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白茶,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或許就是“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說法,相信不少人都是從這句響當當的口號中認知到白茶越陳越佳的特性。
說來,白茶中的“藥”到底該作何理解?通常分為兩種:其一是白茶在后期存放期間可能會陳化出“藥香”,這并不難理解,有不少耐于久藏的茶葉都會轉化出“藥香”。
諸如黑茶中素以“紅濃陳醇”著稱的六堡茶,經年存放后可能產生類似熬中藥的氣味、又或是傳統工藝老茶婆常伴有黃芪、甘草一樣的藥香氣。
白茶經過長時間的貯藏陳化,也有可能陳化出獨具特色的藥香。其二,就是講白茶的藥性了,流傳廣泛的“三年藥”、“萬病之藥”之說,按字面意思看就是老白茶可作為藥用!
追根溯源,白茶藥用早在明末清初周亮工的《閩小記》中就提及:“太姥山古有白茶,今呼白毫,產者性寒涼,色香具絕,而尤以鴻雪洞為最,功同犀角,為麻疹圣藥,運銷國外,價同金埒。”
那么問題來了,白茶的“藥香”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氣味?又是如何產生的?白茶的藥性與哪些內含物質有關?今天小懂就來為大家詳細探究一番~
白茶的“藥香”是怎樣的?
不炒不揉的白茶經萎凋、干燥工序制成后,新白茶的香氣以毫香、嫩香、蜜香、清花香為主,而白茶的藥香多見于存儲得當、轉化良好的有年份的白茶之中。
不過根據具體存儲年份的不同,白茶陳化出的藥香也是不盡相同的。通常具備產地好、工藝好、品質好的新白茶,在適宜環境下存儲1~2年可能會出現新鮮的草藥香。
這種年份較新的白茶產生的草藥香,聞起來就像粵、港、澳地區夏日必備的“涼茶”的香氣,而涼茶的配方正是由金銀花、夏枯草、菊花、連翹、蒲公英等各種中草藥組成。
隨著白茶貯藏年份的增長,白茶存儲初期的草藥香會逐漸轉化為木本根莖類的藥香,茶湯入口是偏濃醇的藥膳氣息,細嗅類似當歸、黃芪、熟地黃、防風等中藥材的氣味。
白茶的“藥香”如何形成??
風格各異的藥香都是白茶長期存放在適宜的貯藏環境中,各種內含物質發生一系列轉化而成。對此,國內相關科學實驗就進行了不同貯藏時間白茶品質差異的研究。
結果表明隨著存儲年份的增長,凸顯新白茶清花香的芳樟醇、香葉醇、苯乙醇、水楊酸甲酯等成分逐漸降低,且白茶原本的清鮮、毫香感也隨之遞減甚至消失。
相反地,白茶中呈木香的物質則與貯藏年份呈正比例關系,包括呈木香的2-甲基萘,呈溫和木香、沉香的雪松醇以及呈柏木、杉木氣息等陳香物質的含量均隨年份增長而上升。
這些物質與果香型的苯甲醛,葉香、果香型的香葉基丙酮,花香、木香型的β-紫羅酮等協調作用下,共同形成了老白茶陳化出的陳香帶有棗香、藥香等特點。
可見,藥香的形成是白茶多種內含物質協同轉化的結果,極為難得。另有研究還展開了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這三種品類的散茶與餅茶陳化香氣的對比實驗。
如上圖所示,經過3年陳化的散茶白毫銀針、白牡丹凸顯花香、花果香,而壓餅后這兩種香氣均不顯,反而棗香、陳香更濃郁,白毫銀針餅茶還陳化出木香。
陳化3年后的壽眉則無論是散茶、還是餅茶均帶有陳香、藥香,只不過壓餅的壽眉藥香更顯,且伴有辛香、木香,這可能與壽眉餅茶中乙酸龍腦酯含量更高有關。
在六個參與試驗的樣品茶中,三年陳的壽眉餅茶中乙酸龍腦酯含量高達0.71%,占據第一!而乙酸龍腦酯呈藥草香和松香,因此壽眉餅茶的藥香更突出,且帶木香。
這個實驗研究證實了不同等級的白茶,壓餅前后的陳化香氣存在不少區別!單論藥香,粗老的壽眉茶即便是散茶也略帶藥香,壓餅后在濕熱作用下轉化效果更佳,藥香更顯。
白茶的藥理作用從何而來?
白茶之為藥用的歷史悠久,在白茶核心產區福鼎當地素有冬日燜煮老銀針、飲用治感冒的習俗!國內外也有提取白茶中的天然物質,深加工成美白抗皺的面膜、化妝品等頗受市場歡迎。
在六大茶類中,白茶的制作工藝是公認最簡約的,為其藥理作用奠定了物質基礎!湖南農業大學的楊偉麗教授就曾展開加工工藝對不同茶類主要生化成分影響的研究。
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楊教授特意選取了同一產地、同一品種、同樣嫩度的鮮葉,按照不同制作工藝制成了六大茶類的茶樣,再測定各自主要生化成分含量是否存在區別。
結果如上圖所示,在同一鮮葉原料的前提下,白茶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氨基酸、黃酮類、咖啡堿的含量均位列第一,這些天然物質都是白茶突出藥理作用的可靠來源。
尤其是白茶中的黃酮類物質含量高達2.205%,不僅相比鮮葉中的黃酮含量升高了17.2倍,且以14.2~21.4倍的差距遙遙領先于其余五大類茶。
而黃酮類物質被譽為“天然抗氧化劑”之一,國內外諸多科學研究證實其能有效減輕紫外線輻射、防止紫外線輻射引起的DNA損傷、預防細胞衰老退化等。
正因為白茶富含的黃酮具有出色的抗氧化功效,白茶也因此被稱為“女人茶”、“美容茶”,吸引了一眾國際美妝大牌紛紛推出白茶系列護膚品,深受女性受眾青睞。
此外,氨基酸也是白茶藥性的主要載體之一,國內另有實驗表明白茶(白毫銀針)的茶氨酸含量(30.08mg/g)以絕對優勢在六大茶類中獨占魁首。
據我國著名茶學家、茶業教育家陳椽先生所著的《茶藥學》記載:茶氨酸在人體肝臟內分解為乙胺,其能調動“伽馬-德耳塔T形細胞”促進干擾素的分泌,從而形成人體抵御感染的“化學防線”。
由此可見,高抗氧化的黃酮類物質、調節人體免疫功能的茶氨酸均是彰顯白茶藥性的重要功臣!但白茶畢竟不是“藥”,而是一種對人體有生理調節作用的功能性飲品。
日常適當飲用白茶的確有一定的養生功效,但指望喝白茶治病是不可行的!要知道市面上的白茶藥品是直接提取白茶主要功能性成分制成,與飲茶獲取的量不可同日而語。
想通過大量喝白茶攝入足量甚至超量的黃酮、茶氨酸等物質無疑是異想天開!加之白茶的咖啡堿含量也較高,過量飲用還會引起尿頻尿急、心跳加速等不良反應,適量飲用為宜!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參考資料:
[1]《不同產地及貯藏時間白茶品質差異研究》,陳澤文(云南農業大學 2023碩士論文);
[2]《壓餅處理對白茶陳化香氣的影響》,陳志達、黎攀、陳興華、楊應杰、何普明、屠幼英(1.浙江大學茶學系,浙江杭州 310058;2.福鼎市茶業發展領導小組,福建福鼎 355200);
[3]《加工工藝對不同茶類主要生化成分的影響》,楊偉麗、肖文軍、鄧克尼(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1,27(5):384-386.)
[4]《白茶主要生化成分比較及藥理功效研究進展》,崔宏春、余繼忠、周鐵峰、黃海濤、郭明敏、師大亮、張偉(杭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茶葉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4)
[5]《茶藥學》,陳椽(著)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茶知識
1、
與茶友談茶、喝茶
群內不定時發紅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