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臺后,美國留學局勢堪憂。
前幾天多所頂尖大學提醒學生在特朗普總統宣誓就職日前返美,以便政策有變,影響學業。
這給即將到來的新年蒙上了一層灰。
再加上加拿大、澳洲限制國際生數量,追求性價比的內地留學家庭紛紛盯上了香港,香港也因此一躍成為今年的大網紅!
港碩今年率先淪陷,多個熱門專業,比如港中文的會計學提前三四個月關閉了通道,就連冷門專業都被卷翻了,港中文環境信息、健康與公共管理項目也提前滿額。
港本這邊也逐漸不太平,港前三部分專業直升好幾個臺階,難度堪比英國G5。
在留學圈里,香港長久以來便是一個不起眼的目的地,每年它都被當作是保底和備胎。
在多國多地區混申中,香港永遠是墊背的那個。
但僅僅幾年時間,令誰也沒想到的是,輕奢的香港成了頂流!
01
— 灣媽看世界 —
風頭十足的香港名校!
香港從備胎走向正位,全靠個人實力的急劇上升以及港府出面來推波助瀾。
留學申請火爆,首先是香港的教育質量和學術水平能站上世界舞臺。
這個人口750多萬、面積僅1110多平方公里的寸土寸金的地方,佇立著多所世界級名校。
在今年新發布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香港高校整體排名又在上升,尤其是內地家庭最愛的香港八大公立名校,就有5所進了QS世界前100名:
- 香港大學躍升至第17位,僅次于內地北京大學與美國康奈爾大學,趕超內地清華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耶魯,澳洲的悉尼大學等名校;
- 香港中文大學攀升至第36位,遠高于內地的復旦、上海交通大學和浙大,美國UCLA、紐約大學,加拿大的UBC,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等;
- 香港科技大學上升到了第47名,與內地的浙大肩并肩,超過美國前10的西北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分別位列第57名和第62名,甩掉了中科大、南京大學、同濟、武大、哈工大等名校好幾條街,還超越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杜克大學等。
- 即便是香港浸會大學未入圍前100強,排進了第252名,它依然與哈工大并排而立,還有沒上榜的香港嶺南大學和香港教育大學,一個是博雅教育的典范,一個教育領域的老大哥,亞洲的名號響當當。
11月初QS還發布了亞洲大學的最新排名, 香港有11所大學上榜,其中6所進了100強,亞洲20強占了5個席位,奪得亞洲10強3席!
港大與北大、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穩坐前4;港中文上升到第6名,香港城市大學是一匹黑馬,沖進前10,把韓國的高麗大學擠出了榜單。
除了公立名校,還有香港樹仁大學、都會大學、恒生大學三所私立校也強勢出圈了。
10月美國斯坦福大學及信息分析公司愛思唯爾公布2024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排行榜,1534名香港學者入選,較去年增加80名。
單從大學排名和學者實力而言,香港的高等教育絕對是牌子和素質的保證。
實力在線之外,在全球性經濟下行期,香港學費也是暖人心。
香港八大國際生學費一年最高也才21萬,絕大多數一年就14萬到18萬港幣左右,一年總共花銷三四十萬,四年也才一百來萬。
(圖|香港大學學費)
相比英美動輒三四百萬的開支,香港靠輕奢與實力最終贏下了務實中產家庭的青睞。
當香港教育走向世界,港府今年也抓住了紅利,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順勢提出要「全力推進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建立「留學香港」品牌。
具體的做法包括三方面:
1. 鼓勵更多本地生深造,每年為12000名本地研究生提供獎學金;
2. 舉辦國際教育會議及展覽,加強院校間的合作,同時用獎學金吸引更多境外學生來港升學;
3. 加強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解決學生住宿難問題。
港府還在《施政報告》中表示,從11月1日起,暫免在港就讀的全日制非本地本科生參與兼職工作的限制。
而去年只適用于研究生階段,現在推廣擴展到本科生后,將近2萬名人會將受益。
這也正好與打造「留學香港品牌」的口號相呼應,「留學香港」,學是一部分,留是另外一部分。
靠優質教育和服務吸納外地學生來港就讀,并為其畢業后在香港長遠發展做好準備,從而擴大香港的潛在人才庫,讓人才實現學業和事業的雙豐收,港府屬實是老謀深算。
02
— 灣媽看世界 —
內地生擠爆了,
港八大還在不斷上新貨
搶人才和育人才一直是香港的主線任務。
為了人才庫,港府宣布從今年開始,港八大的本地生地招生比例從之前的20%提高到40%,招生名額相當于翻了一番,從之前的3000人增加到6000人。
除了增加非本地生名額,港八大今年還在不斷開設新學科,既是順應時代及學校自身發展,也是便于吸引更多人才,頗有種要吃到撐破肚皮的感覺。
非本地生擴招消息一出,今年非本地生人數直線上漲,港八大瞬間就被優秀的內地生擠爆了。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大學
港大往年只錄取約900名非本地生,今年直接超過1200人,已占本地學額的40%。
港大的王牌牙醫之前是不對非本地生開放的,2025年同時招收本地和非本地生,恐怕要被搶爆了。
港大是香港高等教育的標桿,與時俱進,積極踐行STEAM 教育,今年10月該校就新成立了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創新學院這2個學院。
涵蓋人工智能、數據科學及統計學、創新技術等不同領域的本科課程,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跨學科的專業知識和學習體驗。
港大計劃為明年入學的本科生推出「人工智能素養微證書」,這是所有新生的必修課,目的是進行「AI掃盲」。
文學院新增2個新課程,包括文學士(全球創意產業)及「文學士及工學學士(人工智能及數據科學)。
工程學院亦在課程設計上進行優化并在2025年推出多個新課程,包括數據與系統工程、機械工程、土木工程、工學學士與人工智能理學碩士聯合課程、計算機工程/電機工程/電子工程。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中文大學
港中文2024-2025學年錄了約800人,本科新生中的非本地生占比20%。
2025-26學年港中文也會開辦三個新的本科學位,包括公共人文學文學士、人體運動科學與健康研究理學士,以及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工程學士,應對社會對多元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香港科技大學
港科大自網申開放后就吸引了超萬份內地生入學申請,新學年它錄了逾600人,占限額的3成以上。
為了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樞紐,吸引、培養和挽留人才,港科大特別成立跨學科學院。
7月還成立了香港首個藝術與機器創造力學部,推出媲麻省理工學院等知名大學的研究生課程。
培育能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活用AI和機器學習等尖端技術的藝術科技人才,并為有創意潛能的本科生提供藝術與機器創意核心課。
同時為數碼媒體及創意藝術延伸主修(Major +X)的本科生推出更多選修課,預計明年9月招收首批學生。
工程和理學院合力推出5個新課程,涵蓋生物醫學及健康科學、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微電子和能源等范疇,既回應社會對醫療科研和新興科技專業人才的需求,亦是要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課程選擇。
同時工程學院實行新的「學院學系」雙軌招生制度,為學術目標明確的學生提供多種升學選擇。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香港理工大學
港理工錄取的非本地生人數在增長,暫未透露具體數據。
港理工也新推出了七個組合學士課程,包括跨學科、工商管理、建設及環境、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工程學科、人文學科和理學組合學士課程。
錄取的學生可以在首年探索不同學院提供的課程,其后再決定主修科目,增加學習自主及彈性。
另外該校的建設及環境學院將在2025/26學年開辦建筑學(榮譽)理學士課程,2025年1月成立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并開辦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數據科學及分析/金融科技及人工智能),同時改組以下課程: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城市大學
港城市本年度錄的非本地學生較去年上升逾兩成。
港城市在今年8月也宣布成立計算學院,由生物統計學系、電腦科學系及數據科學系重組而成,9月1日已經正式運作。
其目的也是要促進跨學科研究、吸引頂尖人才、鼓勵探索前沿技術,以創新推動經濟、貢獻社會,助力香港成為國際科創中心。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香港浸會大學
浸會大學本科內地生申請人數由2023-24學年的約1萬人增加到了約1.1萬人。
今年入學的整體非本地生比例從15%增加至20%,擴招后共錄約300名內地高考生。
2025-26學年,浸大新推出「數位未來與人文學科文理學士(榮譽)」跨學科本科課程。
新設七個跨學科第二主修以及兩個第二主修,以及在現有的體育及康樂管理文學士(榮譽)課程下新增運動科學主修等,來推動跨學科教育。
浸大還會修訂通識教育課,加入「人工智能創新社會公益」新課程,培養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并引入跨文化教育元素。
Lingnan University
嶺南大學
嶺南大學2024/25學年已經填滿非本地學生限額名額,非本地生的比例按年增加2成。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教育大學
教大今年入學的非本地新生約230人,占本地生4成,目前教大所有非本地生占整體學生超過一成,數量多于上年,其中逾九是內地生。
今年下半年起,該校將所有教育學士課程改為雙學位課程,旨在培養一專多長的所需人才。
同時增設三個新課程,其中數碼中國文化與傳意榮譽文學士,學額共31個,言語病理學及康復榮譽理學士和個人理財理學士學額分別是10個和35個。
對于課程的變化和新增,該校稱受社會人口結構變化影響,社會對教育和其他職業的需求改變,需要培養學生跨學科能力,課程會結合人工智能和人文元素并提供本地和大灣區實習機會。
總之,港府出政策擴招,港校力挽狂瀾,為吸引學生、留住學生開足馬力,多方開工一齊將香港捧到了頂流的高度。
03
— 灣媽看世界 —
港校肉眼可見變難了,
普通中產該怎么辦?
擴招和出新課程并不意味著港校會降低門檻,優質教育資源永遠都是稀缺品。
當香港熱度上升,成為留學高性價比、高安全感之王,港校的錄取難度自然會水漲船高,尤其是港前三的熱門專業,擇優錄取的規則在全球通行。
內地生申請港校可以選擇走高考、國際課程和DSE賽道,但不管哪條路都異常坎坷。
首先,用高考成績申請港八大,涌入的各個都是大學霸,甚至是各省市的狀元級人物,普娃根本就沒有機會。
港中文和港城市是采取統一招生,對高考總分和高考英語都有規定。
雖說總分能超一本線,但港中文超130分以上、港城市90分以上才有希望,英語也最好要120分以上,如果還想申請獎學金,要求會更高。
比如港城市人文社科學院高考英語要125分以上,法學和獸醫學則至少135分。
港中文獎學金高考英語至少130分,理工類考生總分至少要630分,文史類600分以上,或者是各省市的前0.5%。
其他6所對內地高考生都是獨立招生,港大和港科技這兩個一梯隊的學校高考總分可能要超130分左右,港理工和港浸會90分以上,嶺南大40分左右,高考英語120分一般都是基礎。
其次,用AP、A-Level和IB等國際課程來申請港八大,勢必要做好跟全球學霸一起競爭的準備。
比如港大寫著IB至少32,但實際上它很多學院的專業都集中在IB37、甚至39、40、41分,相當于用IB報考時,必須要接近滿分水平。
去年A-Level至少2A*1B,現在清一色3A、3A*,甚至3A*1A;SAT1350早已沒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滿屏的SAT1380、1470、1500以及5門AP。
向下滑動查看2025招生簡章
最后,內地生還有一個殺手锏,那就是香港高考DSE。
DSE考試不限制國籍和身份,內地生也可以參加,難度和內容完全和港籍生一樣。
但在錄取時,內地生就要走非港籍生池子,即他們完全沒有錄取優勢,也享受不到港籍生的福利。
如果想靠港八大實現名校夢,普娃家庭唯一的出路就是父母先辦理身份,孩子再以受養人的方式一同獲得香港身份。
這樣孩子就可以以港籍生身份走DSE通道,錄取時就被當作是港籍生,香港八大每年80%的錄取名額都是留給本地生的。
如果普娃抓住這個機會,就能利用身份實現彎道超車,畢竟港前三每年錄取率能達到約40%,是內地985/211名校的十倍。
和港校申請一樣,香港身份獲取難度也在穩步提升。
今年優才改變申請規則,一躍成為全球最難人才引進計劃之一。
當初不少有機會遞交的人,如今連門檻都夠不上,大批人腸子都悔青了,在猶豫中錯過了時代的順風車。
政策性紅利趕早不趕晚,尤其是移民政策,只要目標快要達到了,風口立馬就會收緊,甚至直接關停,唯有以速度取勝。
如果是名企、高薪、高學歷的人士,優才是現在絕佳拿身份的機會。
即便收入達不到,依然可以試試高才計劃,甚至專才或是進修計劃,一旦獲批,孩子讀名校的夢想實現了,父母或許也能開啟全新的下半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