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坐在餐廳
那一天,我坐在餐廳,
臨窗的位置,風把樹影
吹到右側的墻壁上。
客人不多,很快,服務員
開始上菜。過了一會兒
發現上錯了,走來道歉端走。
全程我未發一言。那一刻,
感覺自己是一頭老牛,
在食槽里,默默吃著草料。
這時,如果有人取走一束草,
我不會出聲抗議,也不會
停止咀嚼。而如果
有人從外面送來一束新草,
很認真地放進我面前的食槽,
我將,不動聲色地咀嚼,
只是會在心里,默默感激,
風繼續吹著,樹影晃動。
寫在后面:
今天去國博看了“俄宴風華——克里姆林宮博物館藏飲食文物精品展”。
這些文物是起自沙俄時期的飲食文物珍品,共138件,收藏于克里姆林宮,以銀器居多,也有玻璃器皿、服飾、油畫等。
第一印象就是大,一個盤子的直徑經常與我家臉盆相仿,看了一眼介紹,說會用這樣的盤子給貴族們上野禽,比如天鵝之類,心想那得整只上吧。仔細看去,很多器皿上雕有花紋,有的是神話人物,有的是普通人像,顏色有鍍金、銀色還有紅黃綠等,十分鮮艷。
隨展覽器物介紹的,還有不少俄羅斯與飲食有關的諺語,大體記了幾條。
一、喝得甜,活得歡。
戰斗民族,沒事喜歡整兩口,這喝的是格瓦斯吧。
二、沒吃到咸的就走了。
鹽在俄羅斯曾經一度很緊俏,面包蘸鹽待客表示歡迎,展覽中有設計精美的鹽盒。沒吃到咸走了,言下之意是白忙活了。
三、有宜人之同伴,則飯食味增,消化暢通。
心情好,吃得舒坦,消化也好。
看到最后,見到印有列寧的肖像盤子,心生感慨。據介紹,1921-1922年,烏拉爾南部地區和伏爾加地區發生饑荒,當時的國家瓷器廠生產了一系列限量瓷器,其中就包括印有列寧頭像和“不勞動者不得食”的盤子。這些瓷器被銷往國外,被收藏家購買,換得外匯用于購買當時緊缺糧食。
民以食為天,普天之下,概莫能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