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侃侃 編輯 | 先聲編輯部
???
臺灣“言情女王”瓊瑤走了。
據臺媒體報道,今天下午1點22分許,知名作家瓊瑤在臺灣新北市淡水區家中輕生去世,終年86歲。
在她留下的遺書中,書寫著她對這個世界最后的浪漫與熱忱。她說,“「死亡」是每個人必經之路,也是最后一件‘大事’。我不想聽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為這最后的大事「作主」?!痹谏淖詈髸r刻,她盡顯從容,“我是「火花」,我己盡力燃燒過。如今,當火焰將熄之前,我選擇這種方式,翩然歸去。”
最后,她還在遺書中祝福大家,“親愛的你們,要勇敢,要活出強大的「自我」,不要辜負來世間一趟!”
作為火遍兩岸三地,瓊瑤影響了至少兩代人,創造了一個影視劇時代的言情女王,踐行了不后悔的一生,用很“瓊瑤”的方式浪漫離世。
01 敢愛敢恨,熱烈盡興
瓊瑤本名陳喆,出生于書香門第,成長階段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流離失所、戰火紛飛的大環境,讓瓊瑤小小年紀就刻下了對死亡的陰影,也為后來作品中及時行樂的精神內核奠定了基礎。
她從小酷愛文學,在語文方面很有天賦。18歲時,瓊瑤愛上了大自己25歲的國文老師,但被母親鬧到學校分開。后來,在高考落榜與失戀的雙重打擊下,她吞下安眠藥自殺,被搶救過來后,瓊瑤將這段經歷寫成了成名作《窗外》,講述師生戀的大尺度故事,一經發布就在讀者中引起轟動。
《窗外》師生戀劇照
80年代,臺灣正值思想解放時期,瓊瑤小說里對于愛情純粹的追求,切中了少男少女的心思。
瓊瑤對于愛情的理念,都書寫在了她的作品里。寫俊男美女談戀愛,寫渣男渣女,寫三角戀、師生戀,但是她也鼓勵女性應該思想解放,勇敢追愛。作為言情小說的鼻祖,瓊瑤小說成為了古早偶像劇的故事雛形。
瓊瑤的第一段婚姻,是跟同樣的是文藝青年且貧窮的慶筠,僅僅維持了五年就不歡而散;第二任丈夫平鑫濤,則是她文學和事業道路上的伯樂。
當時,瓊瑤常常給《皇冠》雜志社投稿,而平鑫濤正是社長,十分欣賞瓊瑤的才華。不過,平鑫濤已有家室和孩子,但在工作相處中,他漸漸對瓊瑤產生了情愫。
雖然在錯誤的時間相遇,但瓊瑤在精神上無法不被平鑫濤吸引,她又不想做小三破壞別人的家庭,于是繼續保持這種不倫關系,甚至原配妻子打電話給她也不肯放手。直到八年后,平鑫濤離婚,不顧道德與倫理和全社會的罵聲,他們走到了一起,并一直相伴到老。
2017年,平鑫濤罹患失智癥,因二次中風進入急救室,醫生表示需要立即插鼻胃管以維持生命,遭到了瓊瑤的堅決反對。她認為,插鼻胃管會讓丈夫失去尊嚴,違反了他們的愛情約定,因為瓊瑤的這一堅持,她不惜跟丈夫的親生子女公開決裂,痛苦備至的她甚至想到要跳樓。
自殺一周前,瓊瑤曾在社交媒體上發長文悼念丈夫,引用了她在1968年寫在小說《庭院深深》中的小詩,其中多次用到一個詞——不如歸去。
“多少的往事,已難追憶;多少的恩怨,已隨風而逝;
兩個世界,幾許癡迷,幾載的離散,欲訴相思。
這天上人間,可能再聚,聽那杜鵑,在林中輕啼。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啊啊,不如歸去。”
情真意切,卻已然表明心意。
02 一人撐起影視劇半壁江山
瓊瑤一生筆耕不倦,書寫了64部作品,在華語言情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20世紀70年代,瓊瑤有80部作品陸續被改編成影視劇作品,據統計版權費超過10億,影響力與金庸齊名,堪稱影響了中國電影電視的40年。
電影領域,瓊瑤作品在60-70年代就被改編成電影《追尋》《啞妻》,后面她和平鑫濤一起成立影視公司,制作了賣座電影《我是一片云》,成名作《窗外》也被改編成大熱電影。
1985年,瓊瑤開始進軍電視劇領域,推出電視劇《幾度夕陽紅》并大獲成功。80年代,瓊瑤的作品被改編成一部又一部電視劇,《庭院深深》到后來的《梅花三弄》系列,《青青河邊草》《婉君》到《一簾幽夢》,每一部都是大熱電視劇,在兩岸三地都刮起了“瓊瑤熱”。
一直到1998年,《還珠格格》的播出創造了收視奇跡,在全國的平均收視率達到54%,迄今為止仍然保持著電視劇重播紀錄。而后,又制作播出了《情深深雨蒙蒙》《又見一簾幽夢》等熱門電視劇。
可以說,從90年代到千禧年初,瓊瑤一個人的筆墨,支撐起了熱門影視劇IP的半壁江山。
同時,瓊瑤慧眼識珠,挖掘出一個又一個“瓊瑤女郎”、“瓊瑤男郎”。大家現在熟悉的很多巨星,比如林青霞、劉雪華、陳德容、蔣勤勤、趙薇、范冰冰、林心如、秦嵐、黃奕等,都是瓊瑤女郎出身。數據統計,被瓊瑤挖掘的明星高達上百人。
在瓊瑤離世后,林心如、蘇有朋、王艷、古巨基、蔣勤勤、李翊君、黃曉明、李晟等兩岸三地眾多藝人發文緬懷;曾與瓊瑤多次合作的湖南衛視也發文告別,稱“世界失去了一位至情至性的女士, 但關于愛的洞察與生的熱烈,永續。”
同時,瓊瑤不僅親自操刀編劇,她還參與影視音樂的詞創作。經統計,由她作詞的歌曲就達到20多首,《還珠格格》的主題曲《當》,片尾曲《雨蝶》,《一簾幽夢》的主題曲《我有一簾幽夢》,《情深深雨蒙蒙》的片尾曲《好想好想》,這些影視劇OST都在當時爆火,成為樂壇經典。
同時,瓊瑤還與時俱進,創意的將選秀引入影視劇選拔,比如與湖南衛視合作的“尋找紫菱”節目,選拔出的冠軍張嘉倪飾演紫菱,而后成為當紅女星。
無論是作品暢銷度、造星能力,還是將IP影視化,瓊瑤的才華和事業能力,在華人文化圈都是獨一無二的,甚至是領先時代的。
03 留給世界最后一場“瓊瑤式”結局
在瓊瑤年輕時,文壇批判她的作品三觀不正,太過于言情并且美化小三,比如李敖曾批評瓊瑤的書盡寫些花鳥月亮男男女女,沒有深度。
但是直到這一刻,瓊瑤用死亡證明了她為愛癡狂的一生,與她所踐行的價值觀:“我是「火花」,我已盡力燃燒過”。
其實瓊瑤自殺的選擇,早就寫在2017年給兒子與兒媳的信中。她談到了自己關于醫療抉擇與死后安排的多種內容, “無論生何種重病,不進加護病房,不動大手術,絕不插鼻胃管,希望死得快些”。
而瓊瑤從81歲開始,瓊瑤已經疾病纏身。她患有坐骨神經痛,右腿的肌肉韌帶肌腱攣縮發炎,疼痛到無法直立行走,生命質量明顯下降。
在瓊瑤看來,生命的質量比活著更重要,這也是她一直以來踐行的價值觀。而以自殺的方式選擇體面地結束自己的生命,也給世人留下了思考:如果生命不再保有質量,我們是否有死亡自由的權利?
前段時間,博主沙白赴瑞士安樂死事件在網上掀起一場關于“好死不如賴活著”和“死亡自由”兩種選擇的討論。
這兩種價值觀,也代表著兩種人。
就像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所寫的洞穴寓言,有人愿意走出洞穴,擁抱未知與真實,而有人則喜歡在洞穴中擁抱影子。這兩種選擇沒有對錯,但是無論選擇哪一種生命,生而為人,我們都要盡興、盡情地去活著,不辜負這一生。
就像瓊瑤那首親自填詞的《當》唱的:“讓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對酒當歌,唱出心中喜悅,轟轟烈烈把握青春年華”。
對于瓊瑤來說,死亡只是升華了她生命的完整性。她留給世界最后一場“瓊瑤式”結局,更把自己活成了一個傳奇。
最后,讓我們歡送瓊瑤,感謝你點燃過這個世界。
*本文圖源網絡,如侵權聯系刪改
排版 | 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