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城自然有街,幾經擴展的吉林城亦然。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無數條街巷、胡同有如人體經脈一般,鋪陳于城垣之內,營養著這片江畔之地。歷經延、縮、擴、收,這些街巷胡同有的以旺盛生命力留存至今,有的則在完成使命后悄然退出歷史。由于城市早期管理相對粗放,這些吉林城道路的命名比較隨意,甚至還會因地標變化而變化,使得僅通過圖文資料確認史料中的街道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今天河南街南側的常寧胡同,最初本因為管理人參專賣事務的官參局位于胡同路北,得名局子街。在官參局成為歷史后,這條胡同西半段又因官方祭祀三品以上文官、二品以上武官的昭忠祠遷入,而改稱昭忠胡同(東半段叫東局子街)。到了晚清時,昭忠祠改為交涉司(署)的辦公場所,進而在進入民國后,昭忠胡同的西半段又被叫作交涉署胡同。到了解放后,被三道碼頭街分開的兩段又合在一起,叫做局子街,繼而才改為常寧胡同。文獻、地圖中以上地名又混合出現,讓當代人判斷時難免會覺得麻煩。
好在有所謂綱舉目張,在那些不停改名或固守本名的胡同之中,有那么幾條老街,算是吉林城內街道網絡的骨干,可作為判定其他時的參照。據道光年間史料《吉林外紀》記載,當時城內有五條重要街道,其核心是位于今天后魚胡同附近的吉林將軍公署——通大東門的為河南街,通小東門的為糧米行街,通大北門的為北街(還不叫北大街),通西門的為西街、大西街。第五條街道叫什么,書中沒有記述,有人認為是江沿街(今松江中路),有人說是通天街(今解放中路),而更多的人則認為應當是尚儀街。
尚儀街不長,北起河南街,南到糧米行街,全長僅百米有余,如今已被納入河南街之中。然而這條街道的名稱卻隱約透著不凡。所謂尚儀,與東北別處的尚義街不同,乃是注重禮節之意——就在街道的北端西側,從清代吉林城建成之日起,就是將軍公署;尚儀街北端東側則是吉林城隍廟,為供奉陰間守城之神城隍爺的廟堂。踏上通往將軍公署和城隍廟的主路,自然要提醒行人注重儀表言行,或許正是因此,街道才得名尚儀。
盡管尚儀街在吉林市的歷史上有著較高的地位,消失也是近代的事,但留存下來的清代照片卻極為罕有。原本今天是要說“一張沒有”的,但思前想后,覺得這樣定義恐有偏激之嫌。此前見過一張舊版明信片,大致拍攝于沙俄占據吉林城期間(1900-1904年),據說這條街道就是尚儀街,其景深處有一架四柱三間沖天式牌坊,即吉林將軍公署。對此,我也曾深信不疑,直到今年5月末在船廠博物館看到這張明信片的原件之后。
船廠博物館收藏的這張明信片幅面不大,但畫面清晰度較高,加之苗館長特意把明信片從亞克力框中取出,讓我近距離觀看,遂讓我有了新的發現:畫面前景為商業街,街道兩側棚檐參差,皆為“易燃”之物。其景深處為一架過街牌坊,排放后有高大的幌桿若干,依稀可見山勢陰影由左向右傾斜,街上行人的衣著發式為清代情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道路并未在穿越牌坊后戛然而止(許多老地圖中,尚儀街與河南街西口形成丁字路口),而是大致保持了“等寬”,走向稍向右側傾斜。牌坊后沒有明顯的岔路出現。
查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手繪《吉林城八門圖》中,城隍廟與大衙門(將軍公署)之間的胡同(民國時期的運動場東胡同)大致與尚儀街在同一條線上,但寬度要窄得多,二者在河南街有明顯的分界感。民國時期的印刷地圖中,尚儀街和運動場東胡同則不在一條直線上了,尤其是1912年繪制的《吉林省城街市圖》,尚儀街的最北端直接畫在舊將軍公署南側。因此,明信片中牌坊后有寬闊商業街的情況與路況實情不符,也與將軍公署、城隍廟并列(二組建筑物中間沒有店鋪)不符。
另外,在傳統文化中,過節牌坊的主要作用包括表彰、紀念和地域標志。在將軍公署和城隍廟之間,如有牌坊,是要紀念前任將軍還是現任城隍爺呢?顯然都不是。一般來說,衙門門前可以有鑲嵌官位品級圖案的影壁墻,廟門前則會立有帶斗的旗桿,但二者門前不會采用牌坊。目前無論是文字還是輿圖,也都沒有將軍公署或城隍廟前有牌坊的記述,反倒是《吉林城八門圖》在大衙門門口標注了一個類似影壁的方框。
再者,明信片上標注并沒有說這里是尚儀街,甚至沒有說這里是吉林城。上面除了“第11”之外,只有兩個單詞,其一是俄文Maнджypiя,另一個是英文Mandjurie,詞義都是“滿洲利亞”之意。這是一個雙關詞語,既代表當時整個中國東北,也代表“滿洲里”,考慮到滿洲里城鎮的歷史與明信片上街道風貌存在差異,我覺得兩個單詞指的應該都是中國東北。
綜上推斷,這張明信片可能是吉林城舊貌,但絕不是“尚儀街”。
如果這張明信片上的街道是清代吉林城的話,會是哪里呢?找尋答案還要從過街牌坊入手。從街道上店鋪櫛比、幌桿高聳的情況看,畫面中的街道一定是一條重要且熱鬧的街道,能立在重要街道上的過街牌坊,一定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吉林城八門圖》中,吉林城中的街道上只畫有兩處過街牌樓,一處在轆轤把街南口的江沿處,此處街貌與明信片情況不符。另一處則標注在北大街上。
清同治六年,吉林城擴建,原來的吉林城北墻外擴二百九十八丈三尺七寸,最北處在后來的致和門、北極門處。原有的老北門被包進城內,作為舊時紀念,老北門處建起一座跨北大街的牌坊,額書“鞏固金湯”。牌樓的位置即后來寶宣胡同西口,北大街過牌樓后主路向東偏斜至北極門,且出北極門外即見山巒。上述情形恰與明信片街貌相近。因而若此明信片的街景是清代吉林城,那么最大可能是北大街。
可能有人要問,北大街留存下來許多老照片,街景與明信片上并不相同啊。在此我要提醒大家注意這樣一個情形:由于清代吉林城的建材多為木料,甚至街道上也鋪設木板,因而每隔幾年,就會有規模不等的火災出現,尤其是1911年“火燒船廠”,更是把包括將軍公署在內的大部分城內建筑、街道焚毀。我們現在看到的北大街老照片,其最早年代大概在民國初年,即為火燒船廠之后,而此張明信片的拍攝時間為晚清,街景有所不同也無可厚非。
特別鳴謝苗韞識先生、賈大為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