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1點22分,作家瓊瑤在臺灣淡水家中輕生離世,終年86歲。
王朔對當代流行文化有個很著名的說法,“四大俗”。分別是寫言情的瓊瑤,金庸,香港四大天王和成龍。
王朔這么說當然有他的道理,倘若一個東西過于流行,過于下沉到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中去,那的確很難“高級”起來。像是現在抖音快手上的那些扭來扭曲的“文化復興”和俄羅斯娜娜們,那就是俗,那是真俗。
相比較起來,我反而覺得瓊瑤為代表的“四大俗”其實也沒那么俗了。
個人覺得,這個名單對金庸先生是不公平的,王朔將其列入其中,大概是有個人趣味導致的偏見之嫌。
瓊瑤這樣的女士,在安排自己的死亡終點的時候,一定也要美一把,就連遺書也寫的十分唯美。
“‘死亡’是每個人必經之路,也是最后一件‘大事’。我不想聽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為這最后的大事‘作主’。”
“我是‘火花’,我己盡力燃燒過。如今,當火焰將熄之前,我選擇這種方式,翩然歸去。”
“朋友們,不要為我的‘死亡’悲哀,為我笑吧!生命的美好,就在于‘能愛,能恨、能笑,能哭、能歌、能說、能跑、能動、能紅塵作伴、活得薄瀟灑灑,能嫉惡如仇,活得轟轟烈烈……’這些,我都在有生之年,擁有過了!我‘活過’了,不曾辜負此生!”
可悲的是,我們現在想出一個像瓊瑤一樣的俗氣作家,都已經很難了。瓊瑤寫的東西,其實不僅僅是言情這樣的成人童話,更是中國人的家文化。所以在互聯網還未發達的內地,她的長連續劇就是可以走入千千萬萬的家門,透過有些模糊,不是很穩定,不是4K超高清的電視機,撫慰人們的心情。尤其是在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并不富足,看瓊瑤的劇卻可以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一種幸福感。哪怕這是虛構的。
網絡小說時代到來之后,內地一幫創作者,把金庸、瓊瑤他們創作上一些不好的元素又給無限放大了,讓文學藝術更加脫離現實的土壤。變成了好看的男頻就是關于屌絲逆襲的劇情,而好看的女頻,則如毛尖所說的,里面貫穿了大量封建而俗套的價值觀,變成了“按地位,財產分配顏值,按顏值分配道德和未來。”“總裁才能一天到晚出沒機場,總裁住別墅,有樓梯,就能從樓上摔下來,一般老百姓家里,都沒有摔流產的空間。”
乃至現在的情結更加狗血而緊密的短劇,你能說這是在繼承瓊瑤的寫作嗎,可以說是,但是我始終認為,繼承的是很不好的一面,其中更為主要的是,當代的創作人已經高度功利化和市場化了,哪個爽哪個快就造哪個。
我甚至看到通俗的寫作,除了男頻女頻之外,里面又進行了大量爽文題材的細分,有些是穿越的,有些是大女主題材的,就像便利店里面的薯片一樣,任君挑選,應有盡有。
文化創作變成了文化工業生產,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富士康式的流水線工程,有人買單才是最重要的。至于看完之后,能夠對我們這一代人的心智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些創作團隊(抱歉,我必須用團隊這個詞)是根本不關心的。
我在想,當年瓊瑤在寫還珠格格,在寫情深深雨蒙蒙的時候,一定不是這樣去搞創作的。她是在用情感去寫作,盡管有情緒泛濫的嫌疑,但是這也成就了瓊瑤。
程序化的寫作替代了情感式的寫作,這就導致了我們現在的文化沙漠現象。
瓊瑤遺書中的“能愛,能恨、能笑,能哭、能歌、能說、能跑、能動、能紅塵作伴、活得薄瀟灑灑,能嫉惡如仇,活得轟轟烈烈”竟也成了過去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