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根斯坦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他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被羅素稱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以下語錄摘自維特根斯坦:
1.哲學所能做的一切就是破除偶像
一個人,真正的成長和覺醒、變得強大,在于停止慕強、學會祛魅。
2.天才并不比任何一個誠實的人有更多的光,但他有一個特殊的透鏡,可以將光線聚焦至燃點
只要持續發力一點,最柔軟的水都能擊穿最堅硬的石頭。成功最快的方式在于聚焦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并不斷做到極致,樣樣俱到,反而容易導致樣樣不精。
在早期發展階段,華為堅持壓強政策,即集中公司全部力量于一點,在某一點上有較大的突破。華為認為,如果分散精力,坦克在稀泥沼澤上可以通行無阻。但是針落到強硬的地板上,地板卻經不起壓強。
3.懺悔必須成為你新生活的一部分
成長來自改進,改進來自反省,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懺悔。古往今來,無數的成功人士都強調要堅持定期反省。
成功來自重復做正確的事情、重復用正確的方法做事。失敗來自重復做錯誤的事情、重復用錯誤或低效的方法做事情。
檢驗自己是否正確的方法是反省。因此,人需要定期反省,從結果反饋中來確定自己目前所做的事情和做事方法是否正確。堅持正確的并不斷做到極致、及時糾正錯誤的,避免犯重復的錯誤。
4.一個人可以不相信自己的感覺,但是不能不相信他自己的信念
成就和希望來自信念,失敗和絕望始于信念的坍塌。稻盛和夫等智者認為,自信程度的不同,決定了不一樣的人生。要持有無堅不摧的信念,樂觀的心態是戰勝人生失敗與挫折的不二法門。
5.如果生活變得難以忍受,我們會想到改變我們的環境。但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改變,即改變我們的態度,我們甚至幾乎沒有想到過。
環境如何,不在于環境本身,而在于我們內心感受。不同的人,對同樣的環境有不同的感受,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對同樣的環境也有不同的感受。
人有時或難以改變外部環境,但能改變對環境的感受和態度。內心的感覺不同,眼中的環境也不同。
開悟的人,也在于不再以自我主觀立場判斷眼前情境的好壞順逆,通過自我控制、改變對外部環境的看法,從而擺脫痛苦和煩惱,實現內心的平靜和覺醒。
6.人類生命的核心是思考
思考決定認知、認知決定人生。成功和財富是對認知的補償,而不是對勤奮的獎賞。
懶惰是前進道路上的最大阻礙,缺乏深度思考是一個人最大的懶惰,真正改變人生命運的是深度思考。只有經過深度思考,才能洞察規律和關鍵成功因素,找到破局方法。
7.從不做蠢事的人,也永遠不會有任何聰明之舉
只有不行動的人,才會沒出過丑、沒犯過錯。成功來自失敗,沒有失敗,便沒有成功。聰明之舉也來自敢于嘗試、不怕出丑,不斷從錯誤中吸取經驗并改進。
8.人類的凝視具有一種力量,它賦予事物以價值,但也提高價格
事物的價值和意義,有用或無用,由人的集體意識賦予,不在事物本身。賦予取決于人類的凝視,而人類的凝視點和關注點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均有其時代背景,事物的價值和意義也隨之變化。
因此,人有時要遵循自己本心、獨立思考、不要隨波逐流、不要過于在意集體意識。擺脫世俗的偏見,才能真正逍遙自在。
9.命令和命令的執行之間有一道鴻溝,它必須由理解來填平
執行力和行動力,取決于精確性,精確性取決于理解程度。
特斯拉CEO馬斯克曾言,我從來都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什么行動力不足的事情,因為所有的行動力的問題,其實都來源于精確性的不足,普通人生活中幾乎所有的不幸,都是由精確性的喪失開始的。
10.作出一個期待就在于,無論發生什么事情,這件事必須跟這個期待符合或者不符合。
失望來自期待,沒有期待,便沒有失望,人生痛苦和煩惱的根源在于現實與期待不符。
世界也往往不依照我們所期待而變化,開悟者無我地融入各種情境中,沒有期待。
莊子說:“開悟者們把自己的心當成一面鏡子一樣,面對變化的情境時,不期待,也不追悔。不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評斷際遇的好壞順逆,事情來了完全反映,事情過了又恢復成空,因此他的心能順應當下,永遠不會損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