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85年南宋淳熙十二年的那個銀裝素裹、靜謐祥和的大雪節氣,蘇州古城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卷,在歷史的長河中輕輕鋪展。雪花紛飛,每一片都如同時間的筆觸,勾勒出歲月的厚重與文化的韻味,也悄然鋪陳開一段關于60歲的范成大(字至能)與46歲的龔頤正(字養正,號芥隱)的傳奇友情。
蘇州,這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以其溫婉的江南風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名人。范成大,便是這眾多名人中的佼佼者。他出生于蘇州昆山官僚家庭,自幼便對這片土地懷有深厚的情感。
晚年歸隱后,范成大主動承擔起編纂《吳郡志》的重任,希望為家鄉留下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與此同時,他的摯友龔頤正,雖非蘇州土著,卻早已在這片土地上找到了歸屬感,與范成大道志同合,共同致力于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大雪節氣,范成大站在窗前,望著漫天飛舞的雪花,心中涌起對龔頤正的深深掛念。他知道,在這嚴寒之中,龔頤正定需一份溫暖與關懷。于是,他揮毫潑墨,吟就《大雪送炭與芥隱》:“無因同撥地爐灰,想見柴荊晚未開。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接著,范成大含笑吩咐侍從:“將此詩與炭火一并,送往芥隱處。”
龔頤正正埋首書卷時,意外收到范成大的炭火與詩稿,驚訝之余,心中涌起暖流。他讀著詩中范成大雪中送炭卻言為應景的反語,感受到那份含蓄深沉的情誼,嘴角不自覺地上揚,贊嘆:“至能兄真是體貼入微,這份情誼小弟銘記在心。”
而《大雪送炭與芥隱》這首詩的絕妙之處,正在于此反語的運用,使得后世引申出“雪中送炭”的成語,比喻在困難時給予他人物質或精神上的幫助。
數日后,龔頤正為報范成大的深情厚誼,特意挑選一盆清雅脫俗的水仙,親赴石湖。水仙之姿,宛如仙子凌波微步,清新脫俗,令人心曠神怡。范成大見水仙,眼前一亮,心中涌起無限感慨。他望著龔頤正,感激地說:“養正弟,這水仙真為我這石湖居所增添了幾分生機。我一定要為你寫首詩,以表謝意。”
即刻,范成大寫下了《次韻龔養正送水仙花》:“色界香塵付八還,正觀不起況邪觀。花前猶有詩情在,還作凌波步月看。”這是關于蘇州水仙的最早記錄。
范成大寫完后笑問:“養正弟,你看這首詩如何?”龔頤正接過詩稿,細細品讀,眼中閃爍著贊賞的光芒:“至能兄真是才華橫溢,這首詩將水仙花寫得栩栩如生,我仿佛看到了那凌波微步的仙子。不過,至能兄,那日你雪中送炭的情景,我還記得清清楚楚,不如你再寫一首。”
范成大聞言,哈哈一笑:“養正兄真是了解我,那我就再寫一首,以紀念我們之間的深厚情誼。”于是,他又提筆寫下《雪中送炭與龔養正》:“誰與幽人暖直身,筠籠沖雪送烏薪。煩君笑領婆歡喜,探借新年五日春。”
龔頤正讀完這首詩,感慨萬分:“至能兄,你的詩真是字字珠璣,將我們的情誼表達得淋漓盡致。有你這樣的朋友,是小弟的福氣。”
這段友情,不僅溫暖了范成大與龔頤正的心靈,更為《吳郡志》的編撰工作注入了無盡的動力。這部著作成書于范成大臨終前一年的1192年,即紹熙三年。從一位兼具詩人與政治家身份的視角出發,《吳郡志》翻開南宋時蘇州的精彩一頁。
該志是宋代方志體例定型化的代表作,對后世修志有很大影響。《四庫》館臣稱其“征引浩博,而敘述簡賅,為地方志之善本。”該志對研究蘇州地區歷史及其經濟、文化發展均有重要價值。
2024年的大雪節氣,定于12月6日星期五,農歷十一月初六的深夜23點16分47秒。此刻,讀范成大的佳作——《大雪送炭與芥隱》、《次韻龔養正送水仙花》、《雪中送炭與龔養正》。重溫范成大與龔頤正的友情。
這友情,如同漫天飛舞的雪花,輕盈而純潔,不帶一絲塵埃;又如同那盆清雅的水仙,散發著淡淡的芬芳。他們的故事,激勵著每一代人珍惜身邊的情誼,傳承文化的精髓。
大雪節氣,祝大家生活愉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