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G(檢索增強生成)與Agent(智能體),是大模型應用領域最被認可與看好的主流應用形態。本篇文章,我們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教你快速認識AI Agent。
盡管大部分人是在LLM(大語言模型)興起后才接觸AI Agent,但它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只是因為LLM給AI Agent帶來了全新的可能與突破。所以,本文的AI Agent,也是特指基于LLM的自主型人工智能實體。
01
為什么需要Agent?
大模型已經非常強大,能夠生成內容、回答問題甚至協助編程。那么,為什么我們還需要 AI Agent?
簡單的說,大模型就像一個“超級大腦”,知識豐富、能力強大,但它的問題是“只懂回答,不懂行動”。
你可以讓它生成一篇文章、回答一個問題,但如果你希望它主動完成一系列復雜任務,僅靠大模型自身是不夠的。
比如,你可以問大模型:
“如何調查與獲取競爭對手產品的信息?”
甚至也可以結合RAG,讓大模型來回答:
“總結我們公司最新某某產品的特點?”
但是,如果你讓大模型完成如下任務:
“對比A公司競品與我公司產品的差異,把結果發送到我郵箱。“
這時,大模型就無能為力了。原因是它只有聰明的“大腦”,但卻沒有“手腳”、也沒有“工具”,因此無法自主的完成任務。
所以,AI需要這樣的進化:
這就是為什么需要Agent——
因為,我們需要AI不僅是被動的回答問題,更需要能夠主動的解決問題。
02
什么是Agent?
所以,AI Agent(智能體)是一種能利用大模型進行自主的任務規劃、決策與執行的系統。
它的核心思路,是讓人工智能不僅能回答問題,還能像人一樣主動完成一系列關聯性的任務。不僅有聰明的“大腦”,還有靈活的“手腳”,必要的時候還會使用“工具”。
如果說大模型像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而AI Agent就像一個“辦事能力強的大管家”。
這位管家會根據你的需求,把任務拆解成多個步驟,并主動找到資源或工具來完成。
比如這個任務:
“對比A公司與我公司產品的差異,把結果發送到我郵箱。“
Agent會借助大模型規劃任務步驟并執行:
先從互聯網搜索A公司產品信息(使用Web搜索工具);
再從企業知識庫檢索我公司信息(使用本地查詢工具);
生成對比報告(讓大模型完成);
發送郵件到郵箱(使用郵件發送工具)。
可以看到,基于大模型的AI Agent,就是把強大的語言模型和一套可以主動行動的機制結合起來,讓它不僅能“懂”能“想”,還會“做”。
所以Agent與大模型之間的區別可以總結為:
大模型只是一個大腦,而Agent是一個完整體
大模型只會告訴你怎么做,而Agent會幫你做
模型本身不會使用工具,而Agent會使用工具
大模型通常不會記憶,而Agent則具備記憶能力
Agent借助大模型來實現理解與規劃能力
03
Agent的常見應用場景?
AI Agent可以在很多場景下發揮作用,包括但不限于個人助理、客戶服務、市場營銷、決策支持、游戲仿真、智能家居、無人駕駛、機器人等。
以下是一些實際的例子:
1.智能客服
比如一家公司需要全天候解答客戶問題。AI Agent可以根據客戶問題調用大模型生成答案,還能主動查詢庫存信息、處理訂單甚至提供物流狀態。
2.編程助手
開發人員需要解決某個技術問題,AI Agent不僅能提供代碼示例,還能直接運行代碼,調試錯誤,甚至優化性能。
3.個人助理
Agent可以幫你管理日程、訂餐、處理郵件、監控股票市場,并根據你的偏好提供個性化建議,而不只是回答問題。
4.智能家居
家庭中的Agent可以連接燈光、空調、安防攝像頭等設備,根據家庭成員的指令與設定,主動調節環境,控制家具設備。
5.科學研究
在科研領域,AI Agent可以自動收集最新文獻、設計實驗流程、分析實驗數據,并生成總結報告。
04
Agent的基本工作原理?
AI Agent的工作原理,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步驟:
1.輸入理解:用戶提出一個任務(比如發送一份產品對比報告),Agent首先借助大模型對用戶輸入指令進行理解和解析,識別任務目標和約束條件。
2.任務規劃:基于理解的目標,Agent 會規劃完成任務的步驟,并決定采取哪些行動。這可能涉及將目標分解成多個子任務,確定任務優先級與執行順序等(如獲取競品信息、查詢企業產品信息、生成對比報告、發送電子郵件)。
3.任務執行與反饋:通過大模型或外部工具完成每個子任務(如調用搜索引擎、查詢數據庫、生成對比結果、調用電子郵件發送服務);在此過程中,Agent會搜集與觀察子任務結果,及時處理問題,必要時對任務進行調整(如任務執行發生了錯誤,可能會進行多次迭代嘗試)。
4.任務完成與交付:將任務的結果匯總并輸出(如生成對比報告與郵件發送回執)。
當然,這只是Agent的核心處理流程。在實際應用中,根據環境與需求的差異,可能存在高度定制且復雜的Agent工作流。
05
Agent系統的基本組成?
獲得廣泛認可的Agent架構,來自于OpenAI公司的總結:
可以總結成:
Agent = LLM + 記憶 + 規劃技能 + 工具使用
1.大模型:提供核心的語言理解、推理與生成能力,是整個Agent的“大腦”。
2.任務規劃:對復雜任務借助大模型進行分解、規劃和調度,并及時觀察子任務執行的結果與反饋,對任務及時調整。
3.工具使用:與外部工具(如API、數據庫、硬件設備)進行交互,擴展智能體的能力,執行任務,相當于Agent的“手腳”。
4.記憶:這是Agent的“存儲器”,可用來存儲短期的記憶(如一次任務過程中的多次人類交互)或長期記憶(如記錄使用者的任務歷史、個人信息、興趣偏好等)。
除此之外,通常Agent還需要提供一個直觀的入口,讓用戶可以方便地給Agent下達指令或查看結果。這個入口,可以是可視化的文字輸入、語音輸入,或者對外開放的API接口。
05
Agent面臨最大的挑戰?
LLM的高速發展給Agent開辟了新的天地,但必須看到,當前AI Agent仍然處于技術積累與實驗階段。
盡管很多大模型廠家推出了Agent平臺甚至商店,但主要集中在個人助理、娛樂、寫作等對可靠性與確定性相對較低的領域,而在真正的生產力場景,還面臨眾多挑戰。
而最主要的問題來自:
AI Agent將LLM作為核心組件,用于理解用戶需求、計劃任務、生成響應并執行操作。但在一些對準確性、可預測性、可追溯性要求極高的場景中,LLM的不確定性會帶來一些潛在問題。
錯誤的任務規劃
LLM誤解了用戶的意圖或語義,可能會導致錯誤的計劃與結果
錯誤的工具調用
如果LLM生成了錯誤的工具調用邏輯,可能會導致任務失敗
生成錯誤的建議
在醫療、法律、金融等需要高度準確的領域,不確定性可能帶來嚴重后果
安全與倫理問題
LLM可能會根據不完整的上下文生成帶有潛在風險甚至違反倫理的建議
穩定性和可重復性
在工業應用中,系統的行為需要可重復且穩定,而LLM由于其生成概率特性,可能在相同條件下輸出不同的結果
在模型廠家、開發工具提供商、應用開發商的共同努力下,這些問題正在不斷得到優化與改善。
06
Agent未來的發展趨勢?
AI Agent雖然還處于發展的初期,但未來潛力巨大。簡單展望其發展趨勢:
1.更強的自主性與智能化
隨著技術進步,AI Agent將擁有更強的人類意圖理解、邏輯推理和復雜任務處理能力,能夠在更多場景下自主決策,執行多樣的任務。
2.深度行業化與定制化
更多的領域與行業會定制化自己的AI Agent,比如IT領域的開發助手、醫療領域的診斷助手、智能家居的家庭助手、智能實體機器人等。
3.更強的個性化,人性化
AI Agent會具備更強的個性化能力,能夠在與使用者的長期交互中學習使用者的習慣、個人信息與興趣偏好等,以提供更貼心的服務。
4. 持續學習和自適應能力
AI Agent將具備持續學習的能力,能夠根據環境變化和新數據進行自我調整和優化,持續提升自身的智能水平。
5. 倫理與法規考量更受重視
隨著AI Agent的普及,對隱私、安全和倫理的關注將促使相關法規和標準的制定,確保AI技術的負責任發展。
AI Agent的出現,為人工智能技術賦予了主動行動的能力,讓它從“被動回答問題”進化到“主動完成任務”。無論是個人生活、企業運營還是科學研究,AIAgent都在逐步展現它的潛力。可以預見,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AI Agent將成為我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助手。
作為LLM開發人員,如果想要更系統性與更深入地學習LLM應用,特別是企業級的RAG應用場景下,當前主流的優化方法與技術實現,推薦看這本書——《基于大模型的RAG應用開發與優化 — 構建企業級LLM應用》。一定會有所收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