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如果一個演員被冠以“主旋律劇專業戶”“正劇專業戶”的稱號,那他四舍五入就等同于“爛劇專業戶”了。
演員張粟就是如此。
眾所周知,正劇、農村劇、主旋律劇、戰爭劇、年代劇幾乎就是等同于任務式的劇集,是一篇篇命題式流水線下的作文。
缺少了許多主觀能動性的藝術性發揮空間,在處處受桎梏的創作氛圍里,制作出來的劇就又臭又長,它們既無法很好地傳達中央精神,也沒有讓觀眾所喜聞樂見,結果就是爛劇率高得驚人。
一個演員但凡對自己的事業有追求,必然不會主動扎堆于爛劇的洪流里,但事實上,不是所有演員都有選擇權的,尤其是七八線開外的演員。
張粟就沒有,某種程度而言,成“爛劇專業戶”都已經算是他的一個殊榮,這至少證明了他還在這一行蟄伏著,還牢牢在圈內占據有一錐之地,至少證明了他的理想還沒完全被現實打倒,
《故鄉的泥土》里的梁麥茬;
《一路向前》里的吳強;
《數風流人物》里的蔡和森;
《烽火抗大》里的高歌;
《在一起之火神山》里的劉遠;
《江河水》里的沈亦巍;
《灣區兒女》里的郭永旺;
《奔騰歲月》里的肖雄;
《風光大嫁》里的隋然;
《紅旗漫卷西風》里的李志遠;
《郵差》里的徐仲良;
《搜神記》里的神農......
一眼望去,顯而易見,幾乎清一色都是任務劇,劇名都尤為讓人倍感生疏,許多劇都是讓人食之無味棄之也不可惜的樣板戲。
張粟的資源很是捉襟見肘,算是牢牢焊死了“爛劇專業戶”的標簽。
當然,那是把雙刃劍——雖然這一方面讓其出道多年依舊默默無聞籍籍無名,但另一方面其形象正氣質佳尤為適配于偉光正角色,投身于此也讓其擁有了固定的觀眾群,頻頻在央視、地方衛視刷臉,他在電視劇受眾那里混了個臉熟,也算是找準了定位,闖出了自己的一條路,可以靠表演吃上了飯。
要知道,張粟走到今天這一步,是屬實不易的,從沒資源沒背景沒人脈的“三無”人員一步步躍遷至如今不愁戲拍的地步,他真真切切靠著自己實現了逆風翻盤。
張粟成功的秘訣在于他沒資源沒背景沒人脈就自己去建立資源背景人脈——你的過去并不能決定你的未來。
來自安徽合肥,在父母和姐姐都是公務員的家庭里,從小喜愛表演的張粟是不合時宜、格格不入的,但他一直在鍥而不舍捍衛自己的夢想,頗有點“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的決絕和果敢。
在家里,張粟通過一次次講事實擺道理,終于撼動了父母心中成見的大山,卸下了他們的心防,他得以在初中時靠著班主任的推薦考入了安徽省藝術學校學習表演專業。
對當演員,張粟是心無旁騖的,更是信念堅定的。
在藝校期間,因為其長相清秀、嗓音透亮,他多次被黃梅戲專業的老師旁敲側擊地挖墻腳,被要求轉系,想讓其做他的黃梅戲關門弟子,但張粟每一次都毫不猶豫婉言謝絕。
現在想來,如果不是因為有如此頑強的意志,他不會有之后的璀璨。
表演是最讓張粟為之興奮、忘記了時間流逝的東西,而實現夢想不是只是空想,它也需要勤奮和自律。
“我每一天都想過放棄,但第二天,我從來想的都是堅持?!?br/>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
張粟就讀藝校的第一年就被央視投拍的電視劇《大哥》劇組選中,達成了第一次拍戲就拍了70場戲的成果,初生牛犢不怕虎,他16歲就開始嶄露頭角。
后來,他更是以專業課第一的成績考上了南京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表演系。
當然,張粟沒有因此懈怠,更不會沾沾自喜,別人忙著早早拍戲賺錢,急于把自己變現,眼光長遠的他選擇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我當時只想認真學好專業課,扎實地充實自己,為以后的事業打好基礎。雖然說運氣很重要,但光有運氣不夠,運氣來了你得準備好才行。只有具備了專業素質、專業功底你才能把握住它?!?br/>
只是不可否認,理想與現實總歸有差距,人不能永遠做出絕對正確的決策,而有得就有失。
他的確因此讓不少機會白白流失了,畢竟在這行,“出名要趁早”是條鐵律,客觀上,張粟硬生生將自己積攢下來的流量消耗殆盡了。
然后他畢業即失業,成了一名北漂。
孑然一身,迫于生計,張粟成了個跑龍套的,別人給錢他就拍,一年到頭最多就休息一個月,連年都是在劇組過的。
其實這樣也并非不行,畢竟銀行卡里的錢在變多,他渾身上下充滿了干勁兒和快感。
但同時張粟也清楚地知道,如果自己滿足于現狀就永遠出不了頭,他想要做的是演員,而不是一個重復性拍攝的機器人,他知道自己再不改變就會立馬被市場淘汰。
“如果你向往什么環境,那就努力進入那個環境,努力融入你向往的圈子,不管這一路上會遇到什么?!?br/>
張粟那時候各種“飯局”都來者不拒,因為那是他唯一能鏈接到強者的途徑。
沒有什么比得上一個經驗老道的前輩更能讓其快速入圈的。
在社交場合,張粟作為一個年輕人很放低自己的姿態,謙遜、寬厚、善良、自信、上進是他能脫穎而出的點。
沒有前輩會拒絕這樣積極進取的年輕人,畢竟他們曾經也是這么走過來的,他們會在他身上看到他們當初的影子,由此產生提攜之情。
張粟深知,藏著掖著沒有任何好處,只要愿意走出去,那些高不可攀的人都能成為自己成功的機會。
不敢冒險、行為受恐懼左右的人很難成功,你永遠別只想等著別人來發現自己。
在努力工作之余,張粟最經常做的事情就是有意識地去向上社交,主動向別人推銷自己——你認識的人越多,你的機會越多,以后在關鍵時刻得到的幫助也越多。
有的人生來就有門路,有的人用錢買通了門路,有的人憑借日積月累的專業技術爭取到了門路,而彼時仍是新人一枚的張粟能謀取門路的最大優勢在于內心的強大動力。
以前,競爭力是靠不斷改進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獲得的,如今,競爭力則是靠不斷提高關系質量、構建自己的人脈網得到的。
于是,張粟在李幼斌的牽線搭橋下獲得了電視劇《郵差》的機會,自己擔任男主角不說,甚至李幼斌老師還親自為其配戲,扮演男二號。
后來,他還與老戲骨張嘉譯鏈接上了,有了影視劇上的合作。
張粟能一直有正劇拍也是一樣的道理,他將自己的人脈經營得很好。
人脈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大家能各取所需,因為大家默認,花費時間、精力建立關系能夠為自己謀利。
雙贏本就是這個緊密聯系著的世界不可或缺的東西,在一個高度聯系的市場,合作才能獲得巨大的競爭力。
“我特別感謝很多老師朋友們對我的幫助,沒有他們的一路提攜,就沒有我今天的這點成就?!?br/>
這是張粟頻頻被正劇投資方青睞的關鍵。
能走到今天這一步,他是知足常樂的,張粟并不奢求能一夜成名,他也享受拍各種年代戲,他不是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的人。
“穩步地慢慢來,我的領導就是觀眾,觀眾真是我們演員的衣食父母,能得到他們好的評價就足夠了?!?br/>
張粟是絕對事業為主的人,所以他37歲還形單影只,大齡未婚。
“我覺得工作是一種快樂,它是我自我價值感的重要來源?!?br/>
在感情上,他是寧缺毋濫甚至是理想主義的。
張粟的婚戀觀是結婚不能是因為家人的催促、不能是因為年齡到了、不能是只圖對方有房有車、不能是因為對方懷孕了,他只希望,結婚是因為愛情。
這也說明了,他大齡未婚是因為他迄今仍沒遇到真愛。
感情是種雙向互動,雙向奔赴永遠是難得的,尤其是到了三四十歲的年紀,再搞純愛好像是天理不容一樣,某種程度上,張粟也極為固執。
在他的觀念里,好的婚姻不是把兩個人綁死,而是去把兩個人激活。
張粟不會去將就,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他不會物化自己,也不會去物化別人,所以盡管不時孤獨難耐,他也不會去做一步錯步步錯讓自己后悔之事。
婚姻跟事業不一樣,事業尚且能理性決策,不斷設立目標然后付諸于努力以讓其開花結果,但婚姻則有太多感性的不可預測的部分,很多時候努力是不起作用的,甚至第一步的對象篩選是最難也最關鍵的,而那直接讓張粟沒有開始。
當然,年近40,不管事業還是婚姻,張粟都跟自我和解了,而人一旦自洽,內心就穩定踏實了。
——原創不易,敬請點贊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