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的新聞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在這場偉大的治沙事業中,有很多默默無聞卻功不可沒的英雄,世界著名治沙專家劉銘庭前輩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我們拍攝并制作的《我到新疆去》紀錄片中,就記錄了這位英雄的故事。
1957年,懷揣著改變新疆面貌的理想,劉銘庭毅然決然地投身到了這片"死亡之海"。
在那個物資匱乏、條件艱苦的年代,他扎根大漠,與流沙搏斗,研究固沙植物,苦思用它為沙區百姓致富的技術。
劉銘庭的治沙之路,始于一次偶然的發現。在一次考察中,他發現了優良的固沙植物“塔克拉瑪干檉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紅柳。
這一發現,開啟了他畢生的治沙事業。此后數十年,他先后發現了5個檉柳新種,成為“中國檉柳家庭”1/4種數的發現人和定名人。
但新種的發現只是開始,如何將紅柳更好地應用到荒漠化治理中才是關鍵。于是,劉銘庭投身到對紅柳的引種、育苗、造林和綜合開發的長期艱苦試驗和研究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紅柳的育苗技術有了顯著提高,紅柳苗株的數量由每畝5萬株提高到50萬株,創造了當時新的世界紀錄。
1982年,面對塔克拉瑪干南緣策勒縣“流沙圍城”的危機,劉銘庭臨危受命,立下“軍令狀”,承諾在5年內治理流沙6萬畝。
他采用生物防沙和工程防沙相結合的技術,僅用3年時間,就提前完成了任務,使綠洲面積有所增加,流沙前鋒得以后退。這一壯舉,開辟了歷史上第一次人進沙退的新格局。
然而,劉銘庭并不滿足于此。他深知,只有生態效益還不夠,沙區群眾的生活也需要改善。于是,他開始研究如何利用紅柳資源,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實現了世界首次名貴藥材肉蓯蓉(大蕓)的人工繁殖。這一突破性的成果,讓許多沙區農民實現了脫貧致富的夢想。
1995年,劉銘庭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的崗位上退休。然而,他并沒有停下腳步,而是繼續投身于治沙事業。
他攜家帶口扎根和田,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前沿帶領群眾育苗造林、防沙治沙、種植大蕓。如今,已是耄耋之年、身患多種疾病的劉銘庭,一年中仍有大半時間待在南疆沙區,繼續為沙區群眾提供種植大蕓的技術指導。
劉銘庭的一生,是與塔克拉瑪干沙漠相伴的一生,也是與“我到新疆去”這一偉大主題相伴的一生。
64年前,他懷著改變新疆面貌的理想來到這里;64年后,他依然在為這片土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扎根邊疆、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甘于奉獻的精神。
塔克拉瑪干的沙海茫茫,劉銘庭的精神永存。
他的事跡,將激勵一代又一代人投身到建設祖國邊疆的偉大事業中去。讓我們向這位偉大的治沙英雄致敬,向所有扎根邊疆、奉獻邊疆的建設者致敬!
本文由“我從新疆來”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