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聽雨
文/焦愛鴿
圖源:網絡
最近在清荷老師的帶領下重拾古琴,學習王先宏老師的古琴曲《半山聽雨》。
第一次聽《半山聽雨》的時候,只是感覺很舒緩,很恬靜,很淡雅,很流暢,像秦觀《漠漠輕寒上小樓》中描寫的一樣,置身在山中,淡淡煙霧,潺潺流水,山花自由自在地輕輕飛舞,小雨細細復疏疏,漫無邊際,隨心所欲地飄灑,自在自由。
第二次聽的時候,莫名其妙地,我心深深處,一種悲愴涌上心頭,眼淚瞬間盈滿了眼眶,竟生出了一種對生命的不舍和依戀,對心中的夢想和未竟之事的無限惆悵......
生而為人,幸落人間,我們會不會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靈隱寺的一幅對聯為我們道出了人生的真諦,人生哪能多如意。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調任湖州知州。上任后,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啊,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說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逮捕入獄。獄中他給弟弟蘇轍寫信:“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當他處在生死未卜之際,也有未了緣,也會黯然傷懷。從“烏臺詩案”中死里逃生后,被貶至黃州,后來接連被貶,一生輾轉了90多個地方。在黃州他壯志未酬,多次到赤壁山下游覽,心中還蘊含著幾分悲慨。但也是在這個時期,他完成了從蘇軾到蘇東坡的華麗轉身,寫下了第一豪邁的詩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從“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渺渺孤獨,到“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瀟灑。他把失意融化了,化成“人間有味是清歡”的藝術美學。他把挫折揉碎了,化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豪邁灑脫。他把顛沛流離接納了,化成“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詩意人生。
萬事只求半稱心。王安石在變法之前,躊躇滿志,豪情萬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表現一個政治變革家撥云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及至變法失敗,退居江寧,居住在城里與鐘山之間,自號“半山”,這個稱號是不是對自己畢生追求的事業與學問的評價和釋懷,一半一半,如此而已?
剛做了自我精神重建,就聽聞瓊瑤女士離世的消息,她似蝴蝶,似火花,似雪花,似飛天,她的才情和超然是美麗,是極限的美麗;是完美,是沒有超越的完美。她不是離世,她是翩然!問世間女子,惟斯人也。
天空中有雷電風、云雨雪,人世間有愛怨憎、離別苦,這本就是宇宙的一種自然狀態,生命的一種常態。微瀾,就是佐味料,是讓人生經歷更豐富,體驗更圓滿。
我們做不到像坡坡,像瓊瑤,我們就時刻保持“半”的一種生活態度,置身風雷雨電之中,可疾行,可徐步,可恣意哭泣;置身山重水復之中,可長嘯,可高歌,可隨心所欲;獨處半山,且聽,且吟,且來,且去;抱一張琴,對一壺酒,一溪云......如此可好?
如是,內心的波瀾,便平息了去了......
作者簡介: 焦愛鴿,鞏義市文學愛好者,酷愛詩詞,文暖流年公益文化平臺社會百科組組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