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雪子、sixer 編輯:阿若
來源:壹點靈心理
ID:yidianling0
12月4日,知名作家瓊瑤在家中去世,終年86歲。
她寫下遺書,錄好了告別視頻,用很瓊瑤的方式和大家做了告別。
說到死亡,我們時常回避,又或許感到沉重。但瓊瑤的書信間,卻讓人看到了輕盈與自由。
她寫到:
“不要哭,不要傷心,不要為我難過。我已經「翩然」的去了。” “我不想聽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為這最后的大事「作主」。” “朋友們,不要為我的死亡「悲哀」,為我笑吧!”
或許,人們之所以不想談論死亡,在于我們成了被遺留下來的人。
因為親人好友的離開,往往意味著我們心里最熟悉的部分,也隨之而去了。
今天的文章就來聊一聊:
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又該如何好好道別呢?
01
悲傷
也有過程
大家經歷過親人離世嗎?
有朋友回憶母親從感染到離世的過程,他形容,那是這輩子經歷過最撕心裂肺的痛。
3天里,他只能看著躺在病床上的母親受苦,卻什么都幫不了:
“你不能靠近她、擁抱她,為她做點什么。
甚至在她閉眼后,我也不能好好守護她,與她告別。”
我們在得知親人逝去后,幾乎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最強烈的悲痛,甚至自責。緊接著進入五個獨特的階段:
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郁和接受。
來源:pexels
·否認:你會對親人的離世感到難以置信、麻木,你可能會刻意專注于某件事,以暫時逃避痛苦。
·憤怒:你可能會對拋下你離世的親人感到怨恨,怨恨他們為什么將你拋棄。
·討價還價:為了減輕痛苦,通常我們會試圖通過達成某項協議,來換回我們逝去的親人,或者是回到悲劇發生前。
如:我們會祈求老天爺,用xx年壽命,換ta回來等...
這種方式確實能緩解憤怒,但這并不現實。
·抑郁:經歷前3個階段后,痛苦又一次席卷而來。你感到沮喪、覺得生活沒什么意義,你甚至可能會暴飲暴食,失眠、自我封閉。
·接受:你開始平靜下來,接受現實,尋找新的生活方式,尋求新的關系。
來源:pexels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依戀類型的人在遭受喪失后,悲傷程度也有所不同:
回避型的人,在親人去世后,似乎能更好的應對悲傷。
表面上看他們很平靜,但他們可能是在壓抑自己的情緒。
這種內化反應是“不健康”的,以后可能會影響身理健康,以及處理情感關系的能力。
相比之下,那些焦慮型的人幾乎從不壓抑自己的情緒,甚至會經歷更強烈、更長久的悲傷。
02
留下的人
就必須難過嗎?
如此看來,親人離世時,每個人的反應都有所不同。
那他們在多久之后才能恢復到正常的情緒呢?
大約三分之二的喪親者,適應得還不錯,他們在親人逝去后,會經歷一段時間的悲痛,并與之做斗爭。
但這個階段后(大約會持續幾周),他們的痛苦開始消退,可以冷靜下來,處理好自己的悲傷了。
但這并不是說他們不傷心、不在乎、不夠愛已故者。
而是他們能夠很好的處理自己的情緒,調整自己的狀態。
當他們需要的時候,能把痛苦放在一邊,維持正常的生活。
曾在某紀錄片看到一個中年喪女的父親。
他和妻子早就離婚,他一個人拉扯著女兒長大,女兒卻因為一場大病離開了。
女兒剛去世的第二天,父親一夜白頭,出現在視頻里時,眼睛通紅,頭發糟亂,走路都顫巍巍。
觀眾們安慰,叔叔不要太難過,女兒肯定也不希望你們那么難過。
兩個月后,父親再出現在視頻里的時候,已經將白頭發染黑,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凈凈,正常上下班,臉上笑瞇瞇的,還會和鏡頭開心地介紹自己種植的盆栽。
當紀錄片導演問到,有沒有想過組建新家庭?他羞赧地搓手,指了指不遠處在院子里打掃的婦女,說那是他的女朋友。
來源:pexels
結果,有些觀眾卻說:我看這個父親也沒多愛女兒,肯定是故意拖著不治病,扔掉女兒這個累贅,好和這個女的在一起。
但感情里哪有那么多預謀呢?也許是恰好遇見,她撫慰了自己因喪親而悲傷的心靈。
我們不應該因為他們在悲傷時期的“良好”反應就質疑他們,那并不是一個可以評判他們有多愛(或不愛)的指標。
相反,這種反應模式是健康的。
來源: pexels
而剩余三分之一會表現出“慢性悲傷”、“長時間悲傷”的反應模式。
他們的悲痛仿佛凍結,看不到盡頭。
他們自己都不知道那會持續多久,他們并未變好,也無法正常生活,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傷。
這種不健康的、持續性的悲痛,我們叫它延長哀傷障礙(PGD)。
不幸的是,每10個失去親人的人中,就有一個處于這種悲傷反應模式中。
陷入PGD的人,通常認為:
“將來不會有任何好轉,ta死后,我沒有活下去的意義了。”
03
面臨哀傷
我們可以怎么做?
我們都知道,死是生的一部分。
大道理誰都懂,但自己真正遇到時,那是完全不同的體驗。
死亡帶來的重大創傷面前,安慰顯得蒼白無力。
但我們也不能袖手旁觀,盡量去做些什么:
第一,請允許自己哀傷。
精神科醫生施圖茨將完美的生活狀態,稱之為快照(the snapshot),這是我們希望自己可以永遠留存的瞬間。
我們希望我們在最成功、最圓滿時,將一切定格住。
但這是不可能存在的。
我們要允許離開的離開,逝去的逝去,承認自己是無法留住它的。
如果將內心郁結的能量,想象成一個充氣的皮球,那么承認逝去的事實,就是給我們泄氣的砝碼,體內其他的能量才能得以健康的流通。
第二,進行哀傷冥想。
根據西拉哀傷模型(Selah Grief Model),我們可以將走出哀傷分為3個階段:與哀傷同在、不與哀傷做抗爭、帶著哀傷行動。
如果講得再通俗些,便是:
承認接納自己的哀傷情緒; 可以帶著哀傷情緒進行基本的生活; 從哀傷情緒中有所獲得,開始創新性生活。
來源:pexels
第三,找到與逝去親人的“某種”聯結。
這種聯結就像“持續的紐帶”,保持與親人的關系、溝通與情感交流。
比如每年的清明節,我們會去祭拜的親人,在他們的墓碑上放鮮花,并聊一聊自己的生活境況,告訴他們,不用擔心,我們生活得很好。
這也是我們緬懷,訴思,與他們保持情感聯結的儀式。
在某種意義上,它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死亡并不是只有喪失與分離;
我們的情感也不用被割裂或遺棄,我們依舊可以愛他、思念他。
日本紀錄片《可以去你家嗎》就有一個女孩。
她男友已經去世幾年,雖然每年她都不一定有時間祭拜,但她會在祭日那天,把亂糟糟的家里收拾好,將男友照片擺在桌上,面前放上酒杯,借著昏暗的燈光和他說這一年的所見所聞和成長。
就好像他還在自己身邊,從未走遠。
而她也會帶著對男友的思念慢慢地、堅韌地走下去。
來源:pexels
第四,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如果你長時間地失落無助,哀傷情緒已經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不妨嘗試預約心理咨詢。
失去親人可能帶來長期的心理壓力,比如失眠、焦慮、抑郁或身體上的不適。
咨詢師可以幫助你掌握調整情緒和身體的具體方法,減輕壓力。
當我們失去親密的人,可能會感到生活失去了某種意義。
心理咨詢師可以支持你重新發現生活的價值和目標,逐漸適應新的生活狀態。
如果你有需要,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微信,我們將為你匹配合適的咨詢師~
文章的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位名叫Lily的女性,在丈夫肺癌去世后,她如此記錄:
我常常去他的墳墓上擺花、說話;看著兩歲大的孩子在草地里奔跑玩耍;在海灘上點一堆篝火,跟朋友看日落;健身和冥想訓練。
我對自己兩歲大的女兒說,擁抱人生的所有體驗,生與死,愛與失去,因為這是我們必須要經歷的。
生而為人,并不能無視苦難。
我們一起面對它,不再逃避它,我們的生活不會萎縮,而是延伸。
也許這不是真的變好,但把自己和女兒照顧好,就是對我心愛的丈夫,最好的懷念。
心理愛好者考證/副業推薦
可從事心理行業,可增加額外收入
可成為有執業勝任力的心理咨詢師人才
↓戳圖,添加老師咨詢↓
含1對1指導規劃 + 課程體驗
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可以考慮壹點靈的心理服務,這里有4.5萬名專業心理咨詢師,可進行線上或線下咨詢服務,他們專業、真誠,且已經準備好,識別下方二維碼可預約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