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社會對醫藥的需求大增,但是這未必能帶來醫藥行業的繁榮,相反,可能是醫藥行業的墳墓。
很多做投資的朋友喜歡對標美國,其實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世界上只有一個美國,且不可模仿。
1、2022年,美國醫療行業規模為4.46萬億美元,占GDP比例為17.3%,無論是絕對值還是占比,均遙遙領先于全球其他國家,屬于獨一檔的存在。
2023年我國衛生費用占GDP的比例是7.2%
2、美國醫療機構政府醫保業務一般均為虧損,商業醫保業務是美國醫療機構核心甚至是唯一的利潤來源。注意,就算是在美國,政府醫保也是虧損的業務,只有商業保險才能讓醫療機構(醫療服務+醫藥)賺到錢。
3、美國私立醫院占據主導地位,按市場結構來看,美國非營利性私立醫院占主導地位。2021年5157家社區醫院中, 非營利性私立醫院數量為2978 家( 占比58%)、營利性私立醫院數量為1235家(占比24%)、公立醫院數量為944家(占比19%)。
4、美國的商業保險非常發達,2022年商保覆蓋約2.04億人,占總人口61.1%,從支出情況來看,2022年商??傊С黾s為1.29萬億美元,占總醫療支出比例28.9%,占GDP比例5.0%。
大家記住我最重要的論述:即使在美國,做政府醫保的生意也是無利可圖的,美國強大的商業保險才醫療行業提供了利源。
現在看大環境的1234我們都不可能對標美國,那去把醫藥行業做對標豈不是驢唇對馬嘴?
美國對標不成了,那就對標日本吧,畢竟在“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的醫療行業卻逆勢走出了一波長牛行情,看起來非常猛。
和中國類似,在老齡化之前,大家花著醫保的錢非常開心,大手大腳的,醫藥企業只需要搞定上市+廣告+醫院,就可以賺大錢,企業也不創新,主要是靠營銷費用做仿制藥。
好日子總是短暫,老齡化背景下醫保很快就顯得不夠用了。1981年,就在日本65歲以上人口占比首次超過10%的次年,政府決定定期降低國民健康保險(NHI)名單內的藥品價格。
到了1988年,日本更是啟動了一項針對13000多種藥物的降價政策,被國內稱為日本版“集采”,規定每兩年進行一次對醫保目錄品種的價格調整,次均降幅超過6%,一直延續至今。這才是日本集采最變態的地方。
你進集采了又能怎么樣?兩年降價一次。
你肯定說,太變態了,這不是不給企業活路嗎?哎,你說對了,就是這樣的,就是讓沒有創新能力,只會搞營銷的藥企去死。
80年代最高峰時,日本曾有超過1700家醫藥企業,而這一數字在1995年下降至1512家;到了2003年,只有1062家企業維持經營;2015年則僅僅剩下305家,超過五分之四的藥企被淘汰掉了。
剩下來的企業只能搞創新。
但是創新這口飯也不好吃啊。
為什么美國的創新藥強?除了人才強和技術積累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美國國內的醫療市場足夠大,能夠平攤高昂的研發成本, 2022年美國的人均經常性衛生支出為12,473.791美元,比我們人均GDP都高。
創新藥開發期間9~16年,開發費用從幾億美金到十億美金以上。和他相對的仿制藥的開發期間是3年左右,開發費用僅幾百萬美金,開發成本幾乎是100:1,如果沒有足夠大的市場,就算有技術,有人才,也是死路一條。
這個市場就是支付端。
很多人都不明白我為什么每次說醫藥,都要把保險拉進來,很簡單啊,沒人付錢,你的商業模式就走不通,那誰來付錢?
別忘了,就算是在美國,政府醫保也是虧損的業務。
不要老覺得集采怎么怎么了,對藥企不友好,就算在美國,醫藥行業市場中也存在著保險公司、PBM(藥品福利管理)等多種向批發商“砍價”的機構。其中,GPO(藥品集中采購組織)存在有100多年的歷史。它通過聚集采購量、與制造商或者批發商進行折扣協商等方式,來達到節省醫療機構費用的目的。
日本的創新藥賺錢,核心就是出海去賺美國的錢了,哈哈。
日本最大的藥企武田甚至7成以上營收都來自海外,這個海外核心就是美國。
創新藥本身是一個一個風險頗大的行業,類似于風投,根本不適合普通人或者普通企業,所以新藥制造商為了克服創藥的風險來讓股東獲得不斷的收益,就要不停的進行新藥的開發。相當于用n個這樣的波形把業績平滑化。
新藥的這個非線性收益特征決定了新藥開始販賣的時候PE是非常高的(甚至在研發階段不斷燒錢看不到利潤),等專利快到期了后面別的管線沒跟上的時候,PE又會變得非常低但是風險大。
所以,醫藥要賺錢靠譜的邏輯是:有人才有技術、有資金有平臺、能出海(歐美市場)。仿制藥部分就是靠資金實力,大魚吃小魚了,而絕大多數所謂的醫藥公司只能去死或者喘著氣活著。
具體落到投資層面,如果說你一定要投資醫藥,那我建議選擇創新藥,而且不要去選擇股票,這難度實在是有點大,可以選擇指數基金,比如科創生物醫藥ETF(代碼:588700,聯接基金代碼:021061)
科創生物醫藥ETF(588700)緊密跟蹤上證科創板生物醫藥指數,該指數從科創板市場中選取50只市值較大的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農業、生物質能、其他生物業等領域上市公司證券作為指數樣本,反映科創板市場代表性生物醫藥產業上市公司證券的整體表現。
科創板的屬性大家都知道,理論上科創生物醫藥ETF(588700)代表了最具創新能力的一大群藥企,從趨勢上來說,醫藥板塊整體估值和配置比例處于歷史低點,隨著增量政策的落地和經濟基本面的改善,醫藥板塊有望迎來估值修復。創新藥和仿創藥的高景氣度投資機會,以及器械、中藥、藥店、消費醫療服務等領域的個股見底反彈投資機會。
我能說的就是這些了,你讓我去投資某個創新藥企業,我是萬萬不敢的。
我沒那個本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