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講一種不一樣的「拉片」方式。
目的還是:教你看明白大導演的真功夫,是怎么下在作品里的。
先說為什么不一樣的原因。
過去十多年,我們一直在堅持做一件事:鉆研、吃透、死磕電影。用長跑者思維,下慢功夫,想讓每個選擇來這里的你,都能學會電影、會拍電影。
但在后臺常能看到這樣的留言:
“收藏了很多片子準備分析,一年快過去了,筆記本還是新的。”
“買了線上課程,下決心用晚上時間學習,最后直播課只上了三次,回放也沒看。”
可能你也有過相同的經歷感受,甚至為此自責懊惱過。但其實,先放棄做漫長又枯燥的事,并不完全是你的錯。傾向于追求簡單快速的結果,是人很難回避的本能。
所以今天,我們調整一下方法,從讓你感覺“簡單”的下手,直接帶你吃精髓。
什么是讓你感覺“簡單”的方法?
「高能拉片的三重進階」——
挑最經典的片子,選最高能的片段,分階高效去拉。既學到精要,還學得過癮。
高能拉片第一階:
用大師的作品,學最扎實的基本功
斯奈德在《救貓咪》中將類型片的故事結構分為15個“節拍”。第一個節拍是“開場畫面”。
在黑場字幕時音樂漸入,視聽感受自然順滑。
然后用開場鏡頭奠定影片基調和氛圍。
畫面快速淡入。固定。固定畫面中有視覺重點,以及豐富固定鏡頭內部畫面調度。用畫面飽和度、色調、環境展示,在視覺影像中制造通感。
猜到是哪部片子了嗎?
沒錯,是奉俊昊的《寄生蟲》。你可能對它在刻畫人性、映照社會現實層面的精彩如數家珍。不一定了解它在視聽語言運用上,更是極盡學院派之所能,堪稱教科書級別。
看它的主角亮相怎么做的。用光線造型塑造人物。用垂直降鏡頭做上下空間連接,強調“上下/高低”階層的概念,給影片主題做鋪墊。
還有鏡頭語言的運用。
這里,壓縮空間,把控敘事節奏。利用前一個鏡頭,母親照片特寫停留的時間,隱藏了父親和基宇的調度。鏡頭切換,兩人已經回到客廳,鏡頭敘事簡練。
這里,使用搖鏡頭,展示人物所在的空間逼仄。
這里,特寫鏡頭,披薩和腳在一起,埋下“氣味”的線索。
同時也塑造了人物。用表現這一家窮人不講衛生的生活細節,隱含可能不是樸素純良之人。
這里,推鏡頭給人物特寫強化情緒。也是常見的人物即將做出重大決定時,使用的鏡頭表現手法。
一個開場鏡頭里第一場戲,就能拉出一長串視聽語言運用知識點。
所以,一句話總結,高能拉片第一步的精要是什么?
建立「基礎知識目錄」。先看形式。
用視聽語言基本概念去分析光影鏡頭運用。分析電影總覺得比普通影迷專業,又總感覺不夠,可能就差在順序搞錯了——
先看故事,看主題,看人物塑造,看情緒表達,然后看鏡頭語言是怎么為這些服務的。
更精準高效的辦法是,找視聽語言教科書電影片段,先看這里有哪些視聽語言,大師是怎么把抽象的概念,轉化成具象的影像和聲音。
高能拉片第二階:
獨立思考,對大師祛魅
有了前面扎實的基礎知識打底,才有更全面的向上視角去做價值信息篩選、判斷,進而有選擇學習電影大師思想理論和實踐精髓。
比如被稱為“墨西哥三杰”之一的導演岡薩雷斯2014年上映的《鳥人》,憑借“一鏡到底”長鏡頭同時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項大獎。
6年后,電影《1917》把“一鏡到底”概念挪到了室外,并在技術層面呈現了極高的工業水準,在大銀幕和杜比聲效加持下,給觀眾創造了震撼的視聽體驗。
事實上,在2020年奧斯卡頒獎前的各類“風向標”獎項里,《1917》一直是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的大熱門。但事與愿違的是,最終敗給了奉俊昊的《寄生蟲》。
《1917》落敗的原因之一是從電影創新的角度看,最能帶給觀眾的新鮮感的,可能只是超乎尋常的攝影技術。
而作為“一鏡到底”的經典作品《鳥人》,早在六年前已經獲得過奧斯卡評委的青睞。《1917》在長鏡頭的使用和構造上,并沒做到提供更顛覆性的創新和審美價值。通過技術實現的沉浸感,似乎更像一種噱頭。
沒有用《1917》做拉踩和針對的意思。只是想用它做一個假設,比如如果《1917》放棄對“偽一鏡到底”這種強制性技術設定的執念,有沒有可能激發出更豐富的想象力和可能性?
如果更多思考長鏡頭可以完成的任務,某一段連續的時間為什么有必要使用長鏡頭,會不會有更多美學觀念可以呈現出來?
拉片子時,從技術和藝術層面,分析大師何以成為大師,學思維,學技法,開闊視野,獲得養分。
落地到自己的作品實踐里,用技術做手段和方法,通過電影的視聽語言,讓自己對時代、對生活的思考被看見。而不是從你的作品里看見別的誰。
高能拉片第三階:
有對“錢”的概念的認知和把握
用一個詞描述就是“成本意識”。
首先破除一個思維困局,窮,是不是就拍不好電影?
不一定。
導演真人秀《導演門》第一季里,主持人說許鞍華導演,你可以用4億拍出好看的電影,100萬也可以。
許鞍華導演說,對,看你怎樣把功夫耍出來。
日本導演濱口龍介是怎么耍的呢?
沒錯,就是這部《偶然與想象》。把三個獨立短片做到一部電影里,用三段式結構描述了三種陰差陽錯的瞬間。設計層次豐富的臺詞,配上人物的微表情調度。
高密度的臺詞不只是交換信息,完成對話,而是完成更高級任務,營造氛圍。
比如第一個故事片段里這場戲。
女孩兒得知自己閨蜜和前任生情后,跑去追問前任。
俗套的處理可能是,女孩兒情緒爆發,直接質問,情緒點鋪滿。
但在濱口龍介的《偶然與想象》里,這段對話情緒處理得很淡。女孩兒開始先是從聊近況切入,還有點兒撒嬌口氣。男人則有分寸地保持距離感。兩人像對手對峙一樣相互游移試探。
接下來女孩兒提到男人新歡是自己閨蜜,兩人對話開始摻雜情緒回擊。
比如女孩兒直接發問:“你愛上谷米了嗎?”
男人回答:“我還不知道”。
然后又用“奇妙的時光”“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的描述,表露了上一段感情的終結,和開啟新感情的隱匿期許。
密閉空間里人物走位的變化,也在傳遞兩人關系遠近的反復。
精妙的臺詞設計,復雜的空間概念運用,濱口龍介用這部看上去零散,實則保持有機敘事流程的細膩之作,實力碾壓了燒錢商業大片,用作品說話證明了“低成本也能拍出好電影”。
事實上,濱口龍介也一直是低成本、獨立制片理念的堅定執行者。這一點上,也是受他崇拜的大師,法國新浪潮時期導演侯麥的影響。
這一階段之所以用成本意識概括,是想強調兩點:一個是意識,技術層面的東西先有了,也有可能不受制于環境,出好成績,好作品;一個是能力,用系統的技術手法把想象具象成電影視聽語言的能力。
用對方法,專業影迷,職業導演,都能跨過拍電影門檻,不止看懂電影門道,還能擁有成體系的作品思維,導演思維。這些都需要先從專業拉片里獲得。
12月23日-31日,我們邀請了導演、攝影指導、剪輯師、調色師,米盛世老師,帶你「跟頂級大師的思維學,跟靠譜老師的方法練」,完成「高能拉片的的三重進階」。
為什么敢說他能帶你進階?
1、學院派出身,不教野路子。
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進修班,北京電影學院藝術碩士,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ASC大師班,達芬奇電影調色系統國際認證導師。十年一線教師授課經歷,定期在高校及藝考機構任課教學。
豐富的教學研究經驗,足夠的理論與實踐經歷支撐他不僅能把片子拆細,拆透,幫你梳理還原導演創作過程, 精準找到對應的視聽語言要點支撐,用通俗語言講透理論,從專業知識和行動方法兩方面,同時提升你深度理解電影視聽語言的能力。
2、自己十余年實戰經驗總結出的,幫你打通理論與實踐融匯管通的獨到方法。
七年電視臺廣告部主任、導演工作經歷。十余年影視從業經驗,長期從事導演、攝影指導、剪輯、調色等工作,有豐富的創作和實操經驗。
因此,他能做到像學院派一樣幫你構建系統的職業思維地圖。同時相比學院派老師,也能做到更多結合遇到過的實際問題去講,更高效實用提升你的職業思維和能力。相信是其他網絡課程里學不到的。
6天直播,帶你拉哪些片子?
除了文中提到的奉俊昊《寄生蟲》里的經典視聽語言運用、岡薩雷斯《鳥人》的長鏡頭、濱口龍介《偶然與想象》的低成本獨立電影的成功秘籍,還有顧小剛導演《春江水暖》里的東方美學、黃信堯導演從《大佛》到《大佛普拉斯》長短片的對比,以及婁燁導演《風中有朵雨做的云》里折射出的中國電影行業生態。
如何通過拉片把一部電影吃干榨凈,學到更多電影知識?拉片時,從鏡頭、聲音、剪輯、文學、電影美學等等每個方面如何思考?6天看懂6部大師作品,相信每個對電影有深度渴求的人,都會學得非常過癮。
你是怎么理解「搭子」關系的?
搭子,如果說是年輕人創造的新型社交關系,主打垂直領域的精準陪伴。落實到線上學習這件事上,可能是——
「找到跟自己有相同目標的人,齊頭并進,互助成長」。
很可能,你在學習這件事上沒有「長跑思維」,是因為沒人幫你。
因此,我們推出了一個活動「獨自學習,不如抱團成長」,其實就是你可能不陌生的拼團團購。目前這門課原價每人699元。老學員599元。不過參與限時拼團優惠,新學員也可以一樣直接省100塊。
你可以把課程轉發給你身邊的好友,或者在下面評論區留言,比如主動開口問一句,“有沒有想一起上課的,一起拼課學?”找到幫你和互助的學習搭子,也許一次主動和嘗試,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還能省錢,一舉兩得。
轉發給好友,或者在評論里留言試一試。希望你能找到和你一起長跑的人。
作者丨輕舟
排版丨Amethyst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豆瓣及網絡,
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系我們。」
益 起 推 薦
關 注 【 益 起 映 創 學 堂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