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這個響當當的名字,在20世紀的中國畫壇可謂如雷貫耳。
他的畫作氣勢恢宏、筆墨縱橫,令人贊嘆不已。
但在風云變幻的時局中,這位天才畫家卻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
天才父親的不告而別
1949年,中國局勢動蕩不安。張大千覺得,自己若想繼續從事藝術創作,必須遠走高飛。他決定帶著最心愛的第四任妻子徐雯波逃往臺灣,尋求一方安寧之地。
可問題是,接應的飛機只給了他們三張機票,而張大千的家眷加起來有幾十口人。面對眾多妻兒,張大千不得不做出抉擇。
徐雯波雖是最受寵愛的妻子,但她不忍心對不起張大千的其他夫人,尤其是對張大千的二夫人黃素凝愧疚不已。黃素凝已經與張大千離婚,讓徐雯波代替自己走。
徐雯波決定將黃素凝的女兒帶走,留下自己年僅1歲的兒子張心建。張大千沒有多言,尊重了妻子的選擇。
就這樣,小小的張心建被父母留在了那個動蕩的年代。
他還不會說話,甚至連走路都走不穩,卻已經要獨自面對茫茫前路。也許,張心建哭過,但又有什么用呢?父母已經不告而別,只留下他一人在風雨中。
慶幸的是,張大千的一位故交、裱畫匠決定收留無助的張心建。這個善良的裱畫匠懷著舊日的情分,并沒有虧待這個孩子。他盡己所能地照料著張心建的起居,讓他免于流落街頭之苦。
但好景不長,隨著時局的變化,裱畫生意一落千丈。這位裱畫匠自身難保,實在沒有多余的力量去撫養一個幼小的孩子。
萬般無奈之下,他只能帶著張心建四處尋找愿意收留他的人家。
"建兒啊,不是表叔不想養你,實在是不想連累你跟著受苦啊。"臨別時,裱畫匠懷著愧疚的心情對張心建說。年幼的張心建似懂非懂,眼神中流露出淡淡的哀傷。
他對離別已經習以為常,父母的音容笑貌在他記憶中也已模糊不清。
再一次被遺棄的張心建,就這樣開始了他輾轉流離的生活。
無論他走到哪里,父親張大千這個響亮的名字,總像一個指引方向的路標,也像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張心建想要擺脫這個名字的束縛,卻發現自己無論如何也逃不掉。
大娘姐姐似春陽,心建重獲母愛溫暖
經過一番輾轉,張心建最終還是回到了張家。張大千原配夫人曾正蓉,決定接納這個不幸的孩子。曾正蓉是個善良寬厚的女性,她憐惜張心建年紀小小就受盡生活苦楚。盡管自己也身處逆境,卻愿意敞開心胸去愛這個無辜的小生命。
在曾正蓉的身邊,還有她的女兒張心慶。姐姐張心慶和弟弟年紀相仿,看著顛沛流離的張心建,一下子就同情起來。在那亂世之中,一家人能夠好好地守在一起,已是莫大的幸運。張心慶發誓,要像媽媽曾正蓉一樣,把這個可憐的弟弟視如己出,給他一個溫馨的家。
就這樣,在大娘和姐姐的關愛下,張心建又嘗到了久違的親情滋味。記憶中,總有曾正蓉忙前忙后準備吃食的身影。"建兒,來嘗嘗大娘做的紅燒肉,多吃一點,把你喂胖點。"曾正蓉總是笑盈盈地盯著張心建吃飯,生怕他餓著。
姐姐張心慶也盡心盡力地照顧弟弟。她和他一起玩游戲,講故事,帶他認識這個世界。在姐弟倆嬉戲的歡聲笑語中,張心建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建兒,這個肉粽子你最愛吃了,姐姐讓給你。"姐姐總是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弟弟,讓他感受手足情深。
在溫情的浸潤下,張心建的性格漸漸發生了變化。他從一個自卑內向的孩子,慢慢變得開朗、自信起來。他不再躲在角落里默默垂淚,而是與姐姐一起在院子里奔跑嬉鬧。鄰居們都夸張家的這個小兒子生得乖巧伶俐,曾正蓉和張心慶聽了自是喜不自禁。
盡管生活清貧,一家人卻其樂融融。張心建打心眼里把大娘和姐姐當成了最親的人。在她們身邊,他第一次感到,原來"家"是這般溫暖安寧的港灣。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再大的苦難也不足為懼。
然而,童年的時光總是短暫而難忘的。隨著張心建漸漸長大,生活的困頓讓這個家庭雪上加霜。曾正蓉和張心慶雖然盡力讓張心建感受到母愛的溫暖,但生計的壓力卻如影隨形。貧窮限制了張心建的發展空間,他不得不過早地承擔起生活的重擔。
即便如此,張心建心中對大娘和姐姐的感激之情,卻從未消減。是她們給了他生命中最溫情脈脈的記憶,讓他在人生的逆境中不至于迷失方向。這段時光,成為了他后來漂泊歲月里的精神支柱,是他內心深處永遠的慰藉。
命運無常
少年張心建在大娘和姐姐的呵護下漸漸長大,臨近而立之年,他滿懷希望地開始了自己的人生征途。憑借自己的努力,張心建在鐵路局找到了一份稱心的工作。每天,他都兢兢業業地工作,以自己的方式回報養育之恩。同事們都夸他是個懂事能干的小伙子,領導也對他青眼有加。
工作之余,張心建還結識了一位可愛的女孩。女孩名叫小玉,是鄰居家的姑娘。小玉不僅長得漂亮,性格也溫柔賢惠。兩個年輕人一見傾心,很快墜入了愛河。他們約會、聊天,憧憬著未來的美好生活。張心建想,等工作穩定下來,就向小玉求婚,組建自己的家庭。
但是,命運卻和張心建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一天,鐵路局里來了一位新領導。這位領導對張心建的工作能力很是贊賞,卻在得知他是張大千的兒子后,臉色驟然一變。原來,這位領導和張大千有些過節,見到張心建就移花接木,遷怒于他。
領導處處刁難張心建,給他穿小鞋。張心建再怎么努力工作,領導也不給好臉色看。同事們知道內情,都勸張心建辭職算了。張心建心里明白,這份工作他是留不住了。他懷著沉重的心情,遞交了辭呈。就這樣,一個前途無量的青年,卻因父親的名聲而丟了飯碗。
更令張心建絕望的是,他心愛的女友在得知他失業后,態度也變得冷淡疏離起來。小玉的父母聽說張心建是張大千的兒子,本就對他有些微詞。如今張心建失業在家,他們更是強烈反對女兒與他來往。
小玉禁不住父母的壓力,忍痛與張心建分手了。她泣不成聲地對張心建說:"心建,對不起,我們不能在一起了。我父母不會同意的,我也沒勇氣反抗他們。你要保重,忘了我吧。"說完,小玉頭也不回地跑開了,徒留張心建一人在原地,悲痛欲絕。
接二連三的打擊,讓張心建感到萬念俱灰。他茫然地行走在街頭,渾渾噩噩,不知何去何從。曾經溫馨的家,如今也成了他的傷心地。大娘和姐姐看到他的遭遇,也心痛不已,卻無力改變現狀。
終于,22歲的張心建做出了一個令人心痛的決定。
他要結束這痛苦的一生,以死亡來擺脫父親的影響。他懷著決絕的心情,走向了鐵軌,想要用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就在張心建閉上眼睛,等待死亡降臨的那一刻,但命運再一次和他開了殘酷的玩笑。他沒能如愿以償地死去,卻被火車無情地碾斷了雙腿。
張心建醒來時時,發現自己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殘缺的雙腿傳來陣陣幻痛,提醒著他那個可怕的夜晚并非一場噩夢
病床前,大娘曾正蓉和姐姐張心慶守候著,她們紅腫的眼睛訴說著無盡的心痛。
曾正蓉握著張心建的手,哽咽道:"建兒,你可嚇死大娘了。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我們一家人都會一起面對,千萬不要想不開啊。"
姐姐張心慶也泣不成聲:"你一定要堅強地活下去。你是一個有才華的人,不能就這樣放棄自己。"
張心建聽著大娘和姐姐的話,心里五味雜陳。他知道自己不能就這樣輕易放棄,那樣就辜負了大娘和姐姐多年的養育之恩。
就在張心建彷徨無助的時候,一個意想不到的人出現了。他就是張心建的叔叔,也是張大千的弟弟張善子。張善子得知侄子的遭遇后,特意趕來醫院看望。他見到張心建的第一句話,就讓這個失意的青年眼前一亮。
"你可知道,你的父親張大千,就是一位出色的畫家?繪畫,是我們張家的家學淵源。我看你骨骼清奇,想必也是一個藝術的苗子。不如,你從今往后,跟我學畫吧。"
張心建怔怔地看著叔叔,難以置信地問:"叔叔,我殘廢了,還能學畫嗎?"
張善子微微一笑:"孺子可教,你的手不是好好的嗎?只要你肯用心,一定能學有所成。再說,人生能有幾回搏?與其在這里自怨自艾,不如去追尋一個新的人生目標。"
張善子的一番話,點燃了張心建心中的希望之光。是啊,與其在絕望中等死,不如去追尋生命的意義。他不能辜負大娘、姐姐還有叔叔的期望,更不能辜負自己的人生。
從那天起,張心建便跟隨叔叔學起了繪畫。他用殘缺的身體支撐畫架,握著畫筆,一筆一劃地勾勒著心中的圖景。起初,他的畫工拙劣,線條歪歪扭扭,色彩也不協調。但他并沒有氣餒,而是更加努力地練習。
漸漸地,在叔叔的悉心指導下,張心建的畫藝日漸精進。他的畫作開始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線條舒展有力,色彩濃烈飽滿。他用畫筆,描繪出內心的喜怒哀樂,抒發著對生活的感悟。
張善子看著侄子的進步,欣慰不已。他鼓勵張心建說:"心建啊,你的天賦很高,說不定有朝一日,能夠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超越你的父親呢。"
張心建聽了叔叔的話,心中涌起一股強烈的力量。是啊,他要用畫筆,書寫自己的人生篇章。他要讓世人看到,一個殘疾人,也能創造出不凡的藝術人生。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告慰在天之靈的父親,告訴他,兒子沒有辜負張家的家學淵源。
從那以后,張心建更加專注于繪畫事業。他日夜不輟地創作,每一幅畫都傾注了他的心血。他的作品,開始在畫壇嶄露頭角,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贊譽。
盡管,他的人生歸于平靜,他與父親的關系,還有許多未解之謎。
但是,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張心建明白了一個道理。
人生如畫,關鍵要活出自己的色彩。無論是愛恨離合,還是悲歡離合,都要用畫筆,銘刻于方寸之間,鑄就不朽的春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