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一篇小插曲,一點個人心得(付費的是這部分內容)。
之前幫朋友寫小雪節氣餐食文章的時候,看到一句詩“圍爐聚炊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覺得有點奇怪,找了一下出處發現原詩其實是“圍爐聚【飲】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
(圖/百度搜索結果)
(圖/《北京風俗雜詠》)
網絡上存在許多類似的問題,比如之前《》,里面也存在一句抄錯的句子,將原詩的“醉看【梅】花月白”訛傳成了網絡版本的“醉看【墨】花月白”。至于破綻也是一樣的,網絡版本沒有原版通順,我們不可能背下所有的古詩詞,但我們從小的古詩詞素養至少能讓我們做到基本辨別。
另外,作者也寫錯了。
新華網說作者是“清代進士嚴辰吟”,但人家叫“嚴辰”,沒有那個“吟”字,這個錯誤類似把“某某書”“某某著”“某某編”看成了名字的整體。
(網頁截圖)
還有很多地方把作者記成“嚴融”也很莫名其妙,雖然古人會有許多可以落款的名稱, 但嚴辰真的沒有叫過嚴融。不知道是哪位先寫錯的,后來一群人就都抄錯了。
把作者嚴辰的身份僅僅記成“清代進士”,顯然也是沒有進一步去深挖此人是誰,因為嚴辰還是有一些來頭的。
如果大家上烏鎮旅游官網,“傳統烏鎮”下一共列了29位烏鎮名人,嚴辰就在其列。
烏鎮有兩座晚清時期的翰林第,一為夏同善,另一座就是晚清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嚴辰的。嚴辰的翰林第在烏鎮北柵,已圯。
(嚴辰與孫兒嚴善坊合影, 圖/桐鄉發布)
中進士只是嚴辰人生履歷中很不值得一提的一筆,因為他的仕途也不怎么順暢。但嚴辰在故鄉做過很多事,比如烏鎮的另一位名人作家茅盾,現茅盾紀念館有一部是他童年時讀書的“立志書院”,就是嚴辰創立的。
(立志書院,圖/wiki)
《光緒桐鄉縣志》是嚴辰以一己之力花了十幾年時間修纂的,是“桐鄉建縣以來內容最為詳贍,史料最為豐富,考訂最為謹嚴,體例最為完備的一部志書”。
(圖/桐鄉發布)
(圖/浙江檔案)
所以,嚴辰根本不是一個nobody,而是在當地留下過成績、留下過地名的著名鄉賢。這個地方也不是什么無人聽過的小地方,而是烏鎮(嚴辰是青鎮人,目前的烏鎮是烏鎮、青鎮合并而來。嚴辰也曾校補過《烏青鎮志》)。
嚴辰的家族也是書香門第,基本上父親、哥哥、弟弟、妹妹、老丈人之類的名字,都可以找到對應的記載。舉一個大家都聽過的例子,蘇州耦園相比很多人都去過,也聽過背后的愛情故事,女主角嚴永華就是嚴辰的親妹妹。
嚴永華詩書畫俱佳,在11歲寫過一首詩《送淄生兄應試北上》,“淄生”是嚴辰的字(一說是“號”),也出現在前面我們引用詩句的書頁圖片上。
“圍爐聚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出自于嚴辰的《憶京都詞》,而嚴辰就是在北京與沈秉成認識,他算是沈秉成與嚴永華愛情故事的牽線人(嚴永華嫁人時已經31歲[一說29歲],沈秉成兩度喪妻)。
如果對網絡上的信息有疑惑,一定要去求索求證。尤其是現在有了ai,提問的時候搜索引擎的ai先搶答了,或者直接去問gpt之類,并且覺得這些答案更準確。但目前的ai自己不會提問,自然也就不會自我求證,一些并未在網絡上出現過的問題也就不會有回答,更別提很多資料本身沒有出現在公共網絡中,這些ai也就看不到學不著了。
以下是一些個人心得,僅供參考。也算是車轱轆話了,因為很多道理我們很早就懂得了,只是在應用和執行上總是遺忘或怠惰。
①網絡上的文史信息,盡量要追尋到原始出處并進行驗證。這里不僅僅指的是詩句,還有經常會用到的文物圖像,之前《》里提就到過壁畫錯配墓名的問題,又比如好多年前大家詬病高春明書籍里的錯誤里,很明顯的就是文物標錯信息的部分。
(《中國織繡服飾全集》中這件文物標注錯誤,正確信息為下圖)
(圖/《中國絲綢科技藝術七千年》)
這步大多數時候是沒用的,因為網上的錯漏信息也沒大家想象中那么多,即便有也不一定就會對結論產生什么決定性的影響。以本文為例,這句詩一般在火鍋、冬季餐飲等內容里出現,但一字之差并不影響火鍋相關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但這一步會影響到我們下面所說的③、④和②C部分的內容。
②擴充資料的檢索途徑,尤其文史資料天然與網絡渠道是有壁的。翻書本這種事我就不提了,畢竟我也挺懶的,以公共網絡舉例,建議增加以下途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