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工資決定了一個人的工作狀態,還是一個人的工作狀態決定了工資?
在這個問題上,這屆網友們用一個段子,玩笑式地給出了自己心中的答案。
- 月薪2000——領導算個啥,我在公司是老大
- 月薪5000——只要地球還在轉,不行咱就換
- 月薪10000——基本不請假,讓我干啥我干啥
- 月薪30000——公司是我家,我給領導拜一拜
- 月薪100000——公司的方向,就是我生命的方向
錢少事多,心態崩了
@曹小怡,“工作加量不加價,我不想干了。”
之前工資8000多,不高也不低,但整體來說我還比較滿意,因為工作壓力不算太大,每天基本能準點下班,時不時還能摸點小魚。但是7月份同事休產假去了,領導就讓我先帶著做她的工作,后續再看是招人還是從其他部門轉崗過來一個人。
這部分工作增加后,我每天忙得沒空喝水、上廁所,每周有一半時間會加班到7、8點之后。本來還很期待領導承諾的漲工資,結果工資卡一到賬,傻眼了,就加了300塊……
假設同事的工資跟我一樣,我全部接下來了,只多拿300塊,這合理嗎?!
現在我整個就是一個抗拒上班的狀態,反正就多給300塊,湊合干著就好,要什么自行車啊。
@Kelly,“工資被新人倒掛,我心態崩了。”
年中部門里招進來一個應屆生,試用期一直是我帶,當時我心里還有點優越感,覺得主管能讓我做帶教,說明很肯定我的能力。
后來有一次跟新人聊天,他無意間透露了公積金數額。我一聽,這公積金基數明顯比我高啊,再一回算,他的月薪至少比我高兩千塊。
我入職三年了,一個剛入職的新人,工資居然比我高2000多!
我努力地克制情緒,盡量理智地分析其中原因——或許因為人家是留學生呢?或許因為他是管培生呢?或許因為公司招新人的標準變高了呢?……
但無論我怎么分析,心態都是失衡的。
我不想再無私分享工作經驗,更沒心思好好工作了。真的,兢兢業業的工作狀態,很難再回去了。
@張大興,“提跳槽才被加薪,我堅定了要離職的心。”
在前公司干了6年,工資基本沒漲過,中間因為背上房貸壓力大了,跟領導提過一次漲工資,除了一張大餅,什么都沒得到。
年初我在老婆的慫恿下抽空出去看新工作,相當順利地拿下了漲幅40%的offer。回來跟公司提離職,領導先是繼續打人情牌挽留,后是上升到實質的漲工資,確實說動了我。
但在我糾結要不要走的那一周里,意外發現公司已經把我這個職位掛在招聘網站上了,薪資標準至少提升了20%。我恍然大悟,原來所謂的“漲工資”只是緩兵之計,公司已經開始留后手了。這下我才真正下定決心,堅決離職。
事后老婆幫我分析了三點,我覺得很對:
1. 我提離職公司才肯加錢,說明公司早就知道我值更多錢,只是一直揣著明白裝糊涂。
2. 過去我一直任勞任怨,提離職讓領導覺得我心思不定,萬一后續招到人,我隨時有被踢走的風險。
3. 公司的薪酬制度本來就不合理,即便我留下來了,長久來看還是會低于市場行情,還是不劃算的。
公司出手大方,我更加賣力
@麥琪,“不上班拿到80%工資,我決定當牛做馬一輩子。”
兩年前疫情期間,我有兩三個月被隔離在家,辦公電腦和相關資料都在公司,完全沒辦法居家工作。
那段時間我非常焦慮,上一份工作就是受疫情影響被裁的,一分錢賠償金都沒拿到。如果這份工作再保不住,我只能向爸媽伸手了。當時我對公司的期待很低,不奢求發工資,只要能讓我繼續工作,能幫我交了隔離期間的社保就行。
但月底公司發通知,所有人員按80%發工資,其余20%到季度末看整體營收情況,再適當補發。
80%是什么概念呢?相當于我每天躺在家里不干活,最多只是忙忙團購搶菜啥的,就能拿到正常上班時的大部分工資。
真的感激到爆哭,復工后的信念就是——只要這家公司沒有特別過分的事,我愿意當牛做馬在這兒打工一輩子!
@于冕,“我的干勁兒來自一年兩次調薪。”
從小公司跳槽到大公司,突然就特別能理解為什么很多人能在一家企業里工作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別的不說,大公司的薪資制度真的太激勵人了啊。
以前在管理不正規的小公司,不論干得怎么樣,基本工資幾乎沒什么變化,頂多在績效和略有體現。
但在大公司,每年至少兩次調薪機會,一次是年初雷打不動的全部門普調漲薪,一次是年底各自申請的升職和競聘。此外,公司接了大單子、團隊業務做得好,甚至拖欠的貨款追回來了,公司都會多發一些額外的獎金。
在這種情況下,真的有一種有付出就有回報,做得好就有超值回報的感覺。所有回報真金白銀的體現在工資上,有什么理由不拼命干呢?
為什么工資決定了一個人的工作狀態?
1. 物質保障帶來心理穩定,內心穩定影響工作狀態
剛畢業的那幾年,比起薪資的高低,我更看重工作能否帶來成長,職場人際關系是否和諧。
但隨著時間慢慢推移,我面臨安家、結婚、養育子女、贍養父母等人生重要議題,身上的經濟負擔越來越重,求職時也越來越看重工資。
當每個月的收入都能覆蓋房貸、育兒費用和其他開支,并且還能有一些盈余時,我的內心就無比滿足,不會因財務焦慮而分心,只是想著如何能做好眼前的工作。
但在收入波動的那幾個月里,我無比恐慌,會一邊刷招聘網站看機會,一邊看看自己有什么做副業的機會。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對個體也是一樣。薪資的絕對值,決定了一個人是不是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2. 薪資的相對值,決定著公平性和價值感
工作十多年,我最不能平衡心態的時刻,就是意外發現前同事工資比我高1500塊的那一刻。
當時我正和同事S一起出差,財務工作疏漏把S的工資單發給了我,在她撤回之前,我正好看到了這條消息。
我先是驚訝,然后一陣未被公平對待的刺痛感涌上心頭——S入職比我晚,工作內容和我差不多,完成情況也不見得有我好,憑什么工資比我高?不就是因為她跟領導走得近,聊得來?不就是因為她特別擅長表現?……
那段時間我完全沒辦法心平氣和地與S相處,也不想積極回應領導布置的任務。不出半年,我就辭職了。
俗話說,“幸福是比較出來的,不幸也是。”少有人會認為同事比自己更值得高工資。
如果在公司內、行業內進行橫向比較,你的薪資都是更有競爭力的,那么這些差額必定會帶給你巨大的自信心和價值感。
當然,除了工資的絕對值和相對值,職場環境、調薪機制、上升空間等等因素,也都影響著一個人的工作狀態。
最悲催的打工人,或許是拿著每月三千塊的工資,卻被領導逼著要有狼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