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經久不衰的歷史話題,羅馬帝國與漢朝的強弱之爭總是引人矚目。除軍隊戰力、技術優劣和文化影響范圍,最基礎的人口多寡同樣值得深究。
目前,學界普遍認為古羅馬人口在4400萬到一億之間,最被認可的數據是7500萬左右。這就明顯高于同期東漢王朝的5500-6500萬黎民,更超乎許多人的刻板認知。
幸福的二世紀
公元2世紀 堪稱羅馬帝國的巔峰時刻
公元2世紀晚期,羅馬帝國人口在達到峰值,直到安東尼瘟疫爆發才開始下降。因此,著名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曾將這段時間稱為“人類的生存狀況最幸福最繁榮的時代”!
然而,上述成就并不完全歸功于統治者,倒是與氣候變化有密不可分關系。
全新世開啟至今 人類在無數個間冰期中發展壯大
約從11700年前開始,持續至今的地質年代被稱作全新世。相對于此前的冰河期,各地氣候都變得較為宜人。但在范圍更小的局部層面,氣候依然周期性發生急劇變化,形成溫暖期和小冰期的循環交替。
公元前200年-公元150年間,正巧是一段氣候條件相當優渥的舒適期。環地中海地區普遍溫暖、潮濕、穩定,屬于建立農業帝國的絕佳時間窗口。羅馬人利用這段好日子,由普通城邦崛起為世界性大帝國。他們成功避開馬爾薩斯陷阱,沒有因人口大量增加而使土地等資料不堪重負。
公元2世紀 哈德良皇帝發行的貨幣
隨著農田被飛速開墾、大量城鎮建立,各種技術也跟著快速發展。于是,整個地中海世界在羅馬治下被前所未有地緊密聯系起來,商貿發展又促進物質全面流通。這一切都使得羅馬能維持高生育率,因為帝國有足夠的能力養活激增人口!
當然,宜人氣候永遠是惠及全球。所以,東方的華夏帝國亦在這段好日子里茁壯成長。倘若雙方版圖面積相當,卻在人口方面存有顯著差距,問題勢必出在其他方面。
古羅馬繁華城市 得益于數百年的舒適氣候
農業技術和灌溉
地中海沿岸的氣候 對農業生產并不十分友好
典型的地中海氣候,擁有雨熱不同期特點。僅從這點來看,農業條件似乎比不上東方的溫帶季風氣候或亞熱帶季風氣候。然而,單純多雨對植物生長絕不是一味有利,需要構建完善的灌溉系統來予以平衡。
兩漢時期,東亞的農耕技術似乎要勝過地中海世界。一方面是"牛耕法"、"代田法"等耕作技術廣泛推廣,生產工具也有很大改進。反觀羅馬人依賴奴隸進行農業生產,而奴隸主們對節約勞力的用具和農業革新缺乏興趣。雖然有用犁,但結構非常原始。縱使更早擁有風車、水磨,整體數量始終偏少。
漢朝磨坊的陶勇模型
不過,羅馬人以高架引水橋和精良水渠聞名,在工程技術方面將包括漢朝在內的世界其他文明都甩身后。他們通過大規模灌溉系統建設來增加宜耕地面積,提高作物產量,完美彌補地中海氣候的雨熱不同期劣勢。例如把大量冬季降水儲存起來,等到光照充足的夏季再分配使用。
相比之下,漢朝對帝國南方的開發程度十分有限,作物仍以粟米或麥子為主。事實上,除稻米相對高產之外,粟麥等北方作物在封建時代的產量是很低。即便到千年后的明朝,小麥畝產(明代一畝合現代0.9畝)不過一石(120斤),而漢朝畝產則在100斤以下。所以,農業技術發展所能帶來的增產有限。
正因如此,在稻米經濟全面發展起來前,羅馬帝國的灌溉系統在農業上的加成作用,勝過東方的農耕技術優勢。這就使羅馬帝國能生產更多糧食,并養活更多的人口。
羅馬灌溉系統的效率 超過漢朝的農具革新
交流系統差距
海運便利 讓古羅馬的物質交流相當快速
當然,羅馬帝國擁有更加發達的物質交流系統。其中既有地緣上的客觀因素,也不乏主觀建設的成果。譬如地中海的風浪遠小于其他大洋,且羅馬時期的船運技術非常發達。所以海運效率高,而風險相對較低。
正是依靠地中海的加持,來自敘利亞、埃及、北非等糧倉的產出能方便抵達歐洲。尤其是地狹人稠的意大利,在帝國巔峰時代的人口多達1400萬,必須一刻不停的輸入口糧。甚至在黑海方向,源自烏克蘭黑土地的過剩糧食,也走海運送到帝國的心臟部分。另有四通八達的道路系統,作為各港口間的短駁補充。
漢朝的物流系統非常依賴陸上交通
漢朝無疑更重視道路系統,在帝國境內修筑大量驛道和馳道。但無論土木技術抑或建造里程,對比羅馬帝國都有不小差距。而且在廣袤的疆域內,難免分布著眾多崇山峻嶺阻隔,自然不利于道路交通。
因此,漢朝的糧食轉運成本要高許多。作為帝國政治中心的洛陽和長安都偏向西部,每當京畿人口快速膨脹,便依賴于華北平原輸送糧食。哪怕選擇走水路,也需要逆黃河而上,跨越一系列地理險阻。沿途遭受巨大的損耗,越發加重帝國的運營負擔。
漢朝的水陸交通網絡對比羅馬有明顯差距
邊防壓力
巔峰時期的羅馬帝國 邊防壓力算不上沉重
在帝國的巔峰時代,邊防壓力是遠小于漢帝國。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羅馬周邊的許多蠻族不具備強悍騎兵。他們生活在中歐黑森林或巴爾干群山之間,都是不利于大量騎兵馳騁的地方。因此,依托邊墻防御的羅馬士兵,可以用相對靜態的模式能阻止他們深入腹地。
當然,東方的帕提亞人以騎兵聞名。但兩國之間有廣袤的敘利亞沙漠阻隔,北面則是異常崎嶇的亞美尼亞山地。因此,能夠發動進攻的區域非常有限。只需要依賴一系列堅固城池堡壘,就能維持住邊界安全。
羅馬帝國北部的邊墻要塞
漢朝面臨的情況則大不相同,其北方邊境有著廣袤無邊的蒙古大草原,各類游牧民族的犯邊歷來是頭疼頑疾。哪怕在相對低調的西線,還有以剽悍山地騎兵聞名的羌人部落,險些讓東漢放棄整個關隴地區。
顯然,漢朝的敵人總是擁有大量騎兵,可以回避正面對抗劣勢。通過快速機動實施劫掠,對農耕文明造成巨大損害,并在大批野戰軍抵達前隨風遠遁。這就讓帝國邊區承擔更重的邊防壓力。隨之而來的繁重兵役、徭役和死亡威脅,都不利于人口增長。
漢朝承受著遠超羅馬的邊防壓力
小結
溫暖氣候結束 促成蠻族入侵的浪潮迭起
綜上所述,許多原因造就了羅馬比漢朝的更繁榮。而且差距沒有因溫暖氣候的消失而發生根本性改變,只是表現形式有所不同。
公元3-4世紀,氣候逐漸由溫暖轉向寒冷,導致羅馬的人地矛盾急劇上升。大批適齡兵源遭遇返貧,不復先祖的當年之勇。蠻族人口趁機鳩占鵲巢,徹底改變歐洲的歷史進程。
五胡亂華的性質與蠻族入侵完全相同
與此同時,氣候問題也沒有給漢朝留一條生路。因為存量資源更少,也就更早面臨崩潰厄運。先是自己人相互攻伐的三國亂世,繼而又有五胡亂華的永嘉之變。原先的漢魏之風蕩然無存,歷史的發展方向亦遭強行修正。
可見,無論多么風光的帝國,都無法抵御歷史長河侵蝕。隨著環境、資源與社會變遷,強權很容易很在不知不覺中衰敗,從不可一世滑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