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龍洞漫筆(散文)文/王世輝
去過桂林的銀子巖,去過洛陽的雞冠洞,去過不同地方游覽不同的洞,自以為已經覽盡天下的洞景奇觀,不會再有什么洞能驚詫到我、震撼到我了。然而,當我走進騰龍洞的那一刻,便立馬意識到,這樣的主觀臆斷使我犯下了錯誤。
我不僅又一次被驚詫到了,更深深地為之震撼!
驚詫,是因了騰龍洞難以描狀的萬千景象;震撼,則是因了騰龍洞徹穿肺腑的恢弘氣度。
騰龍洞位于湖北恩施州利川市境內,距利川市區僅有6公里路程,屬中國已探明的最大溶洞,在世界已探明的最長洞穴中排名第七,也是世界特級洞穴之一。
如果說,“恢弘”一詞僅是一種抽象的描述,僅能給人一種模糊的印象,那么,下面的一組數字,則足以使其完全具象化:整個洞群共有上下5層,大小支洞達300余個;洞口寬64米、高74米,洞內最寬處174米、最高處235米,這樣的寬度與高度,是可以開進去直升飛機的;已經探明的洞的長度為52.8公里,洞的面積達200多萬平方米;洞中有5座山峰、10個大廳、10余處地下瀑布,洞中山峰最高達125米,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水洞旱洞相連,主洞支洞互通……洞中景觀千姿百態,神秘莫測。
騰龍洞的名稱,來源于一段古老的民間傳說。根據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條巨大的蛟龍在洞內居住,蛟龍經常飛騰,甚至攪動了天象,場景甚是壯觀。騰龍洞因此而得名。既是傳說,其真實性自然無從稽考,但作為一枚文化記憶的獨特符號,又是難以涂抹掉的。據考證,騰龍洞的形成主要與地質變化有關,而非某個具體的神話人物或事件,這段傳說反映的,不過是當地居民對于自然的崇拜和對未知世界的想象。
騰龍洞是一個讓古人景仰,也讓古人畏懼的神秘所在。古人對它的畏懼之情,依然跟傳說有關。相傳,洞內曾有千丈巨蟒出沒,行人剛到洞口,就會被巨蟒一口吸入。這樣一條子虛烏有的巨蟒,不知阻撓了多少人進洞探秘的腳步。另一則傳說更讓人談之色變:說的是一個天生大膽的當地人,貪戀洞中豐富的魚類,有一天冒險進洞捕魚,魚沒捕到,卻只捕到一只盤子,結果隔天全家暴亡。傳說固然不可信,但洞的復雜與兇險卻是事實。據清光緒年間《利川縣志》記載:“干洞有硝。光緒十年(1884年),有采硝者十余人,秉燭而入數十里,懼而返。”直到1985年,華中理工大學古建系教授的文章《利川落水洞應該奪得世界名次》發表后,一石激起千層浪,當地也迅速掀起了探測的熱潮,從1985年6月至1986年10月,經過艱難的探測,人們的發現越來越多,才逐步揭開了騰龍洞的神秘面緲。
我們今天能夠以觀光客的身份,抱著平和的心態與愉悅的情緒,入洞漫游,飽覽其奇、雄、險、幽、秀,真的要感謝先前那些留下名字和沒留下名字的探索者。
此次進洞,我走的是一條逆行的線路,所以,甫一進入便是洞的深處,迎面即得見深洞奇觀——錦繡騰龍。它是騰龍洞旱洞內的地質遺跡點之一。洞頂、洞壁的水不斷下滲形成了較硬的鈣殼,與地下河中的泥沙混合膠結,之后底下的泥沙又被水沖走,從而形成了里面被掏空的景象,渾然天成,酷似騰龍洞天然微縮景觀。宏偉壯麗的騰龍巨洞與微縮版的錦繡騰龍小洞,一大一小相互輝映,這景象不僅天下無雙,而且也彰顯了洞中奇觀的獨特。說騰龍洞不凡,這便是有力的見證。
順著規劃的游覽線路,逆向而行,我又遇見了龍鱗山。這是一座棱角分明的小山,山的背后是一面峭壁,顏色彤紅彤紅,耀眼奪目。據考證,龍鱗山是由洞穴頂部的巖石崩塌堆積而成。它也是旱洞內的地質遺跡點之一。小山高度雖僅有35米,但它橫臥洞中,氣勢不凡,為騰龍洞平添了“洞中有山”的奇趣。
騰龍洞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洞中遍布的鐘乳石,形貌各異,這也使騰龍洞像一位技術超絕的雕塑大師,雕塑出了一處處專屬于自己的藝術杰作。請看——
這一塊形似萬年神龜的倒掛鐘乳石,常年流瀉著清泉,須臾不停地滋潤著下方呈蘑菇狀的眾多小鐘乳,神龜的潤澤之情感動著一朵朵生長的石蘑菇,濃濃情愫氤氳其間。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龜水潤菇。
這一面赭色的絕壁上,靜靜站立著一尊老者的形象,只見老者手拄拐杖,長髯欲飄,姿態那么從容,神色那么淡定,誰也無法說清,他已在此處站立了幾千萬年。這處景觀有一個令人神往的名字,叫老壽星。
這一方石壁,水流的溶蝕波紋在洞壁形成了大大小小、數量眾多且形態不一的石窟,遠遠望去,猶如萬尊佛像靜坐窟中。它的名字,叫萬佛石窟。
此外還有:狀如層層疊疊梯田的喀斯特地貌景觀,被命名為“滄海桑田”;稍稍降起、須角宛然的鐘乳石,被命名為“地脈神龍”;形似少女剪影的一方石柱,被命名為“鹽陽女神”;因地下水化學沉積作用而形成的壁流石,酷肖掛在石壁上的累累碩果,被命名為“五谷豐登”……
在騰龍洞中漫步徜徉,諸如此類肖物象形、各異其趣的奇麗妙觀觸目皆是,我不能一一盡述了,但要記下它們的名字:龍爪石,玉女湯,金盆洗手,騰龍瑤池,石鎖通關,中國地圖……
大自然是奇妙的,但較之于大自然的奇妙,人類的想象力和藝術創造力,卻一點兒也不遜色。
騰龍洞以其千姿百態的景觀,更以其神秘莫測的內蘊,吸引了一代代一批批探尋者的腳步。早在清代中前期,利川當地的文人墨客就多有詩篇題詠。當今時代,亦不乏名人政要們留下的墨寶: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任重題寫了洞名,原湖北省委書記關廣富為水洞揮筆題詞“臥龍吞江,天下奇觀”,原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馮牧揮毫潑墨“登山當攀珠峰,攬勝應探騰龍”……
歷時三個多小時,算是“游完”了騰龍洞。其實,“游完”的說辭是極不確切的,因為我腳步所至之處,僅僅是開發出來的部分,而目前已經開發出來的,不過是整個洞群的有限局部,如果把整個洞群比作一頭大象,我所觸摸的,充其量只是它的一條腿罷了。
站在洞口,回望騰龍洞,感受著它那可容20多輛卡車并排駛入的寬度,感受著它那可容直升飛機自由出入的高度,我不由得再次震撼于它的宏大規模與非凡氣勢,心魄久久不能平靜。不經意間,瞥見洞口石壁上一段文字,撮尋于此,聊作本文的結尾:
2014年1月,“湖北恩施騰龍洞大峽谷地質公園”獲批第七批國家地質公園資格;2019年9月,“湖北恩施騰龍洞大峽谷國家地質公園”獲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批復命名;自然公園園區總面積103.8平方公里,以清江河谷為軸線,從西南向北東方向分布共40處珍貴的地質遺跡,其中世界級3處,國家級6處;自然公園園區諸多地質遺跡景觀,生動記錄了清江巖溶地質地貌和水文地質演化的完整序列,堪稱世界上最典型、中國最大型的“巖溶學博物館”之一;騰龍洞洞中有山、山中有洞,石柱峰林雄偉壯觀,屬世界一級地質遺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