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商務部發布公告,決定加強相關兩用物項對美國出口管制。禁止兩用物項對美國軍事用戶或軍事用途出口,原則上不予許可鎵、鍺、銻、超硬材料相關兩用物項對美國出口,對石墨兩用物項對美國出口實施更嚴格審查,違反規定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幾種礦物的用途:
先來看鎵、鍺、銻、超硬材料的用途。鎵在半導體領域極為關鍵,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芯片性能的提升離不開它,比如在先進芯片制造工藝中,鎵能精準控制電子流動,加快運算速度。鍺在光纖通信和紅外光學方面作用巨大,光纖信號傳輸高效穩定靠的是鍺,在紅外光學領域,鍺用于制造紅外探測器等設備,在軍事偵察、安防監控等方面意義非凡。銻用于制造合金,這些合金耐磨、耐腐蝕,在汽車發動機、航空航天器材等工業機械部件制造中廣泛應用,能延長部件壽命,提升設備可靠性。超硬材料如金剛石,在工業切割和鉆探領域是“得力助手”,切割石材、金屬時輕松“勝任”,在建筑、礦產開采等行業應用廣泛。
石墨用途也不容小覷。民用領域,石墨常見于鉛筆芯,也是電池制造的關鍵材料,像電動汽車的鋰電池,石墨作為負極材料影響著電池續航和充電速度。軍事方面,石墨可制造特殊潤滑劑用于武器裝備機械部件,減少摩擦,保障裝備順暢運行,降低故障風險。同時,石墨還能用于制造防輻射材料,在軍事防護設施如防護掩體、核設施防護層中,有效阻擋輻射,保護人員和設備安全。
我國對鎵、鍺、銻、石墨實施出口管制有足夠底氣,源于豐富的資源儲量。我國鎵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約 80%,鍺儲量約占世界的 41%,銻儲量世界排名第一,占比超 50%,石墨也是儲量大國。這些資源優勢讓我國在國際貿易博弈中掌握主動,即使限制對美出口,也能保障國內相關產業穩定發展。
我國之所以出臺如此嚴格的限制措施,有著多方面深層次的原因。
從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來講,美國長期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對我國高科技企業制裁,在經貿科技領域打壓遏制。我國通過出口管制,反制美國霸凌行徑,保障關鍵產業供應鏈安全,如在半導體領域限制鎵、鍺出口,可防止美國進一步擴張,維護我國產業穩定發展。
履行國際義務方面,依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以及防擴散等國際義務,對兩用物項嚴格管控,能防止其用于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開發生產,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資源保護層面,鎵、鍺、銻等礦產資源有限且不可再生。限制出口可避免過度開發和外流,保障我國未來產業資源需求,實現可持續利用。同時,能減少開采提煉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提升產業競爭力上,出口管制給國內產業提供發展空間,促使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深加工和高端應用能力,增加產業附加值,推動產業升級。例如企業會更注重自主創新,提升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而且能促進國內產業協同合作,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國際貿易和外交談判中,出口管制措施可作為談判籌碼。展示我國在關鍵材料供應上的影響力,促使美國政策調整更謹慎,推動雙方平等協商解決貿易爭端,維護公平公正的國際貿易秩序。
美國面對中國的出口管制,可能采取多方面應對措施。
外交上,會發起外交抗議,指責中國限制不公平,在國際輿論上施壓,同時尋求談判協商,避免國內產業受沖擊。產業調整與替代方面,會推動國內相關材料生產,盡管困難重重,仍會投入資金開采、提煉和加工,還會與其他資源豐富國家合作,尋找替代資源或研發替代材料。技術研發與創新上,加大投入開發替代技術,提高金屬回收利用效率。貿易報復與限制方面,可能擴大對中國出口管制范圍,制裁中國企業,聯合盟友對中國施壓,企圖孤立中國。
總之,我國對美國的出口管制措施是在復雜國際形勢下多方面戰略考量后的重要決策。涉及關鍵礦物資源應用、國際貿易格局、中美戰略博弈及全球產業鏈穩定等諸多方面。這些資源用途廣泛且重要,我國資源儲量奠定管制基礎,美國應對措施預示事件發展走向,我國管制原因涵蓋多重要層面。未來,這一事件發展、中美博弈結果及全球貿易格局變化都值得密切關注與深入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