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科學成就的取得離不開精神力量的支撐,“科學家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歷久彌新、催人奮進的力量。
文|錢韶
新中國成立以來,無數閃亮名字早已濃縮在國家砥礪奮進的征程中、鐫刻在人民日新月異的生活中,撐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脊梁,錢學森、鄧稼先、李四光、華羅庚、錢三強……在新中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時局里,心中涌動著愛國情懷的科學家投身科學救國、科研報國、科技強國偉大事業,推動我國科技實力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
近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出品,中國科協宣傳文化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承制,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攝制的六集紀錄片《大國脊梁》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熱播。該片以科學家為人物核心,以重大事件為歷史線索,講述近代以來,矢志報國的中國科學家砥礪奮斗的故事,用一個個科學家的故事,串聯起中國科技事業的輝煌歷史,再現著我國科技事業艱苦卓絕的發展歷程。
依托人物故事,
勾勒我國近百年來科技事業發展史
我國的第一代科學家如何投身科學實踐?我國科技事業奠基人都有哪些科學家?國破家亡之際,科學家怎樣愛國報國?……紀錄片《大國脊梁》搜集真實的科學家人生故事,選取了諸多有突出貢獻但又鮮為人知的科學家,訴說了我國科學事業發展遇到的艱難困苦,以及如何在國家危難時刻取得進步的歷程,勾勒著我國近百年來科技事業的發展史。
民國初年,“科學救國”的理想在這一代科學家的心中萌發,他們有的創建科研機構、組織學術團體,有的投筆從戎、身赴國難,有的秉持科學救國理念、堅持科學研究等,濃重的家國情懷讓他們的人生故事與國家的命運深深聯結在了一起。我國第一本傳播科學知識的雜志——《科學》的創刊,近代中國規模最大的科學社團——中國科學社的創辦,讓以任鴻雋等人為代表的青年科學家的拳拳愛國心更加具體化。“民主”與“科學”口號在近代中國的大地上被叫響,為著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目標搖旗吶喊。1925年,哈佛大學博士葉企孫應清華學校教務長梅貽琦邀請,回到清華創辦物理系,用愛國情懷培養教育青年學子王淦昌、錢偉長等人投身科學事業。國破家亡之際,何澤慧、陳康白等海外科學家千方百計回國救亡……
新中國成立之初,黨中央千方百計,從方方面面吸引、培養科技人才建設新中國。在極端困難情況下,中國共產黨拿出5萬美元支持錢三強購買科學儀器;趙忠堯等回國途中被美軍無理扣留關押在日本,黨和政府全力營救。
此外,紀錄片還講述了中國共產黨擠出經費,派遣大量留學生出國留學,培養屬于我們自己的科技隊伍的故事。像彭士祿、周毓麟、梅自強、楊福愉、胡含、孫儒泳等人都不辱使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最終報效祖國。
觀照內心世界,
塑造生動鮮活的科學家形象
紀錄片《大國脊梁》在講述近代以來的科學家人生故事與國家命運共振的過程中,不僅挖掘了每一位科學家人生抉擇的高光時刻,也觀照了科學家的心理活動和內心世界,大量的內心獨白讓人穿越歷史時空,直達科學家生動真實的內心世界。在《初心》與《使命》兩集對科學家情感世界進行探索,挖掘了諸多細微的真實境況反映人物品格,為紀錄片賦予了更多打動人心的力量,一代代科學家鮮活而光輝的人物形象躍然屏幕之上。
在《初心》一集當中,紀錄片特別聚焦于民國時期的科學家們是如何在人生抉擇中用具體的行動表達愛國,他們又是如何在成長的過程中進行修正自我去更好、更正確地愛國,讓“小我”釋放出更強大的愛國力量。
“我們要從獎學金中特別節省下來的錢,支持這個刊物。有一段時間,我以湯和蘋果餅作午餐,以致得了營養不良癥。”這是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的趙元任為了支持雜志《科學》正常刊發所作出的努力與犧牲。為了支持刊物的正常印刷發行,趙元任等人筆耕不輟、大聲疾呼,一心為了祖國的核心利益發出一份他們自己的微光。
“中國之所以被外國人欺負,之所以弱,主要是沒有現代科學技術,你們應該是更好地去學好。最后是我們國家強大了以后,外國人才不敢來欺負我們。”面對國家利益受損和同學失去生命這樣慘痛的事情,王淦昌等人走上街頭抗議后受到了葉企孫先生嚴厲的教訓;“葉師的愛國激情,他對科學救國這種遠見卓識,深深地感染了我。愛國與科學緊密相關,從此成為我生命中最最重要的東西,決定了我畢生的道路。”針對被葉企孫嚴厲批評的事情,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曾這樣自述。
“國內的消息一天比一天壞……也許兵工署就要來電報請我回去服務,不是中國兵發炮發不準,放槍放不準嗎?其實只要我一算,一定百發百中!”核物理學家何澤慧在家書如是寫道,一句“其實只要我一算,一定百發百中!”的話語所流露出的,不只是一個中國科學家的自信,也是為捍衛祖國利益的急切心情,讓人深切感受到她對祖國的一片深情。
個人化的情感最為真切樸實,偉大科學家的個人情感所具備的感染力、穿透力和影響力是巨大的,《使命》一集采擷科學家們私人化的心理活動和情感表達,讓紀錄片獲得了更多感動人心的能量。
在新中國即將成立及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求賢若渴,科學家們也看到了中國共產黨新的風貌、作風,兩者之間的“雙向奔赴”開啟了新中國崛起的序幕。“我到愛人的家里,叫我當醫生的岳父把我的一個大趾甲拔掉一個,然后就住到醫院里去了。我告訴他們,我在坐車的時候把腳碰了,南京我不能去了。”為了能夠留在即將誕生的新中國的土地上,電子學家陳芳允不惜自傷了身體。
紀錄片還呈現科學家真實而復雜的內心活動,很難不讓人對這些偉大的科學家產生敬重之情。“我埋怨自己書生氣太重,不懂國情。戰爭還沒有停歇,百廢待舉,國家經濟狀況何等困難!怎么可能在這種時候撥出外匯來購買科學儀器呢?”當核物理學家錢三強提出要20萬美元到法國購買關于原子核研究設備的請求后,他內心又產生了些許后悔。但當時解放戰爭尚未結束,經濟狀況困難,中共中央還是決定予以支持,先撥出了5萬美元供錢三強使用。
一聲“祖國需要你們”,核物理學家朱光亞登上了返回祖國的輪船。臨行前,他在《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中說道,“同學們:是我們回國參加祖國建設的時候了!”“我們的民族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回去吧,祖國在迫切地等待著我們!”……
弘揚“科學家精神”,
致敬科學家的家國情懷
時代不同,“科學家精神”的具體展現是不同的,紀錄片《大國脊梁》圍繞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精神內核的科學家精神和“中國之所以成為今天的中國,是因為我們依靠千萬個他們這樣的脊梁,支撐起來的”“他們之所以成為中國脊梁,是因為他們偉大的人格”展開敘述,從一代代科學家,懷揣愛國、強國的夢想,嘔心瀝血,前赴后繼的經歷中,挖掘中國科學事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歷史,勾勒新中國科研事業,從萌芽初生,成長為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的征程,深情致敬了科學家的家國情懷與愛國主義精神。
當前,我們正朝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邁進,大力弘揚和踐行“科學家精神”,能夠讓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定“敢為天下先”的志氣,獲得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的力量,給予他們勇闖“無人區”、敢搏“浪潮尖”、善攀“新高峰”的勇氣。
紀錄片《大國脊梁》的播出,在全社會大力弘揚了科學家精神,激勵著全國科技工作者創新爭先、勇攀高峰,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而接續奮斗,也讓觀眾深切感受了一代代科學先驅的精神力量,營造了尊重科學、致敬科學家的良好社會風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