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海南試點征收新能源新聞,我的第一反應是,荊棘真是差,已經等不了豬養肥和韭菜長成,開始迫不及待的殺了吃肉割了吃菜。
哪怕是飲鴆止渴,也先喝了過癮再說。
在現在的荊棘態勢下,如果你跟我一樣,是老百姓家庭,工薪收入階層,那還真得在消費上動動腦筋。
首先,國內的房地產,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肯定還是處于下行,短時間內是看到任何轉折的希望。
假如你居住在非一線城市的家鄉,除了自住需求外,站在投資角度,無須額外買房。
如果,你沒有房子,處于單身狀態,但收入不穩定,那也暫時不要考慮買房。
在沒有子女的前提下,從生活的角度來說,租房一樣可以正常生活。
在外地工作,卻想著在家鄉買房,尋求所謂的安全感;
工作在一線城市,想在周邊半徑擴散距離的范圍內,買二三四線甚至五六線臨近縣城的房子;
旅居的途中,一時興起去買房;這些情況的話,我的建議是,千萬不要買。
現在的荊棘情況,大家應該都明白,保持現金流的安全性,遠比持有那些并不優質的固定資產重要的多。
一個城市的房產,是否具備投資價值,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除了荊棘狀態,最重要的參考因素就是人口的流動性,尤其是40歲以下人口的流動性。
人口的基本流動趨勢,已經告訴我們,絕大多數的二三四線城市,買房的投資方式就是主動跳坑。
越小的城市,人口流動性越差,小地方最不缺乏的就是非農土地。
房子一旦買下來,除了每月貸款,還得面臨物業費、電梯費、水電等費用,對于普通家庭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如果說一線城市的核心地區房產,還具備一定價值的稀缺性,那絕大多數的二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是非常殘酷的。
收入低、工作機會少,造成了年輕的人口流失嚴重;
平均2000-4000元的月收入,也造成了老百姓對價格極其敏感;
況且,人口流動性疲軟的非一線城市,本地人好歹都有一套自住房,買房的需求不強烈。
在這種城市買房,很有可能未來想出手的時候,需要至少割肉50%才能賣得出去。
不精算投入產出比的房產投資,不但買到的不是資產,可能入手就是跳坑式負債。
其次,汽車恐怕是對老百姓最不友好的消費品。
除非真的有硬性需求,譬如,接送孩子必須開車、家里有老人每天去醫院、上班的地方交通不便且工資頗豐等,否則,老百姓家庭買車,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消費陷阱。
買過車的都知道,新車撕膜就打八折,行駛五年后也就值新車價格的一半,車到了十年,那基本價值等于報廢車。
尤其新能源車的普及,這個深思熟慮的巨大騙局,更讓汽車從消費品變為快消品,更新迭代的速度飛快,也就預示著新車出廠后,貶值的速度遠快于汽油車。
電動車看似比油車便宜些,但大趨勢是要把電車變為快消品。
充電漲價、保險費貴,現在又增加了養路費,未來電池強制性報廢也就是時間問題。
所以,電動車只是看著入門的費用低,后續收割你的鐮刀早就磨得锃亮。
而且,電池一旦起火,還無法撲滅,只能等著燒干凈。
官方權威部門已經在例行發布會里明示:“鋰電池熱失控不可避免”。
熱失控不可避免的意思,就是鋰電池起火的情況是隨機的,暫時無法人為干涉和杜絕發生。
經歷過“消費陷阱”毒打多年的中年人還好,很多年輕人還是會為了面子去消費,消費行為非常盲目。
我見過太多沒有消費能力去強行買車的人,甚至有些人買的車還很貴。
他們的共同點是,年齡相對年輕,無論是人生經驗還是社會閱歷都不多,對自己未來的經濟狀況過于樂觀,被“消費主義”洗腦,甚至就是抱著“別人都有,我也得有”的邏輯去消費。
原本還能勉強溫飽的他們,買車后,一下子就返貧,不是跟爸媽要錢,就是各種app去借貸養貸。
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越來越像某種神秘力量精心設置的一個局。
人為制造各種焦慮,誘導老百姓為房和車接盤;
不斷地灌輸面子的重要性和所謂的情緒價值,誘導工薪階層去消費那些非必需的奢侈品和頻繁迭代的低性價比電子產品。
沒錢消費?不怕,現在是個app都能開通貸款,審核流程簡單,放款快,讓老百姓輕易感受到過度消費的快感。
消費水平和習慣一旦提高,普通人是很難降得下去。
因為消費欠了很多錢怎么辦,很簡單,任勞任怨地做一顆“辛勤”的螺絲釘。
但這個局里,卻沒人告訴老百姓:一旦生病怎么辦,失業怎么辦,終有一天還不上各種貸款怎么辦,誰來為你兜底?除了自己,無人兜底。
一定要保持獨立思維,不被這個局所困,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才會發現哪些是必需的消費,哪些是值得自己的去消費;
對于自己的家庭來說,哪些是優質低風險的資產;
為什么對于老百姓來說,存住錢保持現金流那么重要……
這樣,才會真正認識到,生活里的那些重要的事和更重要的人。
(本文圖片源于網絡)
文章到這里,別忘了右下角給本文點“在看”和“點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