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佛教僧尼修行弘法的地方通稱為“寺院”,那么這一名稱從何而來呢?
“寺”的來源
“寺”最早是我國古代官署的名稱,用于接待賓客或處理國家事務,例如鴻臚寺、太常寺等。東漢永平年間,西域僧人迦葉摩騰與竺法蘭白馬馱經來到中原,最初居住在鴻臚寺。后來,漢明帝敕建白馬寺,作為兩位僧人的安居之所。自此,“寺”逐漸演變為佛教僧人住所的專屬名稱。隨著佛教的傳播,“寺”衍生出不同類型,如禪寺、講寺、教寺等,但仍以“寺”為統稱。
“院”的由來
“院”最初也指官署,后來因唐高宗在大慈恩寺中設立譯經院而成為佛教建筑的組成部分。譯經院主要負責經典的翻譯與傳播,因此“院”逐漸與佛教的文化教育功能緊密相連。例如,杭州的上天竺曾以“觀音看經院”為名。自此,“寺院”成為佛教道場的常見合稱,涵蓋了宗教修行和文化傳播的雙重意義。
佛教道場的其他名稱
佛教道場除了“寺”和“院”外,還有諸多別稱,各具文化內涵:
1. 精舍:佛陀在世時,道場多稱為“精舍”,如竹林精舍、祇園精舍。因其多建于城外幽靜林地,又被稱為“蘭若”,意為“寂靜之處”。
2. 伽藍:伽藍原意為僧眾居住的園林,后成為寺院的別稱,用以強調僧團的集體修行環境。
3. 講堂:講堂是佛陀講經說法的主要場所。例如,祇園精舍設有七十二間講堂。后世逐漸以“講堂”代指寺院。
4. 道場:隋煬帝曾下詔將全國寺院改稱為“道場”,突出其作為修行佛道場所的功能。宮廷中舉行佛事的場所被稱為“內道場”或“內寺”。
5. 招提:北魏時期,太武帝建造伽藍,稱為“招提”,意為四方僧眾的居所。后來,“招提”也被用來指代僧團共有的資源和場所,可供大眾共同使用者為“招提僧物”,或“十方僧物”。又有將佛教建筑概稱為“浮圖”的,后來漸轉為專指高塔而言。
6. 剎:因寺院多在佛堂前建塔立剎,“剎”逐漸成為寺院的代稱,如“佛剎”、“梵剎”。這一稱謂在韓國沿用至今,如通度剎、海印剎等。今之僧人對語時,尊稱對方之寺為“寶剎”;南宋高宗時曾將十五所禪院制為“五山十剎”,杭州的徑山、靈隱、凈慈皆名列禪院五山。
根據《祇園圖經》,寺院還有其他頗具哲理的名稱,如“凈住舍”、“寂滅道場”、“清凈無極園”等?,F代社會中,佛教道場也常被稱為會館、學舍、蓮社、禪凈中心等,進一步豐富了其文化內涵。
禪宗道場常被稱為“叢林”,象征僧眾在規則有序的環境中共同修行?!皡擦帧辈粌H是修行場所,更是陶冶僧人品格的“選佛場”。正如龐居士的偈語所說:“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p>
在古代社會,寺院不僅是佛教信仰的中心,還承擔了教育、文化傳播等社會功能。作為精神文化的匯聚點,寺院深刻影響了民眾的日常生活與傳統習俗,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