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澤連斯基再次呼吁烏克蘭加入北約之際,一份來自法國《世界報》的最新報道給基輔當頭一棒。報道披露,包括德國、匈牙利在內的北約重要成員國,以及美國都對烏克蘭入約持反對態度。這一消息的分量不言而喻:作為北約最具影響力的成員國,德國和美國的反對實際上給烏克蘭的入約夢想判了死刑。雖然法國和英國表示支持,但在北約需要一致同意的決策機制下,任何一個成員國的反對都足以讓基輔的期望落空。
澤連斯基此時強調入約是"國家生存的必要條件",顯然是在為即將到來的特朗普時代做最后的努力。特朗普不僅從未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還承諾在重返白宮后24小時內解決烏克蘭沖突。更具指向性的是,特朗普的俄烏問題特使基洛格將軍早些時候就提出一個關鍵建議:用延遲烏克蘭入約來換取俄羅斯重返談判桌。
這一建議觸及了沖突的核心。俄羅斯總統普京一直將北約東擴視為沖突的主要導火索。莫斯科方面的要求很明確:烏克蘭必須放棄加入北約的計劃,承諾中立地位,并放棄對已加入俄羅斯的五個前烏克蘭地區的主權主張。這些都是開啟和平談判的基本前提。
在這種背景下,澤連斯基的立場出現了微妙但重要的轉變。在周一接受《共同社》采訪時,他首次表示如果能保證加入北約,烏克蘭可能同意與莫斯科達成停火協議。這與他此前堅持俄軍必須"完全撤軍"并恢復1991年邊界的強硬立場形成鮮明對比。這種轉變透露出一個清晰的信號:基輔開始為可能的和平談判預留回旋空間。
澤連斯基當前的軍事行動表明,基輔方面正在全力擴大本土軍工生產能力,加大對俄軍事打擊力度,這種態勢至少還將持續兩到三個月。這不僅是軍事戰略的需要,更是談判籌碼的積累。在談判桌前,軍事態勢往往決定著發言權的分量。
然而,和平進程的復雜性遠超出簡單的雙邊談判范疇。這是一場涉及多個地緣政治力量的復雜博弈:北約需要考慮如何在不激怒莫斯科的前提下維持對烏克蘭的支持;美國在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宮的背景下面臨政策轉向的壓力;歐洲各國在能源安全、經濟利益和地區穩定之間舉棋不定;而中國作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域外大國,其調解作用也不容忽視。
更棘手的是戰后重建這個看似遙遠但實則迫在眉睫的問題。世界銀行估計,烏克蘭的戰后重建費用可能超過4000億美元。誰來承擔這筆巨額開支?歐盟已經顯現出援助疲勞的跡象,美國的政治意愿也在減弱。俄羅斯顯然不會,也沒有能力承擔全部重建費用。國際金融機構的介入固然重要,但仍需要主要大國的政治背書和實質性承諾。
和平協議的具體條款更是充滿爭議:克里米亞和頓巴斯地區的最終歸屬、烏克蘭的中立地位保障機制、俄羅斯撤軍時間表、戰爭賠償問題、安全保障體系的建立等,每一個議題都可能成為談判的致命絆腳石。各方需要在原則立場和現實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數月乃至數年的艱難磋商。
說白了,北約的目標非常清晰,通過非軍事手段與俄羅斯達成戰略平衡,北約要明確看到,俄羅斯在未來很長一段是時間之內不會威脅到北約的安全,也就是徹底解決俄烏問題,當然也包括克里米亞問題,只有到了那個地步,烏克蘭才能被允許加入北約。
隨著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宮的時間窗口越來越近,基輔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未來的發展走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特朗普政府的具體政策取向,以及俄羅斯是否愿意在此基礎上重返談判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