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青芝塢,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什么畫面?
餐飲和民宿交織的煙火街區,靈峰探梅的出入口,抑或是浙大玉泉校區師生的“后花園”?
青芝塢
很少有人想到,在這片充滿生活氣息的土地上,藏著一個機器人創新基地。它坐落在綠樹掩映的石虎山半山腰,今年以來在各大社交平臺“出圈”的機器人(狗),不少和這個隱秘的基地有關。
這里是“環浙大人工智能產業帶”的首個項目,和11月開園的環浙大玉泉人工智能創新谷,以及玉泉人工智能產業基地、黃龍未來中心人工智能(元宇宙)基地、靈隱人工智能產業基地及杭創(人工智能)營一起,組成“一谷四基地”,正在攪動千億級的人工智能,尤其是機器人市場。
藏在群山深處的石虎山機器人創新基地
石虎山18號
沿著青芝塢路前行幾百米,右拐入石虎山路。一路往里開,彎彎繞繞,直到沒有路了,便到了目的地:青芝塢石虎山18號。
群山環抱,三幢半圍合式拼接建筑掩映在蔥郁林木間,白色外墻上留著一個虎頭logo。旁邊一條小道,直通山腹。三年前的11月10日,浙大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和靈隱街道聯手,在這里成立石虎山機器人創新基地。
基地的成立和一場機器人競賽有關。
早在2000年前后,國內外一些高校開始舉辦、參與機器人競賽,浙大是最早以競賽為切入點,探索智能移動機器人技術的國內高校之一。在控制學院熊蓉、朱秋國、王酉等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多次在機器人世界杯足球錦標賽RoboCup,以及國際大學生機器人設計大賽IDC Robocon中拿下冠軍。
知名的“悟”“空”乒乓球機器人就誕生于這個學院。后來為了進一步探索機器人的產業化,成立了創新基地。
石虎山基地占地面積不算大,6000多平方米,樓層分工明確:一樓的12個創新工坊,是控制學院學生們日常科研的主陣地;二樓和三樓則被打造成創客空間和初創企業孵化區,為年輕老師和學生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提供平臺。
走進一樓那條長長的走廊,每個工坊門口都掛著一塊牌子,標注著主要研究方向和負責老師的姓名。
智能協作機器人,熊蓉、王越;仿生腿足機器人,吳俊、朱秋國;醫療機器人,周春琳;巡檢機器人,王酉;共融機器人與人機交互,任沁源;機器視覺與自主作業機器人,張宇……
正在為你安防巡邏的是個“球”
注意看,直徑80厘米、重160公斤的“鐵憨憨”正以5公里/小時的速度,向你滾來。你跑,它追,前方一個大拐彎,它絲滑地漂移轉身;你定身踢了它一腳,它幾乎紋絲不動……
這個在今年數貿會期間刷屏朋友圈并上了央視新聞的球形機器人,出自邏騰科技。封閉式球體水陸兩棲,搭載激光雷達、攝像頭和L4級別自動駕駛系統,非常適合在非友好環境下長時間執行巡邏、監控、探測、救生、對抗等任務。
為了適應今年加速商業化落地的步伐,邏滕科技在十一黃金周后搬遷到了下沙能可愛心科創園,那里有一片更廣闊的測試場地,且錢塘江的一條支流流經門前,便于進行水中測試。但王酉保留了在石虎山基地的工坊。
基地工坊里的球形機器人樣機
“目前已經在執行一些24小時不間斷的巡邏和安防任務。比如在大興機場,三球協作,兩個球巡邏時,第三個球充電?!蓖跤鲜钦愦罂刂瓶茖W與工程學院的副教授、博導,石虎山巡檢機器人工坊負責人,也是邏騰科技的創始人。
研發球形機器人的靈感,最初來源于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水星探測器課題。當時,王酉的導師李光教授給他打了個電話,提到國外有一款機器人產品,計劃引進到國內做二次開發。那年是2017年底,王酉指導的學生已在IDC Robocon贏得5個世界冠軍。
帶上兩名本科生,王酉很快投入了這個項目,當時它在國外其實已處于停滯期,可借鑒的前人成果并不多。擺在面前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在球體穿越各種復雜地形時保持平衡。
在一次次頭腦風暴中,團隊往球體里加了動量輪,擺錘驅動,整體形成了一個類似不倒翁的自穩定結構。
2020年左右,產品初具雛形并開始在實際場景中試用。一年后,石虎山基地成立,王酉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工坊,開展一些測試研發工作。
白云深處有人家
時至今日,云深處科技的高級產品經理鄭東鑫,依然清晰記得近20年前參加RoboCup的那段時光,團隊成員們一起熬夜開發足球機器人。“那個年代提到機器人,多半指工業機械臂之類的設備,做移動機器人是比較前沿的挑戰。”
2003年,也就是浙大的ZJUNlict小型足球機器人團隊剛成立的那年,鄭東鑫和朱秋國進入浙江大學成為同窗,后續相繼加入由熊蓉老師帶隊的ZJUNlict浙大校隊,朱秋國選擇了類人組,鄭東鑫則在小型組。本科畢業后,朱秋國跟著熊蓉繼續深造,研究雙足仿生機器人。
彼時,波士頓動力憑借雙足人形機器人和SpotMini四足機器狗等創新產品,在全球聲名鵲起。
朱秋國想做中國人自己的四足機器狗。2017年,云深處科技成立,名字取自杜牧《山行》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注:應為“生”)處有人家”。一年后,國內首個完成自主導航和智能交互的機器狗絕影Pro問世,對標SpotMini。
絕影X30四足機器人
云深處從初創時的校內臨時辦公場地一路發展過來,搬到目前的新場地已是2021年。差不多同一時間,石虎山基地成立,老和山、石虎山一帶一度成為測試機器狗性能、拍攝宣傳短片的場所。
基地里的機器狗
“腿足式機器人以前是一個相對小眾且冷僻的賽道,沒想到在安靜的小巷子里做著做著,它就變成了鬧市區?!编崠|鑫笑著感慨。
11月19日,云深處全新發布“山貓”全地形越野機器人。那幾天,腳踏四輪的機器狗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奔跑,輕松沖上50°斜坡,又翻越80cm高的石頭的視頻,在社交平臺上傳播。
“‘山貓’屬于輪足式的四足機器人,可以看成是機器狗形態的一種衍生。輪足在某些場景中,比如消防救災,能提供更快的響應速度,平地條件下能耗也更低?!编崠|鑫透露,目前發布的“山貓”主要體現輪足的酷炫運動能力,“后續將推出具備行業級性能,適用于具體應用場景的輪足機器狗?!?/p>
從玉泉傘廠舊址
到機器人創新基地
在綠樹青山的環抱下,石虎山基地安靜恬淡,是一個得天獨厚開展科研攻關的場所。浙大的師生們走出玉泉校區半山腰的西門,步行10多分鐘便能到達各自的工坊,投入實驗的世界。
石虎山機器人創新基地緊挨著浙大玉泉校區
這片區域老底子是廢棄多年的玉泉傘廠舊廠房,10年前被改造成了文創園區,因當時只有7棵樹還生機勃勃,便取名為七樹園。
2021年,借著西湖區“兩老”改造的東風,七樹園被賦予了新的使命,變身石虎山機器人創新基地。
“當時西湖區方面剛好有相關訴求,而機器人領域作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典范,與產業界需求不謀而合。”基地負責人、浙江大學控制學院副院長侯迪波說,這個地方緊鄰玉泉校區,學生來往便利,科技研發、創業孵化和人才培養都能有空間。
“基地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是產業孵化,打通從實驗室到產業的最初一公里,二是機器人科普和推廣的展示窗口。”在侯迪波眼中,它和傳統孵化器又有所不同,與高校、實驗室的聯系更為緊密。
為了方便與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對接,世界知名的高科技園區往往選址在高校院所附近。目前,基地已經獲批成立杭州市市級概念驗證中心和杭州市專業型科技企業孵化器,積極探索高??蒲谐晒脑缙诜趸团嘤ぷ?。
“希望未來在校區周邊,我們能看到越來越多創業者集聚在此,形成越來越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p>
高校的科技成果
不應該只放在抽屜里
從20年前開始的機器人競賽到如今的石虎山基地,浙大控制學院也一直在努力將創新創業的種子埋入每一位學子的心中,與杭州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頭雁城市”的目標相呼應,并通過浙大系日益完善的創業生態系統、交叉性資源豐富的平臺,實現從0到1的蛻變。
基地執行主任、浙大控制學院任沁源教授是學院培養、國外深造回國的人才,同時也是共融機器人與人機交互工坊的負責老師、海豚之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學家。這家公司主營搬運機器人,他把電子研發和控制信息的工作部分放在了基地里,“搬運機器人控制器、人工智能算法都在這邊設計完成?!?/p>
這兩年,公司的發展進入“深水區”,讓他體會到創業早期可能只須集中解決技術難題,后面還要處理大量對外合作和推廣事務。
也因此,他深知高校師生團隊創業的痛點:他們往往擁有卓越的學術科研能力,但在成果轉化和實現商業落地方面有所不足。基地的創建,可以為這些團隊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支持,包括邀請專家開展創業指導,組織團隊外出學習先進經驗,尋求資本的合作與支持,幫助團隊對接合作伙伴,等等。
提到這點,在浙大從本科念到博士,又留校任教,開啟創業的王酉覺得,浙大和大洋彼岸的斯坦福大學很像,“會一直鼓勵你做產業化?!?/strong>作為“硅谷心臟”,斯坦福大學被眾多科技公司重重包圍,與高科技、與商界緊密相連,倡導實用主義和開拓精神。
“外界往往有一個誤解,高校教師辦公司好像是不務正業,或者就是為了賺錢。其實無論是高校教師自己開展的產業化工作,或與其他合作伙伴一起進行的產業化工作,對于高校的科學理論研究和技術研發工作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雙向促進作用。”王酉說,“高校的科技成果不應該只放在抽屜里,‘黑貓白貓,抓得住老鼠的才是好貓。’”
機器視覺與自主作業機器人創新工坊的學生在調試設備
“如果把整個機器人產業分為若干發展階段,那么石虎山基地可以是第一步。它的地理位置和特性,決定了它對企業起步階段的科技賦能作用?!比吻咴幢硎?,經過孵化階段,“畢業”后的企業可能會遷往更廣闊的舞臺或更商業化的環境,以實現規?;某砷L和發展。
學生在智能檢測機器人創新工坊調試環境監測無人船
深山矮房中將跑出更多機器人
邏騰科技、云深處科技,都已經從石虎山基地“畢業”。
對于球形機器人的市場前景,王酉充滿信心,并和團隊一起探索更多應用場景。“它本質上是個移動載具,可以根據用戶需求定制。比如安裝網槍、擴音喇叭、水污染檢測傳感器等。”
圖片來源:邏騰科技
眼下,他們正在研發一款體積更小的手拋式球形機器人,20多公斤重,可用于火災救援現場。它能夠在200℃高溫下堅持20分鐘到半個小時,先行探測現場的溫度、易燃易爆氣體等情況。
與此同時,云深處科技正在持續完善機器狗產品線,提升性能穩定性,根據新技術新性能尋找更多落地應用場景。人形機器人的升級迭代工作,也在同步進行中。
圖片來源:云深處科技
對他們來說,石虎山基地不僅是一個成長的搖籃,也是技術、資源共享交流的平臺。
王酉和朱秋國是好兄弟,邏騰科技的宣傳片便請來云深處機器狗作為“特邀嘉賓”,上演了一出球形機器人與機器狗的對決。“我們各自的主研究方向不同,但技術上很多東西是共通的?!?/p>
鄭東鑫也舉了機器狗的例子:“腿足式機器人其實是一個通用型的平臺,根據不同應用場景的落地需求情況,需要和其他相應的技術進行融合,也經常和基地的其他老師一起探討,是否有能應用到腿足機器人落地的技術及場景?!?/p>
在日常教學上,工坊的負責老師們還共同為浙江大學的王牌專業“機器人工程”的同學們授課,并且也是他們的學業導師和成長導師。
11月10日,是石虎山基地成立三周年的日子,除了12個創新工坊,眼下這里還裝下了31家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方向相關的初創企業,創始人和團隊絕大多數是浙大系。披荊斬棘的創業路上,浙大人互相扶持,也是一種傳承。
學生們正在機器人創新工坊做科研
“基地最近正在申請成為人形機器人的實驗基地。”任沁源透露。
學生在仿生腿足機器人創新工坊調試設備
“機器人創業離不開強大的基礎科學研究和良好的創業氛圍,這里就有很好的基礎和底蘊?!痹谒磥恚蚤_發人形機器人為主目標,可以推動整個產業或者說基地各個工坊的技術研發水平提升,盡管這是一個漫長且充滿挑戰的過程。
好在身邊的幫手越來越多。
不久前,坐落于玉泉的環浙大玉泉人工智能創新谷開園。連同石虎山機器人創新基地、玉泉人工智能產業基地、黃龍未來中心人工智能(元宇宙)基地和靈隱人工智能產業基地及杭創(人工智能)營,共同構成“一谷四基地”的發展格局。
在“校門口”培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集聚地、科技人才高地,杭州又往前邁進了一步。
不久的將來,更多與機器人相關的科創成果,將在“山里”的基地轉化落地。
文 | 童蔚
攝影 | 陳中秋
VIEW MORE
@杭州一群互聯網人下班后集體看起《四庫全書》 >>
@ 全球打響“百鏡大戰” >>
@95后紹興小伙研發的“巨型充電寶”拿下第一 >>
@AI“心理咨詢師”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