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立本
只有在青春的半徑中,才可以畫出兩岸感情的同心圓。兩岸新一代深度交流,交換生命的碎片,血濃于水,沖出政治的狂風暴雨,跨越臺灣深綠掀起的仇恨暗流。
臺海兩岸“零零后”的年輕人,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的互動,在校園,在街頭,在抖音和小紅書上,他們發現原來彼此有那么多共同興趣,可以不斷交換生命的碎片,沖破政治的狂風暴雨,跨越臺灣深綠組織掀起的仇恨暗流。
這是獨特的旅程。歷經疫情和“臺獨”病毒彌漫的兩岸關系,正走向新的轉折點。越來越多的民間力量都在質疑,為何如今在臺陸生只有幾百人,而八年前超過四萬人。他們都不滿意臺灣仇中勢力堵截兩岸新一代的交流。
這次馬英九基金會主辦的大陸青年訪臺團,就是要打破這道無形的墻,要兩岸年輕人可以零距離接觸。
臺灣的年輕人早就不受綠營“黑熊學院”的恫嚇,在社交媒體上發現中國大陸社會的多采多姿。臺灣不少的中學女生,都喜歡在小紅書上,看美妝的潮流與技巧,在源自大陸的Shein希音上購買今年冬天最新的服飾。初秋時節,臺北市民都在捷運車站的大型看板上,看到淘寶免運費的廣告。更不要說臺灣喜歡電子游戲的新一代,都喜歡中國大陸的“黑神話.悟空”的單機游戲,感受現代化電競與中華經典的巧妙結合。
音樂也是兩岸新一代的心靈連接點。來臺訪問的同學奏起了《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蕩氣回腸,引起臺灣同學共鳴,而這些大陸年輕人,卻不諱言他們喜歡臺灣的周杰倫、蔡依林、五月天、告五人等。
兩岸音符都在臺海的上空激蕩,要譜出和平的旋律。因為在青春的半徑中,可以畫出兩岸感情的“同心圓”,要交流,不要交戰。美國六十年代反越戰的青年高喊:“Make Love;Don't Make War”的口號,也在今天的臺海回響。
愛與和平才是兩岸民間的主旋律,超越民進黨的仇中政治操作。年輕的心靈可以直接交流,拒絕政客的“加工”。
從長安東路的中山女高,到木柵的政治大學,從臺北故宮到日月潭,都聽到“馬龍,我愛你”、“彭弋航,神仙妹妹”的呼喊聲,展現了臺灣社會對大陸同胞的親切,血濃于水,好感度“拉滿”,豈是綠營“1450網軍”排山倒海的抹黑所能掩蓋的。馬英九基金會的活動只是開始。兩岸民間未來增進交流,化解仇恨,就是為和平作出鋪墊。
國際地緣政治都在呼吁和平。特朗普新政府正在為烏克蘭和加沙停火而絞盡腦汁,臺海的和平成為中美之間的最大公約數,這都對賴清德政府形成巨大的壓力。
青春的橋梁正是和平的橋梁,跨越兩岸的猜疑,也跨越地緣政治的險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