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18日,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386旅在旅長陳賡的率領下,抵達平定縣城以東的馬山村。劉伯承聞訊,在10月19日前往馬山村,與陳賡等人會合。
劉伯承
這一段時間,由于國民黨軍第二戰區部隊在忻口有力地阻擊了日軍,日軍被迫調轉主攻方向,由開始的自北向南進攻,改為自西向東進攻。日本華北方面軍派出第1軍的第20師團、第2軍的第108師團、第109師團第31旅團組成西進兵團,由師團長川岸文三郎統一指揮,沿著正太(河北正定至山西太原)鐵路西犯,直逼山西東門戶娘子關。
根據八路軍總部命令,劉伯承率領第一二九師迅速向娘子關東南及日軍側后進發,其中第386旅第771團部署在平定縣桃家嶺、七亙村一線,第386旅第772團則回到馬山村。第771團在七亙村趕修隱蔽工事時,遭到日軍偷襲,被打散了。劉伯承緊急調動第772團埋伏在七亙村,打了一場漂亮的“重疊待伏”伏擊戰——“七亙村伏擊戰”。
八路軍
10月26日,日軍第20師團為了切實控制正太鐵路南邊的平行大道,沿著從井陘縣至平定縣的一條小路運送軍用物資。劉伯承收到情報后,安排第772團在這條小路的必經之處七亙村利用有利地形設伏,截擊日軍。第772團團長叫葉成煥,副團長叫王近山,都是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
果然,10月26日拂曉,日軍一支龐大的輜重部隊,在步兵200余人掩護下進入第772團的伏擊圈。第772團有意放過日軍的先頭部隊,等輜重騾馬進入伏擊圈內在發起突然襲擊。前面說過,這是一條小路,道路狹窄,不利于日軍兵力展開和火力發揮,日軍被打得狼狽逃竄。此戰持續兩個小時,八路軍以傷亡10余人的代價,共斃敵300多人,繳獲騾馬300多匹和大量軍用物資。陳賡在日記里記載:“今日終日搬運勝利品。群眾無需雇請,自動參加搬運。孔氏村、泉口及另一村公推代表攜豬一只求見,說為慶祝第八路軍的勝利。”
七亙大捷烈士公墓園
不過,劉伯承的心情并不輕松,因為國民黨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兼13軍軍長湯恩伯電話告知,決定放棄娘子關,并勸告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也趕緊撤退。同時,從前方偵查的情報得知,日軍正在大規模沿正太鐵路向東進攻。撤,還是不撤?劉伯承認真分析后,判定日軍必然會向陽泉為目標發動大規模追擊,前方必然極為需要彈藥和糧食,一定會盡快向平定運輸軍需品,七亙村依然是日軍必經之路。
劉伯承揣摩到日軍的心理,他們以為八路軍不會在同一地點再次設伏,便制造假象佯裝撤軍。10月27日,第772團神不知鬼不覺地繞了回來,再次在七亙村設伏。稍微不同的是,上次埋伏地點在七亙村東面,這次在西面。
10月28日清晨,日軍輜重部隊在100多騎兵、300多步兵的掩護下,果然沿著這條小路過來了。等日軍進入了伏擊地域。第772團第3營的機槍、步槍一齊響了起來,組成了嚴密的火網。這一仗,八路軍傷亡20余人,擊斃日軍100多名,繳獲騾馬幾十匹。
在戰利品中,八路軍找到了一份渴望已久的“寶貝”:兩張軍用地圖。一張是華北地區軍用地圖,一張是山西省軍用地圖,是日軍從閻錫山的軍用倉庫里搶去的。此前,劉伯承拜訪閻錫山時,找他要幾份軍用地圖,閻錫山回答說沒有。劉伯承迫于無奈,只好使用袖珍本的中學生地圖。
閻錫山
伏擊戰是兵家常用戰術,但從古以來的軍事指揮人員都不會在同一個地點前后安排兩次伏擊戰,所謂“兵不重伏”是也。但是,劉伯承藝高膽大,一反常態的在同一個地點,三天內先后兩次設伏,并大獲全勝,這在戰爭史上也不多見。
據稱,此戰被英國軍事專家列為世界十大經典戰術之一,后來不少國家在軍事教材中收入了這個戰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