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創新與心理健康知識
2024年12月4日下午1時22分許,知名作家瓊瑤在新北市淡水區家中輕生身亡,享壽86歲。
一、瓊瑤遺書:活得瀟瀟灑灑
朋友們,不要為我的「死亡」悲哀,為我笑吧!生命的美好,就在于「能愛,能恨、能笑,能哭、能歌、能說、能跑、能動、能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能嫉惡如仇,活得轟轟烈烈….」這些,我都在有生之年,擁有過了!我「活過」了,不曾辜負此生! 我最放不下的,就是家人和你們。「愛」緊緊的系著我心,你們都是我最最不舍的。為了讓我的靈魂 (不知道人類有沒有靈魂),也能「翩然」,大家為我笑、為我高歌、為我飛舞吧!我在天之靈,會與你們「共舞」的! 別了!我至愛的你們!慶幸此生,曾經和你們相遇相知。
親愛的你們,要勇敢,要活出強大的「自我」,不要辜負來世間一趟!這世間,雖然不是十全十美,也有各種意外的喜怒哀樂!別錯過那些厲于你的精彩! 千言萬語說不盡,最后,祝福大家健康快樂,活得瀟瀟灑灑!
二、再讀瓊瑤體會到的力量感
對生命自主權的捍衛:瓊瑤在遺書中明確表示 “我不想聽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為這最后的大事‘作主’”,這句話展現了她對生命自主權的堅定捍衛,打破了傳統觀念中對死亡的被動接受,讓人們看到了她在面對生命終點時的勇氣和果敢,這種自主選擇的態度具有強大的力量,給讀者帶來了心靈上的沖擊。
積極樂觀的態度傳遞:盡管是在談論死亡,但瓊瑤的遺書中卻充滿了積極樂觀的情感。她強調自己是 “火花”,已經盡力燃燒過,擁有了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如愛恨哭笑、能歌能說等,讓人們感受到她對生命的熱愛和珍惜,這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在遺書這樣特殊的文本中顯得尤為珍貴和有力量,能夠感染讀者,讓人們以更加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
對家人和朋友的深情與擔當:瓊瑤在遺書中表達了對家人和朋友的深深不舍和牽掛,但她又不希望自己的離去給他們帶來過多的悲傷,希望大家為她笑、為她高歌、為她飛舞,這種對所愛之人的深情以及為他們著想的擔當,展現了一種強大的情感力量,讓人們體會到愛的深沉與偉大。
對年輕人的殷切囑托:她特別叮囑年輕人不要輕易放棄生命,一時的挫折打擊可能是美好生命中的 “磨練”,希望年輕人能夠經得起磨練,活出強大的自我,不要辜負來世間一趟。這體現了她對年輕一代的關愛和期望,這種跨越年齡的囑托具有一種傳承的力量,激勵著年輕人珍惜生命、勇敢前行。
三、關于生命的感悟
關于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瓊瑤的遺書讓我們深刻感悟到生命的價值不在于長度,而在于其豐富性和深度。她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 “活過”,即充分體驗生命中的各種情感和經歷,愛恨分明,活得瀟瀟灑灑。這提醒我們在有限的生命中,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去愛、去恨、去感受,讓生命充滿色彩,才能不虛此行。
面對死亡的態度:大多數人對死亡都有著本能的恐懼和逃避,但瓊瑤卻以一種豁達、從容的姿態去面對。她的選擇讓我們思考死亡并不可怕,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像她一樣,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保持尊嚴和自主,以自己希望的方式告別這個世界。這種對死亡的重新認知,能夠幫助我們更加坦然地面對生命的無常,減少對死亡的恐懼和焦慮。
珍惜當下與身邊人:遺書中無處不體現著瓊瑤對生活的眷戀和對家人、朋友的不舍,這也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當下的重要性。我們常常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身邊的美好和身邊人的情感,而瓊瑤的離去則提醒著我們要放慢腳步,用心去感受和珍惜每一個與家人、朋友相處的瞬間,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
生命的傳承與延續:瓊瑤對年輕人的囑托,體現了一種生命的傳承精神。她的文字、她的精神以及她對生命的感悟,都將通過這封遺書和她的作品傳遞給后代,激勵著更多的人去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挑戰,去創造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這也讓我們意識到,每個人的生命都不僅僅屬于自己,我們的經歷和感悟都有可能成為他人前行道路上的指引和力量,從而使生命在這種傳承中得到延續和升華。
千言萬語說不盡,最后,祝福大家健康快樂,活得瀟瀟灑灑!
四、瓊瑤生平
瓊瑤(1938年4月20日—2024年12月4日),原名陳喆,女,漢族。出生于四川成都,中國當代作家、編劇、影視制作人,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
1949年,瓊瑤隨父陳致平由大陸到臺灣生活。其后步入職業作家行列,并相繼進入電影、電視劇制作行業。16歲瓊瑤以心如為筆名發表小說《云影》,25歲時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窗外》。1971年和1975年,由瓊瑤小說作品改編的電影《庭院深深》和《女朋友》,分別獲得第9屆、第12屆臺灣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
瓊瑤創作的小說作品大多已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其中較為聞名的包括《庭院深深》、《梅花三弄》系列、《還珠格格》系列等。瓊瑤創作小說主要代表作有《窗外》、《潮聲》、《水云間》、《一簾幽夢》、《心有千千結》、《梅花烙》、《海鷗飛處彩云飛》和《彩霞滿天》等。
仝兆景,河南南陽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河南省科學家精神宣講團成員,焦作市首席科普專家,教育部全國研究生教育評估監測專家庫專家、教育部全國本科畢業論文抽檢評審專家。主持參與完成國家自然基金4項。長期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人工智能、工程倫理教學科研,擅長運用沙盤游戲、繪畫心理治療、格盤、催眠、旅途心理治療等開展焦慮抑郁心理治療、青少年厭學治療,開展大中小學、企事業單位團體心理健康、安全心理、婚姻幸福、團隊建設、人工智能、科學家精神、心理咨詢師督導等方面的科普宣講、培訓和講座。
用心進步,快樂成長
關注:創新與心理成長
分享 收藏 點贊 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