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某汽車工廠生產線。資料圖片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京輝)近年來,隨著各項技術實現突破,市場規模日益增長,中國汽車逐漸成為“新名片”,尤其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之一——新能源汽車行業。2024年11月,中國成為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超過1000萬輛的國家,產銷規模已連續9年穩居全球第一。
就在全行業憧憬未來蓬勃發展之際,卻有多家車企要求“供應商自2025年1月1日起降價”的郵件遭到曝光,有的甚至要求供應商一次性降價10%。對于消費者來說,自然是在物美價廉的基礎上,更加享受到了實惠。但此消息在業內卻瞬時激起千層浪,有多家供應商對此表達不滿。有業內人士直言,在多次汽車“價格戰”后,行業已處于利潤微薄的狀態,一旦繼續陷入價格“內卷”的泥沼,諸多弊病恐將接踵而至。
首先,對于零部件供應商而言,其利潤空間會遭受嚴重擠壓,這有可能致使研發投入被迫削減,進而使產品質量與創新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得到切實保障。而這種因過度壓縮成本帶來的惡果,在一些車企的產品售后表現上已初現端倪,一些4S店閉店,給消費者售后服務帶來不便。
試想,有部分車企為了搶占市場份額,一味地要求供應商降低價格,可能導致一些供應商降低用人成本,甚至可能在生產環節中對質量把控不足,導致故障率上升。消費者在售后維修的成本,可能大于惡性價格戰后的折扣,造成雙輸局面。而過度的價格廝殺,車企自身同樣會深陷困境,或會讓其深陷低價、低質如何抉擇的泥淖,從長遠看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再者,整個行業生態鏈也會遭到破壞,中小車企和供應商可能因無法承受成本壓力而倒閉,行業集中度雖會提高,但也會喪失其應有的多樣性與蓬勃活力,不可避免地走向資本高度聚合,乃至部分壟斷,對于消費者長期利益而言,會造成不可預知的影響。
汽車行業若要實現健康長遠發展,絕不能單純依賴價格戰這一策略。車企當務之急是要將核心關注點更多地傾向于核心技術研發、突破領域,致力于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顯著加快充電速度,精心優化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等關鍵技術環節。而并非單純一味降低成本,或聚焦于惡性價格戰,或寄希望于競爭對手垮掉后的超額利潤。
在產業鏈建構層面,車企應著力加強與供應商之間的深度協作,積極攜手共同開展研發工作,勇于共擔各類潛在風險,共享發展所帶來的收益,以此構建起一個既穩固可靠又充滿創新活力與發展潛力的供應鏈體系,為汽車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筑牢根基。與此同時,品牌建設亦不容忽視,企業需要以高品質、個性化的產品與服務贏得更多市場認可。
畢竟,世界之廣闊,足以容納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不斷進取的決心。面朝大海,遠勝偏安一隅。只有聚焦品牌塑造與品質提升,才能重點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中國汽車品牌。也只有出現更多目光規劃長遠、踐行“長期主義”的車企,才能加快推動中國汽車在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中牢牢扎根,占據關鍵一席。如此,汽車行業方能在風云變幻的市場浪潮中踏浪而行、穩健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