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杰先生的大清饑餓盛世論并非首創,但到當今已經有了較大的影響。然而,即便有各方面的翔實論據補充,也奈何不了大批封建巔峰論執念者的掩耳盜鈴。一味強調生產力發展而忽視社會的螺旋式前進,本身就是對于先賢思想的斷章取義。
實際情況究竟如何?本文將深入淺出的為您詳細解說!
350斤的糧食紅線
當代學者研究發現,所謂清朝中后期的人均700斤糧食占有量,實在是過于高估。那是按照最理想條件下的畝產計算,且未計算拋荒、休耕、自然災害等情況,自然會導致龐大的水分。
實際上,1949年前后中國的人均糧食占有量僅為208.9公斤,也就是418市斤。如果考慮到民國時代的農業技術發展和新品種引進,清朝中后期的糧食占有量只會低于這個數據。按照水分是50%計算,清中后期的人均糧食占有量僅為350市斤。
那些一味秉持生產力發展論的學者,忽略掉人口增速遠遠超過農業增長,以至于陷入巨大的馬爾薩斯人口壓力的人士看來。他們自然一廂情愿地認為既然清代中后期人均糧食占有量僅有350斤,則明朝在內之前的朝代必然更低于此,才能符合社會發展論的情況。
無情的事實擺在眼前:人均糧食占有量350市斤,已經處于危險的死亡紅線。如果再低于這個值,普遍的饑荒甚至人食人事件將會在各地上演。
在封建時代,作戰中的軍人每天需要消耗兩斤生米。由于肉食的缺乏,普通老百姓也需要至少一斤才能滿足需要。一個古代政權如果人均糧食占有量低于350市斤,便不可能有多少余糧實施軍事活動,養殖戰馬及各種牲畜,其維持也會變得極為艱難。
如再考慮到封建時代彌合碩大無朋帝國的不易,我們可以相信:清朝中后期的人均糧食占有數據,實際上處于整個封建時期的最低點。
遍地的饑民
當英國使團領袖馬戛爾尼踏上中國土地,看到的是面黃肌瘦、營養不良的成群餓民。不僅老百姓成群哄搶英國人扔掉的過期食物,連士兵也被餓得疲軟無力。他們衣衫襤褸,生活在極端的貧窮中。
在不少堅信乾隆盛世的人眼中,這段描述是無恥英夷對天朝的卑鄙抹黑。他們尋找到乾隆皇帝拒絕的過分請求(如獲得貿易特權和居留區),作為英國人抹黑大清盛世的動機,并對自己的研究成果洋洋得意。
然而,清朝遍地餓民的慘淡景象,本就是無節制鼓勵人口增長,卻在發展生產力上成就有限的必然結果。絕非整個封建時代的常態。
可想而知,當每個百姓平均每天能獲得的口糧不過一市斤左右,還要刨除賦稅的時候,他們必然會生活在營養不良,甚至非常嚴重的饑餓當中。
根據考古發現,清朝中后期是中國封建時代人均身高的最低點,足以對這一事實進行印證。唐代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是167cm左右,在清朝卻退化到162-165cm。
這盡管不一定完全是因為糧食所導致,但也反應出糧食不充足是清朝的常態。
乾隆帝的維穩手段
顯然,清朝人口大爆發導致普遍貧困和營養不良,并不非常值得吹捧。然而,在人口過速增長導致人均口糧長期處于危險紅線的情況下,卻能保持國家穩定,清朝的統治手段確實了得。
除傳承自明朝的愚民政策之外,清朝還有各種各樣的維穩手段。清朝諸帝中維穩手段最為高明者,無過于馬戛爾尼所拜訪的乾隆帝。
乾隆是有極限掌控欲望的獨裁者,力圖使他的權力觸角無孔不入。龐大的綠營在他的統治下戰斗力疲軟,卻成為鎮壓地方的重要工具。帝國真正有戰斗力的軍隊不過十萬左右,賬面上卻需要豢養近百萬的大軍。
對乾隆帝而言,龐大的餓民群體的增加,反而有利于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長。因為向無權無勢的貧困小民征收賦稅,總是比向豪強士紳來得容易。要知道,即便是在雍正帝推出著名的攤丁入畝改革之后,豪強士紳仍擁有各種各樣的避稅手段。攤丁入畝雖然廢除人頭稅,但實際征收時仍要落實到個人。
傳說日本江戶幕府的開創者德川家康曾說過:讓百姓吃不飽又餓不死,是控制他們的無上秘訣。
乾隆屢次蠲免稅銀,也許只是在貧困人口不堪重負之際,無可奈何做出的退讓。此外,他在興修水利和賑濟災荒方面表現尚可。畢竟,人口紅利使皇帝獲得空前財財富。在徒有其名的十全武功之外,還剩下不少能落實到基建方面,以促進人口進一步增長,并維持人民“吃不飽又餓不死”的大清盛世。
高產作物作用
清代高產作物的種植比例往往遭到低估。因為很多清王朝的支持者,大多認為清朝是依靠優秀的民政而非高產作物來實現人口大爆發。
按照最高估計,清朝的高產作物種植比例也只有20%,且集中在西北干旱地區。紅薯、土豆、玉米都會因為各種原因發生品種退化,導致產量下降,只有在高緯度、高海拔地區種植,才可以有效抑制退化過程。
然而,西北地區一直是歷朝歷代的缺糧重災區。由于華北、東南的糧食難以轉運,一到災荒時期,西北就會可能因為糧食缺乏而成為摧毀帝國的火藥桶。明朝就是被西北爆發的農民起義推翻的。
因此,推廣高產作物,不但使得西北地區的人口激增。其優秀的抗旱抗災能力和適應力,也使得西北地區不易由于自然災害導致的減產而爆發民變,彌補上了清帝國糧食供應的的木桶最短板。
由于這個因素,清王朝推行的讓老百姓吃不飽又餓不死的餓民國策,才不至于因為發生偏差而導致崩潰。可以說,高產作物雖然種植比例在清代尚有限,但其作用卻是無論如何不能低估的。
小結
清朝統治者對藏富于民深惡痛絕,從而采取讓百姓在饑餓中拼命繁衍的弱民之術。
在戰國時代,秦國也采取了弱民之術,正式開啟了封建王朝綿延千年的以弱民而馭民的帝王統治之術。只不過1.0版本有著明顯的缺點,導致大秦的二世而亡。
但弱民術并未被隨后的繼承者拋棄,而是不斷“改良”不斷修正。清朝入關之后,也吸取了漢人王朝的馭民“良方”,并將其發揚光大。
顯然,乾隆帝是為了維持愛新覺羅的國運綿長,以及自己對盛世圣君名聲的追求,而將廣大人民置身于饑餓貧困卻又病態地瘋狂繁衍的囚籠當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