及其他偏遠高山地區,植被茂盛。這些地方的居民和社區成員在維護良好生態環境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確保了清潔水源和清新空氣的供應。
然而,由于這些生態產品的無形性,它們很難轉化為經濟價值。盡管我們一直強調這些地區居民的貢獻,但如何將更多資金引入這些地區,以支持他們更好地維護生態,仍是一個挑戰。雖然國家通過轉移支付提供了一定的補貼,但這仍然不足以滿足需求。因此,我們考慮如何將這些生態產品轉化為商品,使企業和公眾為他們所享受的綠水青山和清潔空氣支付相應的費用。
海博
許多媒體采用“森林銀行”這樣的表達,把林業碳匯交易視為一種能通過空氣進行交易的機制。關于中國碳排放市場,可以進一步給我們介紹它的主要運行機制和交易產品嘛?
李怒云
在碳市場中,交易的核心產品是碳配額。所謂碳配額,是國家為重點排放單位(即履約企業)設定的溫室氣體排放限額。每個企業根據其排放量獲得相應的配額。例如,一個企業獲得了10萬噸的排放配額,但經過技術改進后實際排放為8萬噸,則剩余的2萬噸配額可以出售給其他企業。如果另一個企業的排放量超過了其配額,實際排放為12萬噸,它就需要從市場上購買額外的2萬噸配額。通過這種機制,市場上形成了碳交易。無論是試點碳市場還是國家碳市場,交易的主要產品都是配額。
除了配額交易外,還有一些新興企業和行業,特別是清潔能源項目和其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行業作出了積極貢獻。為了讓這些貢獻得以體現,這些企業可以將其減排成果轉化為產品,在碳市場上進行交易,從而幫助履約企業和重點排放企業抵消其碳排放。這類產品被稱為“國家核證減排量”,或簡稱為“中國核證減排量”(CCER,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要獲得CCER認證,首先需要編制符合方法學要求的項目設計文件,并預估減排量。例如,某森林項目在20年內預計能夠吸收一定量的二氧化碳,這一預估減排量需要通過科學計算得出,并將相關數據寫入項目設計文件。完成設計文件后,項目還需經過第三方審定,確認其是否符合方法學要求及國家標準。
海博
所以說并不是所有的森林都可以進入到碳匯的交易市場。有些原始森林已經存在很多年了,只有后期種植的才有可能進入碳匯市場交易機制。
李怒云
是的,社會上存在這樣一種誤區,很多人認為所有森林都能吸收二氧化碳并參與交易。實際上,在碳匯項目申請進入市場交易的整個過程中,所有環節都需向生態環境部的注冊登記平臺申報并公示,經過核查后,減排量才能被確認。只有經過這一系列程序后,減排量才能進入碳市場交易。因此,碳匯交易不僅需要科學的計算和認證過程,而且需要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
在當前的全國碳市場中,能夠交易的CCER產品僅占清繳配額的5%。這5%的產品中,既包括碳匯,也包括其他減排量。
森林是吸收二氧化碳的重要“主力軍”,那為什么林業碳匯在CCER中的比例這么小呢?
李怒云
根據《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規定,所有締約方國家需要向公約秘書處提交兩年更新報告。最新的報告顯示,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大約為130.3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全國總排放量的9.6%。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將溫室氣體表述為二氧化碳當量,是將所有溫室氣體的排放折算為二氧化碳的單位。
盡管我們的排放量很大,但碳吸收量相對較少。雖然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非常有價值,但與工業排放相比,它的凈吸收仍然很少。所以,減排仍然是最核心的目標。對于重點排放企業,碳市場要求它們盡可能減少排放,如果能夠減排并產生盈余,剩余的排放配額可以進入市場交易。如果企業的減排進展較慢,短期內確實減排不下來,可以購買配額。
海博
所以減排才是最核心的目標,碳匯只是整個碳市場交易機制中的配合部分。
陳姝璇
森林碳匯的開發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并且有非常嚴格的標準。可以打個比方,就像我有一群羊,它們會產羊毛,但有羊毛并不代表我就有羊毛衫,或者能夠將這些羊毛衫銷售到市場。
正如李老師提到的,市場上可以交易的林業碳匯,是通過人為干預措施來增加碳匯增量,才能作為碳信用進入市場。這是“額外性”。這也表明,人的勞動賦予了產品價值。這種勞動雖然是無形的,但它最終轉化為碳信用的價值。打個比方,三江源地區的林業工作者在森林管護過程中所做的勞動,提升了森林資源的質量,增加了碳匯,最終體現在碳信用的市場價值上。
國際上對林業碳匯有很大爭議?
陳姝璇
首先是其永久性問題。森林的碳匯功能是否有效,取決于森林生態系統的狀態,這一狀態充滿不確定性。生態保護措施、恢復方式以及自然干擾(如洪水、干旱、火災等)都會影響森林的固碳能力。因此,森林碳匯的效果可能是不穩定的,甚至可能出現逆轉,即碳匯轉變為碳源,這是一個潛在風險。
其次,林業碳匯作為碳信用進入市場的過程也存在爭議。只有符合相應的規則和方法學要求,經過資格認證的第三方審定和核查,才能成為合格的碳信用額度,并在市場交易。這個過程中涉及到人為干預,而碳匯的計量方法是否科學、基線設定是否準確都可能影響最終的減排量和碳匯效益。
第三,使用森林碳匯抵消碳排放的合理性也引發了爭議。森林碳匯往往是基于未來幾十年可能吸收的二氧化碳作為抵押,換取當下的排放權。然而,這些碳匯可能被高估,且未來的碳吸收可能無法兌現,因此無法保證其永久性。而當前排放的二氧化碳對氣候的影響是直接和即時的,是否能進行等價交換也成為許多科學家和環保機構質疑的核心問題。此外,如果過度追求碳匯收益,可能會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損失。
造林竟然還會對生物多樣性產生消極影響?
海博
我之前看了一個有關宜家的紀錄片,叫《樹木獵人》。說宜家在新西蘭購買6000公頃農場種植輻射松,并通過這種方式積累碳信用。輻射松的生長周期較短,能迅速達到碳匯要求,但這種單一樹種的種植可能對當地的生物多樣性產生影響,所以這個項目在新西蘭當地其實引發了一些爭議。我不知道兩位老師怎么看待造林與生物多樣性的聯系?
李怒云
關于樹種選擇,國家長期以來提倡種植鄉土樹種,并鼓勵根據土地特性進行合理種植。人工林,特別是速生林如輻射松,生產力較高,有助于快速吸收二氧化碳。雖然速生樹種在碳匯吸收方面具有優勢,但過度種植單一樹種會帶來病蟲害等生態問題。而混交林的種植能夠提升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穩定性。
陳姝璇
人工林與天然林的爭論并非簡單的是非問題,根源在于土地利用的科學規劃。在木材生產為目標的人工林中,提升生產力是關鍵,而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則應更多關注恢復當地特有的生態系統,種植適應性強的植物,以促進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平衡。
目前,國際社會上人工林和天然林之間的沖突也不乏案例。例如,在東南亞的某些國家,企業通過砍伐熱帶雨林來擴展人工林種植,導致當地生態環境受到破壞。這樣的行為就在當地引發很大的爭議。
北京大學城市和環境生態學院的華方圓老師有一項研究,他們把全球的 53 個國家地區、264 個野外研究的 2 萬多條數據做了一個匯總和分析。研究表明,結構復雜的天然林更有利于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碳存儲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如保持土壤水源和氧氣等。
我參加的一個研討會上,一個本土環保機構分享了他們進行了多年的生物多樣性恢復項目。盡管項目在生物多樣性恢復中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短期內林場的碳匯量與基線相比出現了下降。因為在進行生物多樣性恢復時,需要根據土地條件進行適當的植被選擇,比如種植草本植物和灌木,以吸引更多昆蟲,同時保證森林中的生物種類多樣性。某些時候,適當砍伐樹木、增加陽光照射也能促進地表植物的生長。然而,這種砍伐行為可能會導致一定的碳損失。
李怒云
森林碳匯的計量方法學確實復雜,尤其在涉及多樣性時,評估的難度更大。我們不應僅僅為了單一目標(如碳匯)而種樹。要根據經營目標,綜合考慮森林的生態效益,例如,在做林業規劃時要考慮當地的旗艦物種、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確保不破壞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應當在不影響經濟目標的前提下,優先考慮。
碳匯的計量方法要求精確,但其多樣性價值并非僅由碳量決定。碳匯的多少取決于生物量,生物量越大,碳匯就越多。速生樹種如輻射松能較快地增加碳匯,但其生長速度過快可能對土壤和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我們應根據土地適宜性選擇適合的樹種,并非盲目追求碳匯的最大化。
國際上還有哪些企業在購買林業碳匯?
海博
還有一些石油公司和航空公司使用碳匯機制,宣稱其航班是所謂的“低碳航班”。這種做法被批評為“漂綠”行為。
陳姝璇
油氣行業和航空業作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應優先減少排放量。然而,這些行業在林業碳匯項目上的布局最為積極,引發了國際社會對其碳抵消行為的質疑,認為這類似于購買“贖罪券”,可能增加了其排放的權利。
近年來,林業碳匯項目出現了丑聞,更使得其信用受到質疑。例如,英國《衛報》報道指出,主要的自愿碳市場信用認證機構Vera核發的碳信用額度中,可能有超過九成是虛假的,無法實現其宣稱的減排目標。
2021年至2022年,每年都有超過25起因誤導性碳中和聲明引發的訴訟。使用低質量碳信用進行碳抵消的行為,正引發越來越多的爭議。
海博
碳匯的量化難度較大,容易出現漏洞,導致低質量碳信用的產生。李老師如何看待陳老師剛提到的“垃圾碳信用”問題呢?
李怒云
我認為這是管理和項目開發的問題。目前,中國的碳匯交易項目和碳市場中的CCER項目要求滿足額外性、真實性、唯一性和保守性這四個標準,以確保高質量的碳信用。在碳市場中進行排放權交易時,必須遵循這四個原則。此外,如果企業在碳市場之外承擔社會責任,或公眾參與自愿碳減排的行動,那么這些碳產品還應具備多重效益,包括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對當地社區發展的貢獻,這樣才能被視為高質量的碳信用。
不止于“碳”,正視森林的多重效益
陳姝璇
綠色和平經常提到的一個概念是森林的多重效益。森林的作用遠不止固碳一項,它在涵養水源、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性維護以及促進社區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當過度追求碳匯的經濟價值時,可能會導致單一樹種種植,從而破壞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
在實踐中,推動森林保護和修復的目標是實現多重效益。然而,在基層具體實施過程中,仍面臨著許多現實困難。比如,種植混交林需要多種類樹苗,但由于種苗供應不足,許多項目在早期階段便受到阻礙。這些問題不僅需要國家財政和政策支持,也需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與投入,包括更多的資金、技術支持以及公眾和媒體的關注。
相比氣候議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公眾關注度仍顯不足。我舉一個很小的例子。許多人了解到氣候大會,但對生物多樣性大會卻知之甚少。未來,我們需要更多地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主流討論,推動森林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向多重效益方向發展。
整理/撰文:張安琪
編輯:蔡元慧
可點擊“閱讀全文”收聽此期播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