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風景名勝區,集太湖山水名勝之精華。1982年,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4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是一個以平山遠水為自然景觀特征,以典型吳越文化和江南水鄉風光為資源要素,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并重的天然湖泊型風景名勝區。四十余年來,始終堅持“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永續利用”原則,推動經濟發達地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太湖風景名勝區將繼續服務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重大戰略任務,踐行“為太湖增添更多美麗色彩”,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圖景更加可觀可感。
——題記
太湖風景名勝區光福景區地處姑蘇城西、太湖之濱,境內山環水抱、山水掩映,兼具江南水鄉之神韻、山區林峰之秀美,素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譽,是以植物勝景、宗教福地和湖灣漁港為特色的山水古鎮型景區。
吳地佳景 山水相映
光福景區的自然景觀呈現了典型的山水組合風貌,湖山縈繞,河道蜿蜒,長達32公里的湖岸線曲折窈窕。景區山巒起伏,共有大小山峰20余座,有盡覽太湖風光的西磧山、寶塔矗立的龜山、清泉潺潺的銅井山、帝王親臨的玄墓山、光福第一峰潭山、雪海香飄的吾家山,峰巒綿亙、生機盎然。
光福景區水體資源豐富,既有太湖、東崦湖、西崦湖等一平如鏡的開闊水面,也有木光運河、滸光運河等船只往來的交通水系,還有那鑲嵌在山石之中的墨泉、銅泉等淙淙泉水。唐伯虎詩詞中的“東崦荷花西崦菱”,至今仍分布于鄧尉山麓兩側。清初文學家徐枋曾夸贊:“鄧尉二崦,旨不減西子湖”。特別是西崦湖,地理位置優越,水域面積1300畝,晴天艷陽時,水光瀲滟,猶如一顆藍色寶石,散發著炫目光華。傍晚時分,霞光漫天,湖面船影輕晃,似金沙細碎,可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光福景區花木品種繁多,景區四時有不謝之花,八節有常綠之景。春天,塔山的櫻花溫柔綻放,在暖風吹拂下飄落陣陣浪漫櫻花雨。初夏,官山嶺的珍稀木荷花悄然現身,白色花瓣遠看如點點繁星,點綴于山林濃淡不一的綠色中。秋日,窯上桂花綴滿枝頭,疊翠浮金,景區十里飄香,馥郁氣息熏醉了每一位到訪游客。寒冬,香雪海的梅花如雪似海,暗香浮動,成為景區冬日不可或缺的一份惦念。
鐘靈毓秀 古跡林立
光福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據境內東湖、西崦湖出土的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石犁、石斧考證,早在5000多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光福作為鎮的建制始于北宋,明清時為吳縣六大名鎮之一。如今的太湖風景名勝區光福景區,香雪海、司徒廟、銅觀音寺、圣恩寺、石嶁、石壁等名勝古跡鑲嵌其中,盡顯太湖山水之精華。
光福古鎮位于景區東北,繞山而生、臨水而居,是光福人文歷史核心所在,其“山水環抱、街在山內、山在街里、四水繞城、匯水開街”的自然空間格局,呈現了江南水鄉獨有的韻味。
光福以寺名鎮,老街上的省級文保單位光福寺塔,距今已1500余年。光福寺,又稱銅觀音寺,其倚靠龜山,山頂有梁朝七級寶塔——光福塔。寺前有宋代古橋——光福寺橋,寺內有宋、元、明、清、民國歷朝碑刻,大殿前有明代古樟。
香雪海因賞梅歷史最為悠久、梅文化底蘊最為深厚而列為中國四大賞梅勝地之一,清朝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到此探梅賞勝,并留下詩篇。山上有宋犖(清代康熙年間江蘇巡撫)“香雪海”題詞,還有摩崖石刻、乾隆御碑、聞梅館、梅花亭登古跡。聞梅館、梅花亭掩映在梅花叢中,猶如玉樓瓊閣,翼然凌空。站在梅花亭上放眼眺望,雪海蕩漾,銀波耀眼,奇麗瑰怪,蔚為壯觀。
司徒廟與香雪海遙遙相對,相傳為東漢大司徒鄧禹隱居處,后人祀奉為神,日久成廟。庭院內有四株古柏,造型別致,姿態各異,雖經千年風霜雨雪、日曝雷擊的侵襲,卻依然遒勁壯觀,猶如天然盆景,堪稱天下奇絕。據傳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視至此,被這四株古柏吸引,嘆為觀止,分賜四柏為“清”“奇”“古”“怪”。
庭院環廊鑲嵌著明清以來眾多金石碑刻,其中有明朝《萬峰蔚禪師禪傳》碑、《金剛經》碑、清康熙皇帝“松風水月”御碑。尤以明末王時敏等書法家手書的《楞嚴經》碑最為珍貴,碑刻共有84塊,蠅頭楷書,清秀工整,筆力遒勁,刀法嫻熟,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光福悠久的歷史也孕育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16項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7項。
光福是近代玉雕、核雕、紅木雕、佛雕等“蘇作”“蘇工”的發源地之一。光福的玉雕、核雕、紅木雕、佛雕統稱為“光福四大工藝雕刻”,其風格“精、巧、靈、細”,彰顯出濃郁的地方特色。2013年光福鎮被命名為“工藝雕刻之鄉”,光福核雕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光福玉雕、光福紅木雕刻、光福佛雕和蘇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藝等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保護發展 和諧共生
在秀美自然山水和厚重人文積淀的支撐下,光福景區正積極探索一條保護利用的特色之路。按照“文旅融合、集聚發展”的思路,有機整合各種旅游資源,充分發揮梅文化、漁港文化、工藝文化、宗教文化、紅色文化和生態文化的綜合效應,積極開設“賞花之旅”“工藝之旅”“紅色之旅”等旅游線路,加速形成互動并進、相得益彰的發展局面。
良好的生態是光福景區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光福景區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性治理,以高質量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助推景區可持續發展,持續做好山體周邊環境整治和林木生態屏障保護,全面加強景區通湖河道的綜合治理,保障入湖河道水質。
太湖的藍是生機盎然的藍,太湖水也孕育了內陸第一大漁港——太湖漁港村。如今的漁港村被游客稱為“蘇州小洱海”,成為景區網紅打卡點。湛藍清澈的湖光、緊緊挨挨的昔日漁船、安靜守護的燈塔、濃郁的漁家文化、地道的漁村美食,漁文化和現代休閑生活在這里完美融合。
漫山島位于太湖東南水域,四面環水,為太湖第三大島嶼。島上農家宅院華麗變身高端酒店客房、浪漫的咖啡店、溫馨的圖書館、遼闊廣袤的稻田……吸引居住城市的人們暫別都市生活的奔忙,去島上靜心體驗一把遠離塵囂的慢生活,靜享自然野趣。
光福景區丘陵起伏,村莊自然散落,因循山水趨勢。光福景區一直重視傳統人居空間的“活態”保護與利用,著眼于“生態、空間、文化、產業”等鄉村要素,強調生態底色的利用和地域文化的傳承。科學編制村莊規劃,并結合美麗鄉村,特色田園鄉村以及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有序推進保護項目落地實施。
2021年,東頭西頭自然村獲得省級傳統村落稱號,2022年,沖山入選中國傳統村落。
湖光山色,洞天福地。過去40余年,光福景區立足資源稟賦,堅持用實際行動生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今后,光福景區也將繼續守護好這片青山綠水,統籌資源、科學規劃,做好生態旅游大文章,讓“綠水青山”永續利用,成為子孫后代的“幸福靠山”。
撰稿:江蘇省太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鎮人民政府
圖片來源:光福鎮人民政府、光福景區、梁龍、沈錚泓、王佩明、鄭思年、張炎龍
海報設計:李佳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