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昆明市的教育集團化趨勢愈發明顯,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截至目前,昆明已成立48個教育集團,自2009年武城小學教育集團首個掛牌以來,昆明在短短幾年內迅速推進教育集團化。根據市教育局規劃,到2025年,全市中小學將100%完成集團化。
教育集團化,顧名思義,就是將多所學校通過某種形式組織起來,形成一個集團,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集團化辦學的初衷是為了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縮小城鄉、校際之間的教育差距。
可面對遍地教育集團的現象,教育集團化的快速推進是否真正帶來了教育質量的提升?滿城的“名校”背后,隱藏著怎樣的隱憂?一度成為家長們討論的焦點。
據悉,有不少家長反映,集團化后的學校,雖然名稱更加響亮,但教育質量卻并未得到顯著提升,反而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問題。
首先,教育集團化的過程中,師資力量的調配成為了一個關鍵問題。一些地區存在抽調下級學校優秀教師填補上級學校師資的現象,這種做法雖然短期內可能提升了上級學校的教學質量,但長期來看,卻會導致教育資源在地區內的不均衡分布。被抽調教師的學校,往往會因為師資力量的流失而陷入困境,學生教育質量無法得到保障。
并且,教育集團化還帶來了學校兼并的問題。一些名校通過“挖人”“抽調”等方式,積攢了優秀的師資力量,進而形成了教育集團。而其他學校則因為師資流失、教學質量下降等原因,逐漸走向衰落。這種此消彼長的現象,使得名校與普通學校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加劇了教育資源的不均衡。
其次,如果將公立學校的師資資源視為國有資產,那么當前的教育集團無疑是在進行一場“倒賣”師資資源的游戲。這些集團首先通過各種手段,將全省各地的優秀師資集中到少數公立學校(即所謂的名校),然后利用這些名校的光環,開設分校,重新倒賣給當地。在這一過程中,教育集團充當了中間商的角色,通過賺取差價實現了資本的快速積累。
然而,這種“倒賣”師資資源的做法,不僅加劇了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還導致了教育成本的飆升。在貫徹落實中考分流政策后,家長對于中考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于考不上公辦高中的學生而言,民辦高中成為了他們唯一的升學途徑。可家長們在面對高昂的學費和住宿費時,往往感到無奈和焦慮。尤其是一些民辦高中更是以“天價收費”聞名。這些民辦高中雖然主打嚴格管理和提高升學率,但“不能承受的學費之重”卻成為了許多家庭的沉重負擔。
更為嚴重的是,這種教育集團化的趨勢導致了教育資源的“馬太效應”,即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公辦學校被逐漸掏空,半公半私的名校集團則日益壯大,民校升學率逐漸抬頭,形成了對公立學校的巨大沖擊。這種“薅社會主義羊毛,挖社會主義墻角的行為”,將徹底瓦解當前教育體系,加劇教育資源的失衡。
再者,一些教育集團的分校往往打出“名校分校”的旗號來吸引當地優生,然后采用衡水高壓模式來壓榨學生出成績。這種模式下,學生的身心健康通常會受到嚴重影響。
與此同時,這些分校還常常成為集團的吸血對象之一。他們利用名校光環來吸引當地優生,然后利用這些優生來給集團的新手老師練手。至于為什么讓新手老師來教優生,那是因為好學生教起來不費力,課堂紀律與互動良好,對教師能力提升快速。等新手老師培養好了,就轉回名校本部。這種拿學生當耗材的做法,就問家長們怕不怕。
最后,在教育集團和民辦學校的雙重沖擊下,即便公立學校一直存在無私奉獻、敢于貧賤的堅守者,不愿意被挖走或“抽調”的優秀老師。可是誰又能保證,在整個利益鏈條的壓迫下,被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他們不會遭受到變相“迫害”。
一些學校管理層甚至會對這些堅守者進行打壓和排擠。他們可能會分給這些老師最差的班級,等教好了就中途轉換班級給關系戶;或者在教學評獎中故意排擠他們;甚至將高一、高二被耽誤的學生扔給他們來教,讓他們“救急”,這種做法,無疑在消弱這些老師的社會地位,也讓這些老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逐漸消失。
不過好在為了打擊這種現象,政府推出了“民轉公”政策。“民轉公”政策旨在打壓民校集團的擴張,壓縮其投機空間。通過一張公文下來,直接剪斷“倒賣師資”的終端結果,從而彰顯政府管理的正義性,可這一政策能否真正破局還需拭目以待。
畢竟“民轉公”政策需要得到有效執行,確保政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才能真正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況且“民轉公”政策還需要與其他相關政策相配合。例如,加強公立學校的師資培訓和管理、提高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升學率等。只有多管齊下、綜合施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問題。
總之,在教育集團的分割下,教育資源會重新配置,未來的教育格局或將趨于兩極分化,少數公立名校屹立不倒,而多數學校則可能在私立教育的沖擊下黯然失色,甚至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可教育作為公益事業的本質不應被遺忘,無論是醫療還是教育,都應堅守公益屬性,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公平。
不過你要問教育集團真的一點都沒有好處嗎?那還是有的,至少身邊鄰居問:“你家孩子在哪讀?”“昆一中”,以前只有一兩千家庭能這么說,現在能有一兩萬,和諧了。
開個小玩笑,雖然教育集團化的利弊權衡復雜,但其在資源優化、教育質量提升及統一管理方面還是有一定優勢。比如通過師資、教學設備及課程資源的互通,優秀教師可在集團內流動授課,先進設備得到合理調配,使更多學生受益。這有助于縮小教育差距,為學生未來奠定堅實基礎;再如教育集團化有助于保持教育質量的一致性。標準化管理確保各學校教學水平穩定,學生在不同學校能接受相對一致的教育。這減少了因學校差異帶來的教育質量波動,提升了整體教育水平;又如教育集團化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運營成本。統一管理模式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教學質量的統一監控及教師隊伍的統一管理,為教育集團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過上述羅列的前提還是基于往好的方向發展,但具體最后是個什么事,看看吧,時間總能讓我們看到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